..续本文上一页、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有,因缘分离而灭。佛家以缘起法论生命的同体共生。“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波罗蜜多”译为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用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度脱一切苦厄,到彼岸。“波罗蜜多心”,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人心是一身的主体,所以是绝对待、超对待的。波罗蜜多心指到彼岸的法是一个绝待的法,没有对待法,超过对待而到绝待的境界上,才是真正如如不动的心。
52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这是唐代玄觉禅师(六六五——七一三)《永嘉证道歌》诗联。
世间一切法,因缘和合而有,生灭迁流,自性本空;这就是乘真如之道,由因来果,而成正觉的佛陀广大圆满的智慧。
“行”,迁流。由因缘而生,迁流于三世,叫作有为法,这法数量很多,所以叫“诸行”。世间一切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位,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是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二是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四相。因缘所生之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究竟无实体,所以叫作“空”。“如来”,佛十德号之一。“如”,真如。乘真如之道,由因来果,而成正觉,谓之如来。“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性,指佛智。佛陀即指能自觉觉他,觉性圆满的觉者。体会到“诸行无常一切空”的道理,就能证悟“如来大圆觉”的智慧。所有玄觉禅师说:“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永嘉证道歌》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颂扬惠能禅宗的顿悟法门。自性即佛性,众生皆有“藏”,修行要在“顿觉”,重在实证,只知研习经典,积累学问,并不能修成佛果。这篇诗歌对当时僧俗界及后代影响极大。
53 无情岁月增中减;
有味佛法苦后甜。
这是流传民间的佛联。
岁月是无情的,对凡夫而言,年岁不断在增加,相反的,寿命却逐渐减少;佛法是滋味浓酽的,对学道者而言,修行虽然清苦,相反的,却有证悟后法喜充满的甘甜。
寺院中学道者过著极尽简朴的生活:“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学道者拥有的衣物,加起来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吃饭是重要的功课,在一饮一酌间称念观想,藉假修真。饭后,或禅堂静坐前后要跑香,用以舒松筋骨、训练定境及长养威仪。
佛教以大悲、自觉、利他为宗旨。在佛门中,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从发愿中,成就自己的道业。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庄严了西方净土,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佛法说:“诸佛以苦为师。”、“当思地狱苦,恒发菩提心。”学道者,以诸佛菩萨为师,胸怀佛法,悲悯众生,不忧虑年龄的增加,流光的消逝;而要以慈悲喜舍的菩萨心,广结善缘利人天。做一座桥梁与人方便,化一滴甘露与人解渴,成一棵大树与人乘凉,当一根蜡烛与人光明。一法的成就,除个人善根福德、因缘深厚,尚须加诸时间,方有所成。
54 云深自宿听经鸟;
坡冷长鸣镇钵虬。
明代王元正书赠峨嵋山雷音寺《解脱稿》诗联。
白云深处,自然住宿著静听诵经声的鸟儿;在清冷的解脱坡,一直鸣叫的是被镇压在钵中的虬龙。
这副诗联紧扣声音来发挥。“云深”“坡冷”,香客罕至,自有山鸟随缘听经,自在飞舞;而偃伏佛,时时长鸣的龙,想要兴云布雨,似乎表露出朝山者勇猛精进,斩断妄念的向道心。寺名雷音,本自《地藏菩萨本愿经》:“云雷音”。佛身像云,佛说法像雨,佛的声音如雷远震,众生听了,猛然警悟,生欢喜心。
佛发出的种种声音,都为著感应众生,随顺叹说妙法,将常在五欲六尘里染著,业识不断的人心,偃伏在三界本空的佛智禅境里。佛声佛音,无时无刻不在济度苦难。传统寺院早晚各敲钟一百零八下,听说是为地狱受苦的众生敲响的;佛堂不断的梵呗声,是为人间迷惑的众生而诵念的。
明代袁子让《游大峨山记》提到,传说峨嵋山白龙洞,从前有妖龙作祟,后来被神僧所制服。《白蛇传》一书的作者因此附会峨嵋山是被法海和尚镇压在西湖雷峰塔下的白娘子,出身和修行得道的地方。大概因为深山大泽,总有龙蛇出没的关系。王元正诗中被镇压在中的龙,大概也受到传说故事的影响,借用作为文学的象征笔法。
55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这是清末何元普题四川新都宝光寺联。
出家人知道世间法是变化无常的,然后知道非法也是法;天下的事情看似了结,其实因果循环,尚未了结,在时机还没成熟前,何妨暂时把没有了结看做了结了。
释迦牟尼佛也对阿难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初祖伽叶临终前也告诉二祖阿难说:“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传灯录·卷一》佛家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说“无定法”。一种事物消失了,就是“非法”,但消失也是事物的一种存在方式,因而也是“法”,所以说“非法法也”。“了”,了结。了结是有条件的,条件未成熟,不可强求,应听其自然,等到时机成熟再作了结,这就是所谓的“不了了之”。
56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这是佚名题成都文殊院宝光寺联。
见了该行的道,便去做了,做好了便放下,斩断一切虚妄执著,有什么斩不断的呢!智慧生于觉悟,觉悟生于自在心,生起智慧觉悟心,还是无生。
文殊菩萨,侍奉于佛祖的左方,主思智。手里拿著智慧剑,驾驭狮子,以表示智慧的勇猛精进。他的地位仅次于释迦佛祖,为诸菩萨的首座。祂的道场在五台山。这副对联。是根据禅宗的十二字真言:“斩无明,断执著,起智慧,证真如”而作,极言佛的智慧。上联说的是“斩无明,断执著”:下联说的是“起智慧,证真如”。据《六祖坛经》载,五祖弘忍法演大师传顿教及衣钵于六代祖惠能时,道一偈颂:“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对于有情含识的众生,应播下成佛种子在他们八识心田中,使他们萌生觉悟的芽来接续佛种;众生因下种于识田因地中,都有下种得果的益处。除非像木石般无情识的死物,无佛性便不能播种;既然无佛性,自然也不期待生成佛果的希望。所以不要看低自己,每个人都有顿悟的可能,具足的佛性是不分高下的。
57 心田不长无明草;
觉苑长开智慧花。
这是元代石屋清珙禅师《闲咏·十二之一》诗联。
心田洁净不长贪嗔痴三毒的杂草;觉海宽广常开戒定慧的般若妙花。
原诗共八句。首联是:“竞利奔名何足夸,清闲独许老僧家。”竞相奔求名利,有何可夸的呢?要说清闲当首推山野的僧家。有云:“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还似九月霜。”富贵荣华不仅如三更梦、九月霜,转瞬即逝。平日要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让心田生长善法,根除恶法,体证“寸心不昧;万法分明”的美好境界。正是明代陆绍珩《醉古堂剑扫·卷一醒》中所载:“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有人题写此联,下联改作“觉苑常开自由花。”
这副诗联用正反映衬笔法,也有从此联转出,但全从正面描写者。如祝寿联:“心地静开仁寿镜;福田遍种吉祥花。”书斋联:“心地果栽三岁熟;福田花放四时春。”自己的真心佛性是宝藏,要靠实证实修,才能春花长开、佛果永结,心里充满禅悦法喜。
近代冯玉祥(一八八二——一九四八)题杭州市西冷桥畔秋瑾(一八七九——一九○七)墓前望柱联:“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常开胜利花。”也从此诗联衍出。先烈的丹心,终于结出了男女平权的果实;先烈的碧血,终于催开了民主胜利的花朵。
58 宁可永劫受沉沦;
不从诸圣求解脱。
这是唐代石头希迁禅师(七○○——七九○)之语。见《传灯录·卷五》。
宁可生生世世受到沉沦之苦;不向诸圣求取解脱之道。
“解脱”,的梵文是Moksa,指众生摆脱了烦恼、贪欲、业障等的束缚,不为尘世所累的一种精神自由的宗教境界。从弘忍、神秀以来,都认为佛性乃是真心、清净心,成佛便是修得这清净心。百丈怀海(七七九——八○三)以为只要不执著外境,也不执著知解,便是“自由人”。他说:“不求佛,不求知解,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畏地狱缚,不爱天堂乐,一切法不拘,始名为解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皆明解脱。”他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反映了禅宗对他力信仰、佛祖崇拜的著意否定。并制定《禅门清规》,建立禅僧自己的生活方式,使禅宗的体制更加中国化。
怀海的弟子黄檗希运(七七六——八五六)更强调说:“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禅僧应该是“绝学无为闲道人”。同为怀海传人的石头希迁也认为修持应落实于此生此世此时此地,不慕圣希贤,不重视自己的永生与否;重视的是先把自己本有的佛智找出来。如果阅藏读经,孜孜不倦,谈及佛法,滔滔不绝,而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住尘生心,这样想要寻求解脱是没有用的。
59 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这是唐代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联。
山河大地全展在天眼里,大千世界显现于法身中。
“天眼”,指能见远近内外前后上下之眼。《法…
《佛趣妙联(邱素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