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趣妙联(邱素云)▪P7

  ..续本文上一页外求佛,佛自在我心中。《华严经》诗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一切如来,都是由心所造。“彼岸”,指了脱生死,到达得证正果的涅槃境界。“迷津”,比喻为烦恼所系缚而流转于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界。“宝筏”,比喻引导人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是色是空”,色是妄想所成,在色上要明白空理,无所执著。《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祥云”,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心说法,如云覆虚空,普荫一切众生,使得吉祥。

  这副对联,运用经典文字,结合普陀山地景来阐发佛心佛愿,造境清雅。台北市景美观音阁佛堂楹联:“佛海无边超苦海;众生有愿渡慈航。”联旨相似,用字则较为简明易懂。

  45 野寺多情留客住;

  青山无语看人忙。

  这是佚名题青城山银杏阁联。

  野寺多情,留住前来礼拜佛祖的香客;青山无语,只是静静地看著众生奔波忙碌。

  这副对联不说寺僧留客,而说野寺留客;不说山景清幽,游人如织,而说游人忙碌。反说正著,十分有趣。和这副对联相类的有:佚名题江西泰和郊外茶亭联:“天地有情容我老;江山无语看人忙。”

  天地是有情的,容受年华老大的我,在欣赏自然风光中得到安慰;眼前的江山不言不语,只静静看著人忙忙碌碌,来来去去。

  风云万幻的人间,既然韶华不为少年留,至少让老去的我,留住与天地相亲相融的情意;为生活奔波赶路,在善心人士奉茶的茶亭里喝杯茶,暂时止住心头热恼,但不如及时洗心求道,得无上清凉。有人说:“只要一点美好的心愿,就足以撑起全宇宙的重压。”明代憨山大师(一五四六——一六二三)说:“舍人道无以立佛法。”许下美好心愿,先把人做好,然后始能证悟佛理。

  清代纪晓岚《如是我闻》记载,有孤松庵门联作:“白鸟多情留我住;青山无语看人忙。”“白鸟”对“青山”,造境优美。清代杨应琚题广东罗浮山苏醪联:“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近代曼殊大师(一八八四——一九一八)题普济寺僧舍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46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功德高升,升到三千界天堂,为玉皇上帝高祖盖瓦;

  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罪该万死,死在十八层地狱,替阎王老爷玄孙挖煤。

  这是清末佚名题嘲讽官场卑躬屈膝恭维上司者联。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您善待下属,积累无量功德,可以高升,高升到三千界天堂之中,为玉皇上帝的高祖盖瓦;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我罪该万死,只合死了,死了堕入十八层地狱,在十八层地狱之下,替阎王老爷的玄孙挖煤。

  清末,州县官署内有佐贰、首领、杂职等助理官吏,统称佐杂。因为官阶卑下,每谒见督抚,卑恭之态,难以形容,有人戏作此联调侃。三千界天堂,已是最高处,他还要祝祷他的大人,升到玉皇高祖的房顶上去盖瓦;十八层地狱,已低得不能再低,可是他还要到地狱之下去替阎王老爷的玄孙挖煤。这种谄媚阿谀、自我作贱的样子,令人悲怜,但撰联者夸张无比的手法,又令人捧腹。这副对联也作:“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卅六级天宫,与玉皇大帝盖瓦;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王老子挖煤。”“大人、大人、大大人,高升,升到卅六天宫,为太上老君盖瓦;卑职、卑职、卑卑职,该死,死入十八地狱,替夜叉小鬼挖煤。”

  47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人上“天然居”饮宴,居然就像天上的贵客;游人经过“大佛寺”,看到寺中的佛像比人还大。

  传说,乾隆皇帝有次微服出访,来到北京城中“天然居”酒楼,用当句回文的手法,题了上联。本想自对下联,但久思不得,只好下令群臣属对,群臣也对不出来。后来纪昀经过浙江新昌县郊南明山大佛寺,看到寺中大佛高达丈余,于是得句,对出下联。这个对句传到纪昀的家乡献县后,举人张琏认为“寺佛大过人”对“居然天上客”,不够工整,于是重对以下联:“僧游云隐寺,云隐寺游僧。”

  乾隆皇帝另外有个传说:乾隆皇帝经常巡幸江南,除了欣赏江南美丽的风光之外,也在发掘人才、探访民隐。有一次,乾隆皇帝在扬州遇到神童阮元,于是出句:“阮元何故无双耳?”嘱咐他作对。面对皇帝,阮元不慌不忙地吟道:“伊尹从来只一人。”乾隆接著又出一对:“十方亭望十方,十方亭上望十方。”原来当地有一处名胜叫十方亭,登临亭上,四面八方的胜景都可一览无遗。地方上的人士见皇帝用当地名胜为题,一句中又有四个“十方”,不禁为阮元担心。没想到阮元只是稍加思索,脱口便道:“万岁台拜万岁,万岁台前拜万岁。”

  又有佚名用庵寺名类叠题联云:“水月庵前观水月;江天寺外看江天。”

  48 心关天下苍生,忧乐为怀,便铁马驰疲,也能成佛;

  目视手中黄卷,兴亡不管,纵木鱼敲破,何得登仙。

  这是当代熊东熬题普陀山普济寺精舍联。

  关心天下苍生,以百姓的忧乐为怀,即便是整天骑著战马,疲累奔驰,也能修成佛果;整天看著佛经,不管国家兴亡,纵然把木鱼敲破,也登不了仙界。

  “忧乐为怀”,本于《孟子·梁惠王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卷”,指佛经。在家做济世事业,出家何尝不可以无比愿力,利益大众?近代弘一大师说:“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心宜虚、言宜实。”对日抗战时更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当代证严法师禀承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带领慈济人,发挥“慈济情,世界爱。”投入每个灾难的现场,抚慰遭遇不幸人们。圣严法师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悲愿,“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做为努力的目标。净空法师学佛五十年,修净土,勤布施,断恶念,体悟“三轮体空”的重要,渡化世人。星云大师以“弘法利生”为念,提倡“人间佛教”,希望“觉岸同登,渡出迷津攀佛手;世风共整,宣扬正道挽人心。”台湾出家人担起的是佛陀慈悲济世的志业。

  49 浅深绿树藏茆屋;

  开落红花荫草篱。

  这是明末清初天然和尚(一六○五——一六八五)行书联。

  或浅或深的绿荫覆盖的树林,深藏著一间茅屋;或开或落的朵朵红花,映衬著芳草围篱。

  茅屋虽被树荫遮掩,但茅屋仍在,有如自性本来清净,只要拨开隐蔽便得。飘落的红花,点缀草地,盛开的红花,含笑围篱,是真实的存在,但度脱生死,证悟不生不灭的空慧,则是佛智。南朝范缜说:“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下联意象似本于范缜之语,但取意不同。范缜曾著《神灭论》,驳斥形亡神在的思想,主张偶然论,否定因果说,独自与众僧辩难而不屈。

  宋代苏轼说:“柳绿花红真面目。”柳绿油油的,花红艳艳的,好一片美丽的春光,是自自然然、明明白白就在那里的。山河并大地,都是真理的朗现。明代洪自诚《菜根谭·二九一》说:“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心身能清静安稳,则万象皆春,本性具化育的仁爱,则万物欣然。“青山绿水”,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青山绿水,处处分明。”。“鱼跃鸢飞”,出自《中庸》。儒者澡身浴德,以参天地化育为志,让万物各得其所,自得其乐。

  50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告诉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之语。见《五灯会元·卷二》。

  所有的恶念都不要起动,所有的善法都要修持。

  元和年间,白居易出守杭州时,有次,向鸟窠道林禅师请教:“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就这样简单吗?这道理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道林禅师说:“三岁小孩知道,七十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感到非常惭愧,行礼告退。

  此联原自《增一阿含经·序品》。道林禅师更改一字,后遂通行。迦叶问道:“什么样的偈颂能阐发出三十七道品及诸法呢?”尊者阿难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为诸法的根本,由此便衍生出一切善法;因生出善法,所以心意随即清净,便能灭除邪妄颠倒的念想,这才是诸佛所传教义的总括。佛法重视真知力行,信解行证。佛陀制戒即在于引导众生去恶行善、破迷起信。魏晋宋齐时的佛学专重玄谈。达摩西来,特传不立文字的宗门禅,树立面壁九年,终日默然的风范。唐代,不识字的惠能也说万法在人性中,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强调自修心、自修身、自性自度的法门。净土行,也是向性中作,忆佛念佛,自净其意;念佛往生,是得道的捷径。

  5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意;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蜜多心。

  这是绍诚题河南开封大悲院联。

  所有的恶念都不要起动,所有的善法都要修持,这样就已经了悟如来智慧的真实意义;四大本是真空,五蕴也非实有,能证悟到彼岸的般若妙智,这就是波罗蜜多心。

  修行的主要内容,不外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诸恶莫作,即是戒,净心第一;众善奉行,即是教,利他为上。若能好好的守持“教”和“戒”,就可净化人心,这样社会也祥和,世界的灾难自然就会减少。诸佛菩萨都因愿力而成佛,礼拜诸佛菩萨,以诸佛菩萨的所行、所修为榜样,也是一种修行。开悟了,还要实证实修,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借空修有,人人都可和诸佛菩萨一样,得到真实的智慧、波罗蜜多心。“四大”,指地、水…

《佛趣妙联(邱素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