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趣妙聯(邱素雲)▪P7

  ..續本文上一頁外求佛,佛自在我心中。《華嚴經》詩偈:“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一切如來,都是由心所造。“彼岸”,指了脫生死,到達得證正果的涅槃境界。“迷津”,比喻爲煩惱所系縛而流轉于叁界六道中的衆生界。“寶筏”,比喻引導人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佛法。“是色是空”,色是妄想所成,在色上要明白空理,無所執著。《般若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祥雲”,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心說法,如雲覆虛空,普蔭一切衆生,使得吉祥。

  這副對聯,運用經典文字,結合普陀山地景來闡發佛心佛願,造境清雅。臺北市景美觀音閣佛堂楹聯:“佛海無邊超苦海;衆生有願渡慈航。”聯旨相似,用字則較爲簡明易懂。

  45 野寺多情留客住;

  青山無語看人忙。

  這是佚名題青城山銀杏閣聯。

  野寺多情,留住前來禮拜佛祖的香客;青山無語,只是靜靜地看著衆生奔波忙碌。

  這副對聯不說寺僧留客,而說野寺留客;不說山景清幽,遊人如織,而說遊人忙碌。反說正著,十分有趣。和這副對聯相類的有:佚名題江西泰和郊外茶亭聯:“天地有情容我老;江山無語看人忙。”

  天地是有情的,容受年華老大的我,在欣賞自然風光中得到安慰;眼前的江山不言不語,只靜靜看著人忙忙碌碌,來來去去。

  風雲萬幻的人間,既然韶華不爲少年留,至少讓老去的我,留住與天地相親相融的情意;爲生活奔波趕路,在善心人士奉茶的茶亭裏喝杯茶,暫時止住心頭熱惱,但不如及時洗心求道,得無上清涼。有人說:“只要一點美好的心願,就足以撐起全宇宙的重壓。”明代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叁)說:“舍人道無以立佛法。”許下美好心願,先把人做好,然後始能證悟佛理。

  清代紀曉岚《如是我聞》記載,有孤松庵門聯作:“白鳥多情留我住;青山無語看人忙。”“白鳥”對“青山”,造境優美。清代楊應琚題廣東羅浮山蘇醪聯:“小樓容我靜;大地任人忙。”近代曼殊大師(一八八四——一九一八)題普濟寺僧舍聯:“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

  46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功德高升,升到叁千界天堂,爲玉皇上帝高祖蓋瓦;

  卑職、卑職、卑卑職,卑職罪該萬死,死在十八層地獄,替閻王老爺玄孫挖煤。

  這是清末佚名題嘲諷官場卑躬屈膝恭維上司者聯。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您善待下屬,積累無量功德,可以高升,高升到叁千界天堂之中,爲玉皇上帝的高祖蓋瓦;卑職、卑職、卑卑職!卑職我罪該萬死,只合死了,死了墮入十八層地獄,在十八層地獄之下,替閻王老爺的玄孫挖煤。

  清末,州縣官署內有佐貳、首領、雜職等助理官吏,統稱佐雜。因爲官階卑下,每谒見督撫,卑恭之態,難以形容,有人戲作此聯調侃。叁千界天堂,已是最高處,他還要祝禱他的大人,升到玉皇高祖的房頂上去蓋瓦;十八層地獄,已低得不能再低,可是他還要到地獄之下去替閻王老爺的玄孫挖煤。這種谄媚阿谀、自我作賤的樣子,令人悲憐,但撰聯者誇張無比的手法,又令人捧腹。這副對聯也作:“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卅六級天宮,與玉皇大帝蓋瓦;卑職、卑職、卑卑職,卑職萬分該死,死落十八層地獄,爲閻王老子挖煤。”“大人、大人、大大人,高升,升到卅六天宮,爲太上老君蓋瓦;卑職、卑職、卑卑職,該死,死入十八地獄,替夜叉小鬼挖煤。”

  47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客人上“天然居”飲宴,居然就像天上的貴客;遊人經過“大佛寺”,看到寺中的佛像比人還大。

  傳說,乾隆皇帝有次微服出訪,來到北京城中“天然居”酒樓,用當句回文的手法,題了上聯。本想自對下聯,但久思不得,只好下令群臣屬對,群臣也對不出來。後來紀昀經過浙江新昌縣郊南明山大佛寺,看到寺中大佛高達丈余,于是得句,對出下聯。這個對句傳到紀昀的家鄉獻縣後,舉人張琏認爲“寺佛大過人”對“居然天上客”,不夠工整,于是重對以下聯:“僧遊雲隱寺,雲隱寺遊僧。”

  乾隆皇帝另外有個傳說:乾隆皇帝經常巡幸江南,除了欣賞江南美麗的風光之外,也在發掘人才、探訪民隱。有一次,乾隆皇帝在揚州遇到神童阮元,于是出句:“阮元何故無雙耳?”囑咐他作對。面對皇帝,阮元不慌不忙地吟道:“伊尹從來只一人。”乾隆接著又出一對:“十方亭望十方,十方亭上望十方。”原來當地有一處名勝叫十方亭,登臨亭上,四面八方的勝景都可一覽無遺。地方上的人士見皇帝用當地名勝爲題,一句中又有四個“十方”,不禁爲阮元擔心。沒想到阮元只是稍加思索,脫口便道:“萬歲臺拜萬歲,萬歲臺前拜萬歲。”

  又有佚名用庵寺名類疊題聯雲:“水月庵前觀水月;江天寺外看江天。”

  48 心關天下蒼生,憂樂爲懷,便鐵馬馳疲,也能成佛;

  目視手中黃卷,興亡不管,縱木魚敲破,何得登仙。

  這是當代熊東熬題普陀山普濟寺精舍聯。

  關心天下蒼生,以百姓的憂樂爲懷,即便是整天騎著戰馬,疲累奔馳,也能修成佛果;整天看著佛經,不管國家興亡,縱然把木魚敲破,也登不了仙界。

  “憂樂爲懷”,本于《孟子·梁惠王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黃卷”,指佛經。在家做濟世事業,出家何嘗不可以無比願力,利益大衆?近代弘一大師說:“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心宜虛、言宜實。”對日抗戰時更說:“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當代證嚴法師禀承師訓“爲佛教,爲衆生”,帶領慈濟人,發揮“慈濟情,世界愛。”投入每個災難的現場,撫慰遭遇不幸人們。聖嚴法師以“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爲悲願,“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做爲努力的目標。淨空法師學佛五十年,修淨土,勤布施,斷惡念,體悟“叁輪體空”的重要,渡化世人。星雲大師以“弘法利生”爲念,提倡“人間佛教”,希望“覺岸同登,渡出迷津攀佛手;世風共整,宣揚正道挽人心。”臺灣出家人擔起的是佛陀慈悲濟世的志業。

  49 淺深綠樹藏茆屋;

  開落紅花蔭草籬。

  這是明末清初天然和尚(一六○五——一六八五)行書聯。

  或淺或深的綠蔭覆蓋的樹林,深藏著一間茅屋;或開或落的朵朵紅花,映襯著芳草圍籬。

  茅屋雖被樹蔭遮掩,但茅屋仍在,有如自性本來清淨,只要撥開隱蔽便得。飄落的紅花,點綴草地,盛開的紅花,含笑圍籬,是真實的存在,但度脫生死,證悟不生不滅的空慧,則是佛智。南朝範缜說:“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散,或拂簾幌,墜茵席之上;或關籬牆,落糞溷之中。”下聯意象似本于範缜之語,但取意不同。範缜曾著《神滅論》,駁斥形亡神在的思想,主張偶然論,否定因果說,獨自與衆僧辯難而不屈。

  宋代蘇轼說:“柳綠花紅真面目。”柳綠油油的,花紅豔豔的,好一片美麗的春光,是自自然然、明明白白就在那裏的。山河並大地,都是真理的朗現。明代洪自誠《菜根譚·二九一》說:“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鸢飛。”心身能清靜安穩,則萬象皆春,本性具化育的仁愛,則萬物欣然。“青山綠水”,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杭州光慶寺遇安禅師》:“青山綠水,處處分明。”。“魚躍鸢飛”,出自《中庸》。儒者澡身浴德,以參天地化育爲志,讓萬物各得其所,自得其樂。

  50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唐代鳥窠道林禅師告訴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之語。見《五燈會元·卷二》。

  所有的惡念都不要起動,所有的善法都要修持。

  元和年間,白居易出守杭州時,有次,向鳥窠道林禅師請教:“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禅師回答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說:“就這樣簡單嗎?這道理連叁歲的小孩都知道。”道林禅師說:“叁歲小孩知道,七十歲老翁做不到。”白居易聽了,感到非常慚愧,行禮告退。

  此聯原自《增一阿含經·序品》。道林禅師更改一字,後遂通行。迦葉問道:“什麼樣的偈頌能闡發出叁十七道品及諸法呢?”尊者阿難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爲諸法的根本,由此便衍生出一切善法;因生出善法,所以心意隨即清淨,便能滅除邪妄顛倒的念想,這才是諸佛所傳教義的總括。佛法重視真知力行,信解行證。佛陀製戒即在于引導衆生去惡行善、破迷起信。魏晉宋齊時的佛學專重玄談。達摩西來,特傳不立文字的宗門禅,樹立面壁九年,終日默然的風範。唐代,不識字的惠能也說萬法在人性中,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強調自修心、自修身、自性自度的法門。淨土行,也是向性中作,憶佛念佛,自淨其意;念佛往生,是得道的捷徑。

  51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已了如來真實意;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爲波羅蜜多心。

  這是紹誠題河南開封大悲院聯。

  所有的惡念都不要起動,所有的善法都要修持,這樣就已經了悟如來智慧的真實意義;四大本是真空,五蘊也非實有,能證悟到彼岸的般若妙智,這就是波羅蜜多心。

  修行的主要內容,不外淨心第一和利他爲上。諸惡莫作,即是戒,淨心第一;衆善奉行,即是教,利他爲上。若能好好的守持“教”和“戒”,就可淨化人心,這樣社會也祥和,世界的災難自然就會減少。諸佛菩薩都因願力而成佛,禮拜諸佛菩薩,以諸佛菩薩的所行、所修爲榜樣,也是一種修行。開悟了,還要實證實修,所謂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借空修有,人人都可和諸佛菩薩一樣,得到真實的智慧、波羅蜜多心。“四大”,指地、水…

《佛趣妙聯(邱素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