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趣妙联(邱素云)▪P6

  ..续本文上一页解渴式的粗放煎饮;到唐、宋及其以后才成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味即禅味,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特质,茶与禅合一,透过饮茶,进入平静、和谐、专心、虔敬、清明的心灵境界,所以茶不仅为诗客所慕,也为僧家所爱。

  唐宋饮茶时,将茶饼炙烤成深红色,再碾成茶末,拌上葱、姜、橘皮、薄荷、枣、盐等调料煎煮。因为茶饼煎煮前必须把茶叶碾碎,不容易保持茶叶原有的风味,所以元代以后,条形散茶的瀹饮法开始流行,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不再加其他调料。

  明太祖朱元璋于一三九一年废团茶改为散茶,终结了中国将近六百年饼茶的风骚时代。明代普及炒青绿茶的产制,并发明了以香花及芳香果皮窨制花香茶。

  台湾当今茶品主流是攫取清香、菁华和甘醇喉韵为主的炒青散茶。民间以茶为中心的艺术活动,称为“茶艺”。茶有著清净纯和、淡朴高洁的美质,虽能给人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的。饮茶使人在冷静中对现实产生反省,在沉思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把自己带到心灵的彼岸。

  38 早年读诗知茶苦;

  晚岁诵经悟茗香。

  近代溥心畬(一八九六——一九六三)自题画室联。

  年轻时爱读诗,为诗情所苦,也常为世情所恼,何尝有心领会茶香!总觉得茶味苦涩;待得阅历多了,年岁有了,能沉静下来诵读佛经,才领悟到喝茶可以清净心魂,使齿颊留芳。

  有佚名题联说:“书浓人品逸;心静茶味香。”

  涵泳出浓郁的书味,自然能修养出隽逸的人品;拥有清净没有杂念的心境,便能品味出苦后回甘的茶香。

  智慧因寻常事理而发生,胸襟由寻常道理而开阔,气象更是从寻常人事中表现,如此方能在书味、茶香中,修养人品、冶炼心情。

  有佚名题联:“芳香清意府;疏瀹涤心源。”这副对联依据唐、颜真卿《月夜啜茶联句》诗联:“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而改作。茶可以疏瀹涤洗心灵,在清芳的茶香与隽永的茶味中,使人尘虑暂忘,而在喝茶的当下,完成自我身心的升华。

  佚名集钱起《效古秋夜长》;李洞《赠曹郎牛崇贤所居》诗句联:“白玉窗中闻落叶;茶铛影里煮孤灯。”孤灯下,闻落叶声,倍增寂寥之感,但诗人以“白玉”写窗,正见窗中人甘于寂寞;孤灯影入茶铛共煮,正见温热之心因茶而起。“铛”,音chēng,指古时一种有脚的锅。“茶铛”用来煎茶。

  诸联皆见因为心好,所以茶好、人好、境好。

  39 客至莫嫌茶味苦;

  僧居惟有菜根香。

  某高僧自题僧舍客厅联。

  客人来到不要嫌弃茶味苦涩;僧人的居所中只有菜根的清香。

  下联首二字有人改作“茅屋”。生活在矮屋竹篱下、青灯古佛前,尽管清苦,但自有心安理得的悠然、与道同在的陶然。

  在苗栗三义见有木匾题刻“菜根香”三个大字,旁并以小字注解道:“菜根有味,茶苦余甘;人生随缘,喜乐何难。”

  咬得菜根,清淡有味,茶韵耐品,回甘在喉;人生能随顺诸缘,喜乐之心常在。

  不嫌茶苦的义蕴,有佚名题茶联说:“色到浓时方近苦;味从回处有余甘。”写茶汤、茶色和茶味,实兼写人生由色悟空,苦处回甘的况味以自励。

  坊间多见“菜根香”的字画,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无限真味的存在,自古为人咏颂。宋代汪信民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一○五)说:“不可使士大夫一日不知此味,不可使小民一日有此色。”清代愠寿平借上句题《蔬果园》画,提醒士大夫要清廉自守,以民生疾苦为念。

  清代郑板桥题四川青城山常道观膳堂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闲扫本体空虚,萎落随缘的竹叶烧茶,已见清幽;又以高洁的松根烹煮菜根,见道观中修道者清简生活,也暗示知识份子自甘恬淡,不与世苟合的坚持。下联“劈”或作“磨”。

  40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这是佚名题精舍联。

  心安了,就是住的是茅屋,也觉得安稳无比;性定了,就是吃的是菜根,也觉得十分清香。

  这副诗联不只在写生活清苦的现状,更进而道出安贫的原因。全诗尚有两句:“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有禅堂联作:“社修莲品味;性定菜根香。”自从初祖达摩(?——五九三)指示二祖慧可安心之法,靠自力,不假他人后,唐代临济禅师(?——八六七)也曾对修行者说:“随处做主,立处皆真。”瑞严彦和尚每天都要自己出声警告自己说:“主人公。”复自答:“在这儿。”又说:“清醒清醒呀!”随时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心安性定,觉知自主性,有了真正的智慧,生命的当下,不论处富贵或贫贱,都能泰然自得。

  自从宋代汪信民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接受艰困生活的磨练,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后来“菜根香”就成为历代文士咏赞的主题。明代洪自诚以《菜根谭》为书名,汇通儒释道三家思想,找寻自我生命安顿之道。寓居台阳的某义士,住在某山下,自撰门联:“挖来野菜连根煮;拾得茅柴带叶烧。”挖来连根的野菜,用拾来的茅柴烧煮,淡泊之乐,意在言外。近代张大千题《青菜萝卜》画:“开门学种菜,识得菜根香;撇却荤腥物,澹中滋味长。”

  41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是宋代雷庵正受的诗偈。见《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江里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里都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

  原文此两句。有的书写此诗联前尚有二句:“千山共一月,万户尽皆春。”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贵贱,是人便有佛性。无明烦恼尽去,佛心本性自然显现,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千江水月,如意清妙。”掌管好自己的一颗心,心清意定,那么良心、道德与真善美的世界俱足。一颗富足的心,无须向外攀缘;不攀缘的心,静定安详,如意清妙。

  星云大师认为此诗偈最能表达求法的功能。他说:“我们的心本来像一尘不染的明月,因为种种的造业,使这轮明月,蒙上灰尘。我们求法就是要以佛法的般若智慧,去除我们的愚痴,使我们证得真如自性,就好比朗朗无云的晴天一般,再也没有丝毫的污染,再也没有任何的牵挂。好比明月映在千条江水之中,洁白无瑕,遍照十方。又好像虚空一样,不但没有乌云的遮蔽,也没有白云的沾黏,但是却不妨碍云朵的自由飘游,这就是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参见《星云大师演讲集(一)》

  42 片月影分千涧水;

  孤松声任四时风。

  这是宋代僧润《赠禅客》诗联。

  天际只是一片明月,却能将月影,分别映落在千条的涧水中;山上孤高的松树,任凭四时的清风吹拂,瑟瑟作响。

  全诗为:“了妄归真万虑空,河沙凡圣体通同;迷来尽似蛾投焰,悟去皆如鹤出笼。片月影分千涧水;孤松声任四时风。直须密契心心地,休苦劳生睡梦中。”

  灵台的开悟,不管是豁然顿立或薰习渐生,契机往往都在心里迷失空茫的时候。凡圣同体,飞蛾投焰与灵鹤出笼是迷与悟、凡与圣,两种迥然不同的生命姿态。人人心中自有灵台,自能有真正身心内外的圆融豁悟,凡圣之别,只在迷悟之间。超凡入圣,须要实修实证,去迷证悟,不要让自己在尘牢关锁、幻梦迷睡中,度过此生。在凡人的眼中,水就是水,月就是月,松就是松,风就是风,没有其他可能;但在开悟者圆鉴灵照的心中,就算是最平常的事,也能令人耳目一新。千江水月,四时松风,都是大千世界生灭不已的现象,是无常,也是空相,但世间万物,是平常,也是实相,了妄存真,万虑皆空,以无执无系,不住不滞的心情,任外物自来自去,不会贪念执取,才能直契佛地,无人我之分,随缘自在。

  43 佛即是心心即佛;

  人能弘道道弘人。

  这是佚名题佛寺回文联。

  《无量寿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若在心里不住地想佛,整个心就会充满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心想佛时,佛定会出现,这种心就是佛。

  北朝傅翕大士(四七九——五六九)《心王铭》里说,禅者是“是心是佛,是佛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在达摩未传禅法于南朝前,他已经显示悟心成佛的禅意。唐代马祖道一禅师(?——七八八)也常说:“要相信自心是佛,这心即佛心。”因而大力提倡即心即佛和即心是佛。马祖弟子法常,就是靠著老师的“即心是佛”一句话而大彻大悟。下联借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去掉“非”字,来强调佛道可使人去惑解缚,不必另外求佛,佛自在我心中。《论语》原文的意思是说,人能使道发扬光大,不能凭藉道来弘大个人。孔子以人本为中心,主张人必须在生活日用中去实践仁德,才能弘扬人道。

  万法唯心造,因此,众生的无明,多由心病而起,佛法即在对治人的种种心病。一切众生佛性俱足,皆可发心为善,断除烦恼,证道成佛。禅师更以为道不离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有至道存焉,人道的完成,便是佛道的完成。

  44 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这是清代叶赫实诚题浙江省普陀山前寺联。

  人心就是佛心,只从涅槃的彼岸来指点陷溺迷津的人,等到渡头的宝筏启程后,驾著以大慈心为怀的船帆,就可找到觉路了;是色相都具空性,虔诚地来到这普陀山,瞻仰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在洞口祥云簇护的地方,显示千变万化的佛法。

  “即心即佛”,出自北朝傅翕(?——五六九)《心王铭》。意思是说,不必另…

《佛趣妙联(邱素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