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有,因緣分離而滅。佛家以緣起法論生命的同體共生。“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波羅蜜多”譯爲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用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度脫一切苦厄,到彼岸。“波羅蜜多心”,波羅蜜多是法,心是比喻,人心是一身的主體,所以是絕對待、超對待的。波羅蜜多心指到彼岸的法是一個絕待的法,沒有對待法,超過對待而到絕待的境界上,才是真正如如不動的心。
52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這是唐代玄覺禅師(六六五——七一叁)《永嘉證道歌》詩聯。
世間一切法,因緣和合而有,生滅遷流,自性本空;這就是乘真如之道,由因來果,而成正覺的佛陀廣大圓滿的智慧。
“行”,遷流。由因緣而生,遷流于叁世,叫作有爲法,這法數量很多,所以叫“諸行”。世間一切法,生滅遷流,刹那不位,謂之“無常”。無常有二:一是刹那無常。謂刹那刹那之間,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二是相續無常。謂一期相續之上,有生、住、異、滅四相。因緣所生之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究竟無實體,所以叫作“空”。“如來”,佛十德號之一。“如”,真如。乘真如之道,由因來果,而成正覺,謂之如來。“大圓覺”,廣大圓滿的覺性,指佛智。佛陀即指能自覺覺他,覺性圓滿的覺者。體會到“諸行無常一切空”的道理,就能證悟“如來大圓覺”的智慧。所有玄覺禅師說:“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永嘉證道歌》以形象生動的語言,頌揚惠能禅宗的頓悟法門。自性即佛性,衆生皆有“藏”,修行要在“頓覺”,重在實證,只知研習經典,積累學問,並不能修成佛果。這篇詩歌對當時僧俗界及後代影響極大。
53 無情歲月增中減;
有味佛法苦後甜。
這是流傳民間的佛聯。
歲月是無情的,對凡夫而言,年歲不斷在增加,相反的,壽命卻逐漸減少;佛法是滋味濃酽的,對學道者而言,修行雖然清苦,相反的,卻有證悟後法喜充滿的甘甜。
寺院中學道者過著極盡簡樸的生活:“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叁稱念,過堂五觀想。”學道者擁有的衣物,加起來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吃飯是重要的功課,在一飲一酌間稱念觀想,藉假修真。飯後,或禅堂靜坐前後要跑香,用以舒松筋骨、訓練定境及長養威儀。
佛教以大悲、自覺、利他爲宗旨。在佛門中,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從發願中,成就自己的道業。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莊嚴了西方淨土,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十二大願,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佛法說:“諸佛以苦爲師。”、“當思地獄苦,恒發菩提心。”學道者,以諸佛菩薩爲師,胸懷佛法,悲憫衆生,不憂慮年齡的增加,流光的消逝;而要以慈悲喜舍的菩薩心,廣結善緣利人天。做一座橋梁與人方便,化一滴甘露與人解渴,成一棵大樹與人乘涼,當一根蠟燭與人光明。一法的成就,除個人善根福德、因緣深厚,尚須加諸時間,方有所成。
54 雲深自宿聽經鳥;
坡冷長鳴鎮缽虬。
明代王元正書贈峨嵋山雷音寺《解脫稿》詩聯。
白雲深處,自然住宿著靜聽誦經聲的鳥兒;在清冷的解脫坡,一直鳴叫的是被鎮壓在缽中的虬龍。
這副詩聯緊扣聲音來發揮。“雲深”“坡冷”,香客罕至,自有山鳥隨緣聽經,自在飛舞;而偃伏佛,時時長鳴的龍,想要興雲布雨,似乎表露出朝山者勇猛精進,斬斷妄念的向道心。寺名雷音,本自《地藏菩薩本願經》:“雲雷音”。佛身像雲,佛說法像雨,佛的聲音如雷遠震,衆生聽了,猛然警悟,生歡喜心。
佛發出的種種聲音,都爲著感應衆生,隨順歎說妙法,將常在五欲六塵裏染著,業識不斷的人心,偃伏在叁界本空的佛智禅境裏。佛聲佛音,無時無刻不在濟度苦難。傳統寺院早晚各敲鍾一百零八下,聽說是爲地獄受苦的衆生敲響的;佛堂不斷的梵呗聲,是爲人間迷惑的衆生而誦念的。
明代袁子讓《遊大峨山記》提到,傳說峨嵋山白龍洞,從前有妖龍作祟,後來被神僧所製服。《白蛇傳》一書的作者因此附會峨嵋山是被法海和尚鎮壓在西湖雷峰塔下的白娘子,出身和修行得道的地方。大概因爲深山大澤,總有龍蛇出沒的關系。王元正詩中被鎮壓在中的龍,大概也受到傳說故事的影響,借用作爲文學的象征筆法。
55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這是清末何元普題四川新都寶光寺聯。
出家人知道世間法是變化無常的,然後知道非法也是法;天下的事情看似了結,其實因果循環,尚未了結,在時機還沒成熟前,何妨暫時把沒有了結看做了結了。
釋迦牟尼佛也對阿難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初祖伽葉臨終前也告訴二祖阿難說:“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傳燈錄·卷一》佛家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說“無定法”。一種事物消失了,就是“非法”,但消失也是事物的一種存在方式,因而也是“法”,所以說“非法法也”。“了”,了結。了結是有條件的,條件未成熟,不可強求,應聽其自然,等到時機成熟再作了結,這就是所謂的“不了了之”。
56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覺,覺生于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這是佚名題成都文殊院寶光寺聯。
見了該行的道,便去做了,做好了便放下,斬斷一切虛妄執著,有什麼斬不斷的呢!智慧生于覺悟,覺悟生于自在心,生起智慧覺悟心,還是無生。
文殊菩薩,侍奉于佛祖的左方,主思智。手裏拿著智慧劍,駕馭獅子,以表示智慧的勇猛精進。他的地位僅次于釋迦佛祖,爲諸菩薩的首座。祂的道場在五臺山。這副對聯。是根據禅宗的十二字真言:“斬無明,斷執著,起智慧,證真如”而作,極言佛的智慧。上聯說的是“斬無明,斷執著”:下聯說的是“起智慧,證真如”。據《六祖壇經》載,五祖弘忍法演大師傳頓教及衣缽于六代祖惠能時,道一偈頌:“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對于有情含識的衆生,應播下成佛種子在他們八識心田中,使他們萌生覺悟的芽來接續佛種;衆生因下種于識田因地中,都有下種得果的益處。除非像木石般無情識的死物,無佛性便不能播種;既然無佛性,自然也不期待生成佛果的希望。所以不要看低自己,每個人都有頓悟的可能,具足的佛性是不分高下的。
57 心田不長無明草;
覺苑長開智慧花。
這是元代石屋清珙禅師《閑詠·十二之一》詩聯。
心田潔淨不長貪嗔癡叁毒的雜草;覺海寬廣常開戒定慧的般若妙花。
原詩共八句。首聯是:“競利奔名何足誇,清閑獨許老僧家。”競相奔求名利,有何可誇的呢?要說清閑當首推山野的僧家。有雲:“富貴如同叁更夢;榮華還似九月霜。”富貴榮華不僅如叁更夢、九月霜,轉瞬即逝。平日要勤修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讓心田生長善法,根除惡法,體證“寸心不昧;萬法分明”的美好境界。正是明代陸紹珩《醉古堂劍掃·卷一醒》中所載:“剖去胸中荊棘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有人題寫此聯,下聯改作“覺苑常開自由花。”
這副詩聯用正反映襯筆法,也有從此聯轉出,但全從正面描寫者。如祝壽聯:“心地靜開仁壽鏡;福田遍種吉祥花。”書齋聯:“心地果栽叁歲熟;福田花放四時春。”自己的真心佛性是寶藏,要靠實證實修,才能春花長開、佛果永結,心裏充滿禅悅法喜。
近代馮玉祥(一八八二——一九四八)題杭州市西冷橋畔秋瑾(一八七九——一九○七)墓前望柱聯:“丹心應結平權果;碧血常開勝利花。”也從此詩聯衍出。先烈的丹心,終于結出了男女平權的果實;先烈的碧血,終于催開了民主勝利的花朵。
58 甯可永劫受沈淪;
不從諸聖求解脫。
這是唐代石頭希遷禅師(七○○——七九○)之語。見《傳燈錄·卷五》。
甯可生生世世受到沈淪之苦;不向諸聖求取解脫之道。
“解脫”,的梵文是Moksa,指衆生擺脫了煩惱、貪欲、業障等的束縛,不爲塵世所累的一種精神自由的宗教境界。從弘忍、神秀以來,都認爲佛性乃是真心、清淨心,成佛便是修得這清淨心。百丈懷海(七七九——八○叁)以爲只要不執著外境,也不執著知解,便是“自由人”。他說:“不求佛,不求知解,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爲是,亦不住盡處,亦不畏地獄縛,不愛天堂樂,一切法不拘,始名爲解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皆明解脫。”他不立佛殿,唯樹法堂,反映了禅宗對他力信仰、佛祖崇拜的著意否定。並製定《禅門清規》,建立禅僧自己的生活方式,使禅宗的體製更加中國化。
懷海的弟子黃檗希運(七七六——八五六)更強調說:“我此禅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禅僧應該是“絕學無爲閑道人”。同爲懷海傳人的石頭希遷也認爲修持應落實于此生此世此時此地,不慕聖希賢,不重視自己的永生與否;重視的是先把自己本有的佛智找出來。如果閱藏讀經,孜孜不倦,談及佛法,滔滔不絕,而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住塵生心,這樣想要尋求解脫是沒有用的。
59 山河天眼裏,
世界法身中。
這是唐代王維《夏日過青龍寺谒操禅師》詩聯。
山河大地全展在天眼裏,大千世界顯現于法身中。
“天眼”,指能見遠近內外前後上下之眼。《法…
《佛趣妙聯(邱素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