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趣妙聯(邱素雲)

  佛趣妙聯

  邱素雲

  

  1 無法向人說;將心與汝安。

  這是佚名題曲江縣馬壩曹溪南華寺方丈堂聯。

  沒法向人說法;拿心來爲你安心。下聯“與”,某禅堂題此聯改作“替”。

  南華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揚“南宗禅法”的發源地,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曆史。

  上聯出自《金剛經·非說所說第二十一》。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來所謂的說法,不過是假于口說,要知道真空妙理,本來就沒有法,不過是爲衆生袪除外邪而說,是名說法而已。佛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樣,任運流轉,綿綿無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佛法的呈現。另一方面來說,禅堂所供的佛像均爲泥塑木雕,所以沒辦法向人說法。禅師領悟了這道理,不太注重講經說法,最多也只要門徒看《法華》、《楞嚴》,但一參禅時,便叫人把《法華》、《楞嚴》忘掉,專參一則公案。所以如果有人要求禅師說法,那可就找錯對象了;要禅師傳法,當然是無“法”向人說了。

  下聯出自《傳燈錄·卷叁》。當神光因爲求諸佛法印而心神不甯,求達摩幫他安心,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達摩的意思是“拿心來,我就爲你安。”但心是精神性的東西,當然拿不來,但只要有人,就有人心;有人心,就有覺悟;覺悟的人就是佛,根本是靠自力修持,不靠他力的。

  2 臺山路,兩腳走去;趙州茶,一口吃幹。

  這是清代劉獻廷題黃廂嶺,見修和尚爲路過行人奉茶的“望蘇亭”施茶所聯。

  到臺山的路,只能自己兩只腳一步步踏實走去;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吃茶,就要一口氣連茶渣都吃幹。

  唐代趙州和尚(從谂禅師)(七七八——八九七)常以“吃茶去”解人迷惑。他終生致力于修道求禅,曾說:“一個叁歲小孩,如果比我強,我也會請教他;但如果是一個不如我的百歲老人,我也不怕教導他。”在他立下這個心願之後的二十年內,他遍訪名僧,年約八十歲到達河北省正定府趙州觀音院(今柏林寺)擔任主持凡四十年。他講禅時態度從容,堂堂說出禅的真谛,人們以“唇上發光”稱許他的禅風。

  不管走路、吃茶或吃飯,都只能靠自己完成,凡事盡心盡力,毫不敷衍,那麼無論身在何處,都是真實生命的體現,所謂“路一步一步地走;飯一口一口地嚼。”趙州茶,也可說根本不是茶,而是佛的生命的滋生,禅者由于感受到其中的美,才一口氣吃幹,正如馬祖禅師所說:“一口吸盡西江水。”正是要人們體證到佛不離萬法。

  早期臺灣民間亦多路邊奉茶,施茶者恐怕旅人因過于口渴,在長途跋涉後,喝茶太急嗆到,便在茶中放入幹淨小段稻稈,避免一口吃幹,可見仁善胸懷。

  3 識得此中滋味;覓來無上清涼。

  這是清代佚名題某茶亭聯。

  識得這茶裏的滋味,才能尋覓到真正最高境界的清涼。

  道路上奔波,在茶亭裏驢飲一壺善心人士的奉茶,即可消除口渴;但熱中名利的心,焦爛五內,要熟谙世情,參悟生命的真谛後,才能得到真正的清涼。聯中簡單運用佛家詞彙,講茶味,也道禅機。

  日本愚堂國師(?——一六六一)說:“佛法原來無多子,吃飯吃茶又著衣。”總持寺的開山常濟大師(?——一叁二五)說:“有飯吃飯,有茶喝茶。”愛喝才喝,想吃才吃並不是禅學“吃喝”的真意,禅學所謂“吃喝”,是由吃喝得當中領悟到生活方式與人生觀。日本建仁寺開山始祖榮西禅師(?——一二一五)的遺訓裏對“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至爲標榜,所以江戶幕府末年的松平不昧說:“知茶不知禅,如暗中睹物。”

  茶的滋味即禅的滋味,飲茶藝術妙在無法之法,妙在亂中有序,而當禅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時,也能將修行整個忘掉,到達臨濟義玄禅師所說“在途中不離家舍”的境地。參禅和生活實務融合無間,這也是唐代臨濟義玄禅師(?——八六七)所說:“隨處做主,立處皆真”的義谛。

  4 一掬甘泉,好把清涼澆熱客;兩頭嶺路,須將危險告行人。

  這是從前浙江紹興駐跸嶺某茶亭聯。

  行人上嶺,氣喘籲籲,汗流浃背,必在亭中息肩拭汗,亭旁的一捧甘冽泉水,正好把水的清涼來消解行路的煩熱;山嶺兩頭都有道路,過來人應當把陡峭危險的地方,告訴將行的旅人,作經驗的傳承,使人人完成安全的旅程。

  “甘泉”,指茶水,也比喻智慧。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本來清純潔淨的心靈,會逐漸被利欲汙染,借著甘泉般的佛慧,洗滌一切塵勞妄念,使自性清淨心大放光明。“兩頭嶺路”,指駐跸嶺兩頭的山路,也暗喻夜眠日走的人生道路。人活在世上,不僅靠一己之力即得以存活,更有許多的因緣相聚,才造就了眼前此刻的生命。人生乍看之下,彷彿是孤獨之旅,實際上卻是衆生同道,頗不寂寞。了悟世相無常,在各種因緣際會中,能自度度人,行菩薩道,彼此關懷扶持,完成既安全又豐富的旅程。

  近代製聯大家吳恭亨(一八五七——一九叁八)評此聯說:“著語能警覺人,旨特近佛。”

  5 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

  這是清代佚名題河南洛陽古道某茶亭聯。

  領悟四大皆空的道理,緣起緣滅,什麼情緣都不長久,何妨稍坐片刻,不要分你啊!我啊!這樣生疏;兩頭都有路可走,不管向前或回頭,何妨好好吃一盞茶後,潇灑道別,各奔東西。

  這聯相傳爲一和尚與一商人,在茶亭中相飲時所對。“四大皆空”,佛教認爲地、水、火、風爲物象世界的四大組合成分,但這都是因緣和合的幻象,終究不免于幻滅。這副茶亭聯也有作“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喝一杯各自東西。”

  和這副茶亭聯相似的另一副對聯說:“四方來客,坐一陣無分你我;兩頭有路,喝二杯各自東西。”

  四面八方來的客人,坐一陣後便彼此熟稔,不再分你我了;兩頭都有路可走,喝二杯茶後,再分道揚镳,各自東西。

  這副佚名茶亭聯寫萍聚之樂,人情之美,因茶結緣,有四海皆兄弟、無路不順暢的隨意放曠。世間沒有一個形體是不生不滅的,人生情緣緣起緣滅,亦複如是。但相逢自是有緣,在聚散無常中,隨順任運,也許伊人蹤迹已杳,但依然有茶香,有溫暖的人情留存心頭。

  6 我門中締結佛緣,豈惟在一炷清香,幾聲佛號;你心裏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實,春茁蘭芽。

  這是明代戴仁題西湖中天竺寺觀音殿送子觀音佛龛聯。

  入我門中締結佛緣,難道只是在平日燒一炷清香,念幾聲佛號而已?你要在心裏修持,當機緣成熟了,自然像秋結桂子,春抽蘭芽般,周全善果。

  古代婦女求子心切,祈求送子觀音能成全自己的心願,作者提醒信佛真谛,不在燒香禮佛,得到佛的庇佑,而在修心行善,自我完成善美的佛緣。所謂“一點心苗須養護;十分善果好周全”觀音,又譯作光士音、觀世音、觀世自在、觀自在,所謂“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祂是過去無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無礙神通,號“正法明如來”,在娑婆世界現菩薩身救世。祂悲心無盡,慈願莫窮,慈願慧力隨感而應,民間匿稱爲“觀音媽”、“觀音娘娘”。又稱爲“南海佛祖”、“白衣大士”、“觀音大士”、“大士爺”、“慈航尊者”等。

  臺北市中正區水源裏的寶藏岩,是先民移墾臺北建築的第一座觀音佛寺,有一副注生殿古聯說:“天上石麟來夜半;人間玉樹長階前。”

  在半夜的時候,夢見神仙送來石麟,庇佑喜獲聰穎的麟兒;人間庭院臺階前,長著英挺出衆的玉樹,他將成長爲材質美好的子弟。

  7 一切作如是觀,有即非有;衆心生大歡喜,聞所未聞。

  這是佚名集佛經經句題大陸某地戲臺聯。

  一切就是眼前所看到的樣子,但要領悟到肉眼所看到的劇情並非實有的東西;觀衆看完戲之後滿心歡喜,因爲開展智慧,聞見到自己尚未聞見的事情。

  “作如是觀”出自《金剛經》;“聞所未聞”出自《妙法蓮花經》。舞臺藝術源于生活,又具有超越性,高于于生活,所以說:“有即非有”;戲劇演出的題材,都是古往今來的事,可以使臺下觀衆大開眼界,所以說:“聞所未聞”。佛經語皆有其特殊含義,這副對聯作者信手拈來,僅用它字面的意思緊扣戲劇演出的效能,串結表達出新穎的意義,但又語帶雙關,借著佛理來啓發當世,耐人尋味。

  另有一副佚名戲臺聯說:“凡事莫當前,看戲何如聽戲好;爲人須顧後,上臺終有下臺時。”

  古人觀戲,都是審聽音節,非以娛目而已,所以聯中說不要搶著爭靠近戲臺前的位置,在後面雖然看不太清楚,但遠些更能聽出戲唱得好不好。

  這副戲臺聯借題發揮,有勸人勢莫使盡之義,凡事須多留余地。這種人生智慧緣于法演禅師之說。宋代佛果圓悟禅師在舒州太平寺擔任住持時,他的師父五祖法演禅師傳給他《法演四戒》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受盡,規矩不可行盡,好話不可說盡。”

  8 叁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一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

  是明代某武官出句;蘇郡蔣濤對句所寫成的對聯。

  殿上有叁尊大佛,分別坐在獅子、大象和蓮花上;同遊的一介書生,心裏想著攀龍附鳳及折桂及第。

  明朝蘇郡蔣濤,小時候就很聰慧。有一天,和父親的朋友某位武官同遊佛寺。武官指著殿上的大佛出句,蔣濤立刻應對。出了佛寺後,武官部卒扯著蔣濤的衣服問道:“剛才我們長官出了怎樣的對子?”濤如實告訴他。又問:“你對了怎樣的對子?”蔣濤改口說:“一個小軍,偷狗、偷貓、偷芥菜。”兩個對句,可看出蔣濤應變的靈敏,是自嘲也在嘲人,語中帶著諧谑,寓有警世的意味。

  佛教東傳後,人們以文殊、普賢、觀音…

《佛趣妙聯(邱素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