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果彌勒一旦繼承了釋迦牟尼的佛位,在講經的時候,也像釋迦當年一樣,來一個“拈花示衆”,你這位“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在你的心意裏,以爲怎樣?
下聯集自《金剛經》。這是個有趣的問題,能加以思辨,才不會爲理所障,爲事所礙。
佚名題彌勒殿聯:“笑他不幹我甚:在此等個人來。”聯旨也極幽默。
16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豐穰,長使群生蒙樂利;
諸善信願登覺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祇憑片念起修行。
這是清代林則徐題靈岩山觀音寺聯。
大慈大悲能廣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禱所有的土地都能豐收,讓大家蒙受庇佑,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諸位善男信女祈願登上覺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說的法其實非法,用的名相其實非相,學習普門的功德,只憑著片斷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旸”,音yáng,指日出或天晴。本聯從歌頌神功著筆,有別于一般詠彌勒從形象著筆。用字也較文雅,不若一般用語淺近、風趣,表現民間特有的生命活力的彌勒佛聯。
清代詩僧貫一題峨嵋山息心所彌勒殿聯說:“大肚能容,常思則古;闇修自宓,無暇求知。”
大肚量能包容世事,常常想要效法古人;暗自在寂靜中潛修,沒有空閑再追求支離的知識。
“宓”,音mì,指寂靜。這副對聯結合彌勒佛的精神和息心靜修的方法來闡發。
清代石萍題廣州海珠寺彌勒座聯說:“莫怪和尚們這般大樣;請看護法者豈是小人!”(一說爲宋代黃蛻題杭州某寺山門聯)這副對聯從體型的大小來暗寓護法者同修行者一樣都是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敬僧是恭敬高僧的德學,而不是當神道來盲目崇拜。
17 寸土爲寺,寺旁言詩,詩雲:“明日揚帆離古寺”;
兩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時入山林”。
這是山東泰山觀音閣聯。
累積寸土成了“寺”,在“寺”字的旁邊加上言部就成了“詩”(又寓意:在寺廟旁邊吟詩),詩這樣說:“明天就啓程揚帆,離開這座古寺。”重疊二“木”成了“林”,在“林”字的下面加上“示”就成了“禁”(又寓意:在森林中有一塊禁令的牌子),禁令上說:“在適當的時節,才拿著斧頭、柴刀,進入山林中砍伐。”
這副對聯見《紀曉岚外傳》。傳說是紀曉岚陪乾隆皇帝遊泰山的時候,乾隆出句上聯,紀曉岚對以下聯而成。撰寫這副對聯,用了拆合字法、類疊中的類字及用典的手法,而且寓意深刻,十分高明。
又作:“寸土爲寺,寺旁言詩,詩曰:“明月送僧歸古寺”;雙木爲林,林下示禁,禁雲:“斧斤以時入山林””。
另外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有一個相國小姐,頗有文才,想要挑選一位才子作爲夫婿,出了上聯,徵求對出下聯的男士,即嫁給他當老婆。過了叁年,還沒有人能對得出來,後來有一位姓林的書生進京趕考,得知此事,對出了下聯。這位相國小姐對這個對句很滿意,就與他結爲連理。“明月送僧歸古寺”是唐人詩句;“斧斤以時入山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18 心有佛,世無佛,茹素念經,借佛洗心心即佛;
銅是錢,紙非錢,酬恩報孝,將錢買紙紙成錢。
這是清代某寺僧出句,李元度對句成聯。
心中有佛,世上無佛,只有透過茹素念經,借著佛心佛行來洗淨人心,人心就是佛心;銅錢是錢,紙錢不是錢,爲了酬謝佛恩、報答親恩,表達孝思,拿著銅錢買紙錢,紙燒化就成了錢。
清代李元度擔任貴州布政使的時候,有一天出遊佛寺,寺僧出上聯請他作對。李元度見善男信女正在佛像前頂禮燒紙錢,就對以下聯。何以說“心有佛,世無佛”呢?比如丹霞禅師經過慧林寺,因爲天氣嚴寒,竟然燒寺中的木佛取暖,丹霞禅師燒木佛,是想以非常手段,打破世人對偶像崇拜、依戀與敬畏的執念。所謂“泥佛不度水,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真佛心中坐。”“洗心”,指認識心的本質,去妄心,存真心。脾氣暴躁,難以遏製是“妄心”,平靜沒有雜念是“真心”,同是一心。上聯表達了禅宗佛在心中的思想;下聯寫出了人們以燒紙錢酬報佛恩、親恩的情形。
焚燒紙錢是民間的習俗。相信金紙是對神明有所祈求,或是祈願達成後達謝神明使用的。銀色代表除魔或清袚,所以銀紙就用來祭祖和拜鬼魂用的。佛教祇相信死人的親屬可以用布施、供佛、齋僧的功德,回向亡靈、超渡亡靈。
19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
這副對聯截取自唐蝸寄所題廬山東林寺叁笑亭聯。
一朵花裏就有一世界的願景;一片葉子就有一如來的智慧。
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佛陀以梵王所獻,燦開的金色波羅花示法,爲佛理開展無限想像的空間。足庵智鑒禅師詩偈說:“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在禅的境界下,雖一滴水,而具足百川味。唐代日本道元禅師(一二○○——一二五叁)說:“一花五葉開,一葉一如來。”明代石濤(一六四一——一七一八)書聯:“一葉一清淨;一花一妙香。”所謂“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智者大師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或語或默終是禅。”又有雲:“一塵一佛國;一葉一釋迦。”“華嚴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
盡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只在一塵中見。任何物件都可代替花來示法,即使是一粒細沙,也可以從中看出一個世界。“大小”,是相對存在的,一般人執著于事物外在形體的大小,是心眼被蒙蔽了。所以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渺小,那就是一種偉大。但是即使要知道自己的卑微與不足,仍然要付出辛苦學習的代價。
20 橋跨虎溪,叁教叁源流,叁人叁笑語;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這是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叁笑亭聯。
小橋橫跨在虎溪上,慧遠大師送別儒士陶潛、道士陸修靜,各自代表叁種宗派,叁種宗派各有它的思想源流,但叁人卻能相談甚歡,笑語連連,不覺走過了虎溪;清淨的蓮花開放在廬山東林寺中,一朵花裏就有一世界的願景,一片葉子就有一如來的智慧,需要仔細推求。
“虎溪”,在江西省九江縣南廬山東林寺前。溪上建一小橋,名虎溪橋。東晉時,慧遠大師在這裏結白蓮社以論道,送客絕不過虎溪,過了虎溪,老虎就會號鳴。有天,他送別儒士陶潛、道士陸修靜,叁人相談甚歡,不覺走過虎溪,直到聽到老虎的叫聲,才大笑而別。後建“叁笑亭”紀念此事。“如來”,是佛陀的十種德號之一。上聯記“虎溪叁笑”的故事。叁人雖然思想不同,卻能歡喜論道,欣然忘我,相較之下,世人常黨同伐異,甚且同室操戈,未免鄙陋。下聯側重描繪東林寺的宗法,將佛家以蓮花爲淨土的意象,作生動活潑的表現。
淨土宗,也名蓮宗,爲慧遠大師創立。《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稱淨土叁經,初學修淨,必須研經。淨宗念佛有四法:持名、觀像、觀感、實相。主張“四法念佛,帶業往生極樂。”
21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邊鍋內煮乾坤。
清代愛新覺羅·玄烨題洪椿坪廟飯堂聯。
一粒米中藏得下整個世界;半邊鍋裏煮得了整個天地。
這副對聯既爲山中僧人清苦生活的生動寫照,也在贊揚僧人堅持苦修,虔誠禮佛的豁達態度。本聯根據唐代呂洞賓(約七八○——?)詩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內煮乾坤”而改易。宋代釋晉濟《五燈會元·八》引用此詩聯,下聯“乾坤”作“山川”。凝視著一粒粟米,就可感受到宇宙中所潛藏的偉大力量;將半升粟米在鍋中煮熟,好像充滿所有山川的生命。
雲南通海縣海潮寺聯作:“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內煮山河。”
在一粒米中,看到悠悠歲月的綿長無盡;在半邊鍋內煮進所有山河的壯盛美麗。
佚名題道室聯:“一粒粟中藏世界;五雲深處掌書圖。”
一粒粟米中,可收藏整個世界;在層層白雲遮掩的深山中,掌管圖書。
雪峰義存禅師說:“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道無所不在,即體涵用,一粒米也令人合掌致謝。
《碧岩錄》中有言:“一塵舉而大地收;一花開而世界起。”
一粒小小的塵埃裏,整個大地的風貌都窺見了;一朵花的開放中,所有世界的美麗都吐露了。
所謂“一塵才起,大地全收。”“一塵中藏大地,大地中藏一塵。”再微小的事物,也存藏著萬象的意義。
22 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
見《六祖法寶壇經·忏悔》。
只要一燈點燃,就可破除千年的黑暗;只要一智明覺,就可消滅萬年的愚昧。
六祖,即惠能大師(六叁八——七二二)。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惠能父親問:“原因爲何?”僧人說:““惠”這個字,是他將來可以拿佛法去惠施衆生;“能”是表示他能弘揚佛法。”這是他得名由來。六祖說:“道在心悟,豈在坐也。”參禅不一定要打坐,也不必靠言說。禅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印心的。所以禅宗重視傳燈,重視師傳,禅師們往往只用叁言兩語,就可以道破千古謎底,使人從無分別的內證上,直接證悟真理,所以禅宗語錄,處處帶著無限的禅機和無限的幽默感。(參見《星雲大師演講集(二)》)。
六祖《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泥蓮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菩提只向心…
《佛趣妙聯(邱素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