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趣妙联(邱素云)▪P3

  ..续本文上一页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果弥勒一旦继承了释迦牟尼的佛位,在讲经的时候,也像释迦当年一样,来一个“拈花示众”,你这位“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你的心意里,以为怎样?

  下联集自《金刚经》。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能加以思辨,才不会为理所障,为事所碍。

  佚名题弥勒殿联:“笑他不干我甚:在此等个人来。”联旨也极幽默。

  16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祇凭片念起修行。

  这是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联。

  大慈大悲能广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祷所有的土地都能丰收,让大家蒙受庇佑,过著安和乐利的生活;诸位善男信女祈愿登上觉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说的法其实非法,用的名相其实非相,学习普门的功德,只凭著片断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旸”,音yáng,指日出或天晴。本联从歌颂神功著笔,有别于一般咏弥勒从形象著笔。用字也较文雅,不若一般用语浅近、风趣,表现民间特有的生命活力的弥勒佛联。

  清代诗僧贯一题峨嵋山息心所弥勒殿联说:“大肚能容,常思则古;闇修自宓,无暇求知。”

  大肚量能包容世事,常常想要效法古人;暗自在寂静中潜修,没有空闲再追求支离的知识。

  “宓”,音mì,指寂静。这副对联结合弥勒佛的精神和息心静修的方法来阐发。

  清代石萍题广州海珠寺弥勒座联说:“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一说为宋代黄蜕题杭州某寺山门联)这副对联从体型的大小来暗寓护法者同修行者一样都是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敬僧是恭敬高僧的德学,而不是当神道来盲目崇拜。

  17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

  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是山东泰山观音阁联。

  累积寸土成了“寺”,在“寺”字的旁边加上言部就成了“诗”(又寓意:在寺庙旁边吟诗),诗这样说:“明天就启程扬帆,离开这座古寺。”重叠二“木”成了“林”,在“林”字的下面加上“示”就成了“禁”(又寓意:在森林中有一块禁令的牌子),禁令上说:“在适当的时节,才拿著斧头、柴刀,进入山林中砍伐。”

  这副对联见《纪晓岚外传》。传说是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游泰山的时候,乾隆出句上联,纪晓岚对以下联而成。撰写这副对联,用了拆合字法、类叠中的类字及用典的手法,而且寓意深刻,十分高明。

  又作:“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另外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有一个相国小姐,颇有文才,想要挑选一位才子作为夫婿,出了上联,徵求对出下联的男士,即嫁给他当老婆。过了三年,还没有人能对得出来,后来有一位姓林的书生进京赶考,得知此事,对出了下联。这位相国小姐对这个对句很满意,就与他结为连理。“明月送僧归古寺”是唐人诗句;“斧斤以时入山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18 心有佛,世无佛,茹素念经,借佛洗心心即佛;

  铜是钱,纸非钱,酬恩报孝,将钱买纸纸成钱。

  这是清代某寺僧出句,李元度对句成联。

  心中有佛,世上无佛,只有透过茹素念经,借著佛心佛行来洗净人心,人心就是佛心;铜钱是钱,纸钱不是钱,为了酬谢佛恩、报答亲恩,表达孝思,拿著铜钱买纸钱,纸烧化就成了钱。

  清代李元度担任贵州布政使的时候,有一天出游佛寺,寺僧出上联请他作对。李元度见善男信女正在佛像前顶礼烧纸钱,就对以下联。何以说“心有佛,世无佛”呢?比如丹霞禅师经过慧林寺,因为天气严寒,竟然烧寺中的木佛取暖,丹霞禅师烧木佛,是想以非常手段,打破世人对偶像崇拜、依恋与敬畏的执念。所谓“泥佛不度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真佛心中坐。”“洗心”,指认识心的本质,去妄心,存真心。脾气暴躁,难以遏制是“妄心”,平静没有杂念是“真心”,同是一心。上联表达了禅宗佛在心中的思想;下联写出了人们以烧纸钱酬报佛恩、亲恩的情形。

  焚烧纸钱是民间的习俗。相信金纸是对神明有所祈求,或是祈愿达成后达谢神明使用的。银色代表除魔或清袚,所以银纸就用来祭祖和拜鬼魂用的。佛教祇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渡亡灵。

  19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这副对联截取自唐蜗寄所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

  一朵花里就有一世界的愿景;一片叶子就有一如来的智慧。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佛陀以梵王所献,灿开的金色波罗花示法,为佛理开展无限想像的空间。足庵智鉴禅师诗偈说:“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在禅的境界下,虽一滴水,而具足百川味。唐代日本道元禅师(一二○○——一二五三)说:“一花五叶开,一叶一如来。”明代石涛(一六四一——一七一八)书联:“一叶一清净;一花一妙香。”所谓“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智者大师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或语或默终是禅。”又有云:“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只在一尘中见。任何物件都可代替花来示法,即使是一粒细沙,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世界。“大小”,是相对存在的,一般人执著于事物外在形体的大小,是心眼被蒙蔽了。所以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那就是一种伟大。但是即使要知道自己的卑微与不足,仍然要付出辛苦学习的代价。

  20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这是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

  小桥横跨在虎溪上,慧远大师送别儒士陶潜、道士陆修静,各自代表三种宗派,三种宗派各有它的思想源流,但三人却能相谈甚欢,笑语连连,不觉走过了虎溪;清净的莲花开放在庐山东林寺中,一朵花里就有一世界的愿景,一片叶子就有一如来的智慧,需要仔细推求。

  “虎溪”,在江西省九江县南庐山东林寺前。溪上建一小桥,名虎溪桥。东晋时,慧远大师在这里结白莲社以论道,送客绝不过虎溪,过了虎溪,老虎就会号鸣。有天,他送别儒士陶潜、道士陆修静,三人相谈甚欢,不觉走过虎溪,直到听到老虎的叫声,才大笑而别。后建“三笑亭”纪念此事。“如来”,是佛陀的十种德号之一。上联记“虎溪三笑”的故事。三人虽然思想不同,却能欢喜论道,欣然忘我,相较之下,世人常党同伐异,甚且同室操戈,未免鄙陋。下联侧重描绘东林寺的宗法,将佛家以莲花为净土的意象,作生动活泼的表现。

  净土宗,也名莲宗,为慧远大师创立。《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称净土三经,初学修净,必须研经。净宗念佛有四法:持名、观像、观感、实相。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极乐。”

  21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内煮乾坤。

  清代爱新觉罗·玄烨题洪椿坪庙饭堂联。

  一粒米中藏得下整个世界;半边锅里煮得了整个天地。

  这副对联既为山中僧人清苦生活的生动写照,也在赞扬僧人坚持苦修,虔诚礼佛的豁达态度。本联根据唐代吕洞宾(约七八○——?)诗联:“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乾坤”而改易。宋代释晋济《五灯会元·八》引用此诗联,下联“乾坤”作“山川”。凝视著一粒粟米,就可感受到宇宙中所潜藏的伟大力量;将半升粟米在锅中煮熟,好像充满所有山川的生命。

  云南通海县海潮寺联作:“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山河。”

  在一粒米中,看到悠悠岁月的绵长无尽;在半边锅内煮进所有山河的壮盛美丽。

  佚名题道室联:“一粒粟中藏世界;五云深处掌书图。”

  一粒粟米中,可收藏整个世界;在层层白云遮掩的深山中,掌管图书。

  雪峰义存禅师说:“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道无所不在,即体涵用,一粒米也令人合掌致谢。

  《碧岩录》中有言:“一尘举而大地收;一花开而世界起。”

  一粒小小的尘埃里,整个大地的风貌都窥见了;一朵花的开放中,所有世界的美丽都吐露了。

  所谓“一尘才起,大地全收。”“一尘中藏大地,大地中藏一尘。”再微小的事物,也存藏著万象的意义。

  22 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

  见《六祖法宝坛经·忏悔》。

  只要一灯点燃,就可破除千年的黑暗;只要一智明觉,就可消灭万年的愚昧。

  六祖,即惠能大师(六三八——七二二)。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能父亲问:“原因为何?”僧人说:““惠”这个字,是他将来可以拿佛法去惠施众生;“能”是表示他能弘扬佛法。”这是他得名由来。六祖说:“道在心悟,岂在坐也。”参禅不一定要打坐,也不必靠言说。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的。所以禅宗重视传灯,重视师传,禅师们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破千古谜底,使人从无分别的内证上,直接证悟真理,所以禅宗语录,处处带著无限的禅机和无限的幽默感。(参见《星云大师演讲集(二)》)。

  六祖《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泥莲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

《佛趣妙联(邱素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