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趣妙联(邱素云)▪P4

  ..续本文上一页觅,何劳向外求玄。”真正去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炼向道之心,点亮心灯,专心于每个当下,置身红尘,就是最好的丛林道场。

  23 普令众生得法喜,犹如满月显虚空;

  今生深信入佛智,普现明灯照世间。

  这是台北市西宁南路法华寺录弘一大师《华严经集解》题柱联。

  普遍让众生因听闻或体味佛法而心生喜悦,就像一轮满月照彻无尽的虚空;今生深信能体悟佛陀的智慧,普遍显现破除无明的般若智慧,就像明灯照亮娑婆的人间。

  法华寺修净土宗,让念头全部归到净念,不起妄想。以“忆佛念佛”为净念的方法,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口里念佛,心里想佛,心在佛上,心即是佛。净土法门,专念一佛,而六方恒沙诸佛,一时顿现,能省心力,又节时间,便能于无量千万佛所,福种善根。所谓:“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

  寺中楹联言及念佛妙处的有:门联:“欲往莲邦,须凭三业清净;勤持圣号,定获六时吉祥。”“三业清净”,指“身”不干杀盗淫;“口”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意”不贪嗔痴。三业修善,就拥有清净心。寺内右室当代净空法师题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庭院左边有保安塔联:“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右边有净修园联:“念佛清净得自在;信愿坚固见弥陀。”

  24 愿将佛手双垂下;

  摩得人心一样平。

  这是佚名题峨嵋山万年寺弥陀龛联。浙江白云庵亦有此联。

  愿将一双佛手向下界垂放;摩挲得人心一样地平贴。

  峨嵋山万年寺的前身,是由净土宗创始人之一的慧持和尚在东晋时建立,所以寺内供奉有阿弥陀佛。愿无古今,发愿是一次,但数数成就。愿从心发,心遍十方,愿亦遍十方。从愿起行,由行得力。这副对联从阿弥陀佛的悲愿著笔。

  寺中弥陀殿联:“灵光被域中,问游人遍历名山,何如接引群生,迢迢一路神仙掌;秀色传天下,愿过客高登极境,勿负阐扬众妙,叠叠千峰永佛头。”《观无量寿经》说:“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佛菩萨皆因愿力而成佛,自己开悟得道了,因为不忍众苦,而重回到生命的沟渠浊水中,将受苦的灵魂一一济渡,也想一切人成佛。

  阿弥陀佛,自性是弥陀,见自性时,自性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便是无量光;自性不生不灭,便是无量寿;自性本来清净,使众生离一切恶行烦染垢染,便是无量清净,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清净佛”。《阿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世界,纯乐无苦,佛教徒相信只要平日专心念佛名号,并修善行,临终时将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

  25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这是清代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自身好比悠闲的白云,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够证明自性本空,所以能映现万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转林间的松涛和青青碧绿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机,远离颠倒妄想的烦恼。

  天台万年寺在唐代太和中建立,原名平田禅院,后改今名。弘一大师(一八八○——一九四三)遗墨有言:“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却烦恼,何等心性安和。”禅悦之来,必须破执、荡相、无住,才能自觉、自悟、自度。

  有佚名题联说:“不与物违真道度;每随缘起自禅深。”

  不和外物相违逆,随顺任运,便能真切体会佛法而得到度化;常随顺诸缘兴起,不受缠缚,自然能了悟深沉的禅境。

  闲云与月影、溪光同证;流水和松声、竹色共乐,处处都有禅悦,都是了脱烦恼的契机。

  但佚名题甘肃省兰州市浚源寺话月园联却说:“且随机种竹栽花,长倩菩提开口笑;倘有意贪山恋水,也成魔障扰禅心。”

  姑且随顺机缘种竹栽花,不必拘泥,重要的是请您发菩提心,像菩萨一样,开口长笑;倘若执意贪恋好山好水,不肯重回纷扰人间过活,那么山水清景,也将成为扰乱禅心的魔障。

  26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是僧肇之语。

  青青翠绿的竹色,都是佛陀清净法身的显化;郁郁繁茂的黄花,也莫不是佛陀般若智慧的流布。

  “法身”,指佛的真身。是无色、无形、无相,庄严而不见,以正法为体,而证得的理体。“般若”,音bō rě,佛家称能了悟一切事象的无上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以文字的般若而生出来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才契合本体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彻底的智慧,也就是佛的智慧。“翠竹”、“黄花”等外物,是开悟的契机,本身并不是道,只是般若法身的应身而已。

  这副对联经常被引用或改作。如:“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如”,指永恒常在的实体实性。有佚名题禅寺联:“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吴擎题四川峨嵋山报国寺联:“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佛陀在灵鹫山会上拈花示众,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乃当众宣告:“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一切妙法以心传心,尽在不言中,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悟道的心因无法形诸文字,而称为“妙心”。妙心就是涅槃心,也就是禅心。

  宇宙万象,都如释迦手拈的金色波罗花,让人在盎然生机中领悟般若妙谛,而会心一笑。

  27 法藏圆融,翠竹黄花无非般若;

  藏经方广,青山绿水尽是禅机。

  这是台北市阳明山法藏寺山门嵌名联。

  佛法妙藏圆满通达的智慧,不管是翠竹或黄花,都可使人证入般若,到达涅槃彼岸;藏经所含摄的佛理方正广博,无论是青山或绿水,处处都是禅机所在,使人有所会心。

  人的根机不同,如来对机说法,所以有三藏十二部经,度众生的妄想执著,使众生转凡入圣,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乃至修因证果,究竟成佛,与佛看齐。三藏指经、律、论。经藏诠释定学,明心得定;律藏诠释戒学,修行以戒为本;论藏辨别邪正,断疑生信,是菩萨所造。“藏”也是存包容的意思。经藏藏定学,律藏藏戒学,论藏藏慧学,修行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所以说要勤息经藏,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楞严经》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禅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但不等同于不用读经、不用思考,而是反对对语言文字的沉溺、迷执和误解,把经典上的语言文字代替生命直接的体验,而误以为那是生命的真实。

  参禅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断除烦恼,知道如何去面对虚空,切实的活在当下。一旦会悟禅机,契入生命的真实,那么大自然的翠竹黄花、青山绿水,以至一桌一椅、一虫一豸,都是佛法的显示。

  28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燕子矶弘济寺联。

  松涛声、竹篁声、钟磬声,每一种声,都传达出清净自在的境界;青山色,绿水色,烟霞色,每一种色,都显现出空相的智慧。

  上联末字“在”,或作“应”。“自在”,是一切一切都很快乐,无愁,无碍,也无挂,没有妄想。“色”,佛家泛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和受、想、行、识五者,称为“五蕴”。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不只有形的色法是空的,无形的心法,也是空的。这副对联在提醒世人,在声闻色相中,不执著声色,而领悟清净自在,离一切相的般若佛智。

  佚名题贵州黔灵山尼庵依此联改作:“松声、磬声、鼓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物色,色色皆空。”

  明代顾宪成(一五五○——一六一二)也以此联为蓝本,题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转原联出世的思想为入世的志业,激励当时被魏忠贤阉党所迫害的读书人,期盼他们关心时局,学以致用。

  佚名题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演绎成:“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钟磬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29 灭却心头火

  剔起佛前灯。

  这副对联见《增广昔时贤文》。

  熄灭心里的怒火;点亮慈悲的佛灯。

  “剔”,音tī,剪除。“剔灯”指剪去已燃成灰的灯心,使灯光更加明亮。“灯”,指信徒供奉佛前的明灯,也比喻佛法。《增广昔时贤文》中与这副对联可以互相发明的文句有:“点灯七层,不如暗处一灯。”一个佛教徒把七层宝塔的灯都点燃,以为是很大的功德。但是,这只是外在的表现,不如点燃自己的心灯,不欺暗室,和气生祥,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同书又说:“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奉劝世人,不论什么事都不可欺心瞒性,你以为可以欺瞒过别人,但是只要把头抬起来,三尺不远的地方就有神明存在,祂会知道世人所做的一切。只要不欺骗自己的良心,留得一方福田,让子孙继续耕种行善。

  “方寸地”,指心地。清代石韫玉题祖坟联也说:“有地在心,不求风水好;无田亦祭,只要子孙贤。”只要有福田在心,不必求风水要好;没有祭田也可缅怀祖德,只要子孙贤良。修养心地,从灭却心头火下手。正如《无量寿经》所说:“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

《佛趣妙联(邱素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