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覓,何勞向外求玄。”真正去體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煉向道之心,點亮心燈,專心于每個當下,置身紅塵,就是最好的叢林道場。
23 普令衆生得法喜,猶如滿月顯虛空;
今生深信入佛智,普現明燈照世間。
這是臺北市西甯南路法華寺錄弘一大師《華嚴經集解》題柱聯。
普遍讓衆生因聽聞或體味佛法而心生喜悅,就像一輪滿月照徹無盡的虛空;今生深信能體悟佛陀的智慧,普遍顯現破除無明的般若智慧,就像明燈照亮娑婆的人間。
法華寺修淨土宗,讓念頭全部歸到淨念,不起妄想。以“憶佛念佛”爲淨念的方法,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口裏念佛,心裏想佛,心在佛上,心即是佛。淨土法門,專念一佛,而六方恒沙諸佛,一時頓現,能省心力,又節時間,便能于無量千萬佛所,福種善根。所謂:“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靠佛力與自力修行。
寺中楹聯言及念佛妙處的有:門聯:“欲往蓮邦,須憑叁業清淨;勤持聖號,定獲六時吉祥。”“叁業清淨”,指“身”不幹殺盜淫;“口”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妄語;“意”不貪嗔癡。叁業修善,就擁有清淨心。寺內右室當代淨空法師題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庭院左邊有保安塔聯:“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右邊有淨修園聯:“念佛清淨得自在;信願堅固見彌陀。”
24 願將佛手雙垂下;
摩得人心一樣平。
這是佚名題峨嵋山萬年寺彌陀龛聯。浙江白雲庵亦有此聯。
願將一雙佛手向下界垂放;摩挲得人心一樣地平貼。
峨嵋山萬年寺的前身,是由淨土宗創始人之一的慧持和尚在東晉時建立,所以寺內供奉有阿彌陀佛。願無古今,發願是一次,但數數成就。願從心發,心遍十方,願亦遍十方。從願起行,由行得力。這副對聯從阿彌陀佛的悲願著筆。
寺中彌陀殿聯:“靈光被域中,問遊人遍曆名山,何如接引群生,迢迢一路神仙掌;秀色傳天下,願過客高登極境,勿負闡揚衆妙,疊疊千峰永佛頭。”《觀無量壽經》說:“以此寶手,接引衆生。”佛菩薩皆因願力而成佛,自己開悟得道了,因爲不忍衆苦,而重回到生命的溝渠濁水中,將受苦的靈魂一一濟渡,也想一切人成佛。
阿彌陀佛,自性是彌陀,見自性時,自性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便是無量光;自性不生不滅,便是無量壽;自性本來清淨,使衆生離一切惡行煩染垢染,便是無量清淨,所以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無量清淨佛”。《阿彌陀經》說:“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世界,純樂無苦,佛教徒相信只要平日專心念佛名號,並修善行,臨終時將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
25 身比閑雲,月影溪光堪證性;
心同流水,松聲竹色共忘機。
這是清代王剡題天臺萬年寺聯。
自身好比悠閑的白雲,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夠證明自性本空,所以能映現萬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轉林間的松濤和青青碧綠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機,遠離顛倒妄想的煩惱。
天臺萬年寺在唐代太和中建立,原名平田禅院,後改今名。弘一大師(一八八○——一九四叁)遺墨有言:“與世爲依怙,如日處虛空。”、“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省卻煩惱,何等心性安和。”禅悅之來,必須破執、蕩相、無住,才能自覺、自悟、自度。
有佚名題聯說:“不與物違真道度;每隨緣起自禅深。”
不和外物相違逆,隨順任運,便能真切體會佛法而得到度化;常隨順諸緣興起,不受纏縛,自然能了悟深沈的禅境。
閑雲與月影、溪光同證;流水和松聲、竹色共樂,處處都有禅悅,都是了脫煩惱的契機。
但佚名題甘肅省蘭州市浚源寺話月園聯卻說:“且隨機種竹栽花,長倩菩提開口笑;倘有意貪山戀水,也成魔障擾禅心。”
姑且隨順機緣種竹栽花,不必拘泥,重要的是請您發菩提心,像菩薩一樣,開口長笑;倘若執意貪戀好山好水,不肯重回紛擾人間過活,那麼山水清景,也將成爲擾亂禅心的魔障。
26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這是僧肇之語。
青青翠綠的竹色,都是佛陀清淨法身的顯化;郁郁繁茂的黃花,也莫不是佛陀般若智慧的流布。
“法身”,指佛的真身。是無色、無形、無相,莊嚴而不見,以正法爲體,而證得的理體。“般若”,音bō rě,佛家稱能了悟一切事象的無上智慧。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叁種。以文字的般若而生出來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才契合本體的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徹底的智慧,也就是佛的智慧。“翠竹”、“黃花”等外物,是開悟的契機,本身並不是道,只是般若法身的應身而已。
這副對聯經常被引用或改作。如:“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真如”,指永恒常在的實體實性。有佚名題禅寺聯:“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谛。”吳擎題四川峨嵋山報國寺聯:“翠竹黃花皆佛性;白雲流水是禅心。”
佛陀在靈鹫山會上拈花示衆,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佛陀乃當衆宣告:“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一切妙法以心傳心,盡在不言中,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悟道的心因無法形諸文字,而稱爲“妙心”。妙心就是涅槃心,也就是禅心。
宇宙萬象,都如釋迦手拈的金色波羅花,讓人在盎然生機中領悟般若妙谛,而會心一笑。
27 法藏圓融,翠竹黃花無非般若;
藏經方廣,青山綠水盡是禅機。
這是臺北市陽明山法藏寺山門嵌名聯。
佛法妙藏圓滿通達的智慧,不管是翠竹或黃花,都可使人證入般若,到達涅槃彼岸;藏經所含攝的佛理方正廣博,無論是青山或綠水,處處都是禅機所在,使人有所會心。
人的根機不同,如來對機說法,所以有叁藏十二部經,度衆生的妄想執著,使衆生轉凡入聖,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乃至修因證果,究竟成佛,與佛看齊。叁藏指經、律、論。經藏诠釋定學,明心得定;律藏诠釋戒學,修行以戒爲本;論藏辨別邪正,斷疑生信,是菩薩所造。“藏”也是存包容的意思。經藏藏定學,律藏藏戒學,論藏藏慧學,修行不離戒定慧叁無漏學。所以說要勤息經藏,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楞嚴經》說:“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禅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但不等同于不用讀經、不用思考,而是反對對語言文字的沈溺、迷執和誤解,把經典上的語言文字代替生命直接的體驗,而誤以爲那是生命的真實。
參禅的終極目的,是使人斷除煩惱,知道如何去面對虛空,切實的活在當下。一旦會悟禅機,契入生命的真實,那麼大自然的翠竹黃花、青山綠水,以至一桌一椅、一蟲一豸,都是佛法的顯示。
28 松聲、竹聲、鍾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這是吳忠禮題南京燕子矶弘濟寺聯。
松濤聲、竹篁聲、鍾磬聲,每一種聲,都傳達出清淨自在的境界;青山色,綠水色,煙霞色,每一種色,都顯現出空相的智慧。
上聯末字“在”,或作“應”。“自在”,是一切一切都很快樂,無愁,無礙,也無挂,沒有妄想。“色”,佛家泛指一切物質的存在。色和受、想、行、識五者,稱爲“五蘊”。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不只有形的色法是空的,無形的心法,也是空的。這副對聯在提醒世人,在聲聞色相中,不執著聲色,而領悟清淨自在,離一切相的般若佛智。
佚名題貴州黔靈山尼庵依此聯改作:“松聲、磬聲、鼓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物色,色色皆空。”
明代顧憲成(一五五○——一六一二)也以此聯爲藍本,題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轉原聯出世的思想爲入世的志業,激勵當時被魏忠賢閹黨所迫害的讀書人,期盼他們關心時局,學以致用。
佚名題浙江天臺山方廣寺聯演繹成:“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呗聲,總合叁百六十天鍾磬聲,無聲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
29 滅卻心頭火
剔起佛前燈。
這副對聯見《增廣昔時賢文》。
熄滅心裏的怒火;點亮慈悲的佛燈。
“剔”,音tī,剪除。“剔燈”指剪去已燃成灰的燈心,使燈光更加明亮。“燈”,指信徒供奉佛前的明燈,也比喻佛法。《增廣昔時賢文》中與這副對聯可以互相發明的文句有:“點燈七層,不如暗處一燈。”一個佛教徒把七層寶塔的燈都點燃,以爲是很大的功德。但是,這只是外在的表現,不如點燃自己的心燈,不欺暗室,和氣生祥,這才是真正的功德。
同書又說:“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叁尺有神明。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奉勸世人,不論什麼事都不可欺心瞞性,你以爲可以欺瞞過別人,但是只要把頭擡起來,叁尺不遠的地方就有神明存在,祂會知道世人所做的一切。只要不欺騙自己的良心,留得一方福田,讓子孫繼續耕種行善。
“方寸地”,指心地。清代石韫玉題祖墳聯也說:“有地在心,不求風水好;無田亦祭,只要子孫賢。”只要有福田在心,不必求風水要好;沒有祭田也可緬懷祖德,只要子孫賢良。修養心地,從滅卻心頭火下手。正如《無量壽經》所說:“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
《佛趣妙聯(邱素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