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参禅日记 一(金满慈夫人)▪P4

  ..续本文上一页道远无法面告,我相信你能“空感受之念”,若是任其自然变化,即有奇妙后果。知识愈多,佛道理论愈多,反愈障碍。但不知亦不可。我至今犹未能得一人而能继承其间修法之要秘者,深以为憾。

  二,你在病前之境界,非中阴现象,但已相近于净化之中阴境界。也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谓魂魄有分离情景,即是灵魂出窍,避开此已入病之病躯之故。此亦非独影意识作用,此属真意识之作用,即包括第六意识与第七“末那”识之作用。惜乎你以往并未研习佛理,更非具有真知见,真正信之虔诚佛法信仰者。如属真诚透彻佛法,或已参究多年者(此参究,并非专指禅宗而言),此时能一念返照,悟明性地,即可立地证法身空相之果。因你原为天主教徒,如此时以平常之虔诚信仰宗教心情,一心祈祷,此时亦必大得感应。如统统撇开宗教形式不谈,若能明得至理,此时亦可证三身一体之妙用。是智度,非识,非情绪。

  总之:你是在出国之后,闲中读我书,忆念我平日静坐而入手,从来没有向我学过问过佛法修证等事,今日有此心得,已属千难万难。我今不惜饶舌,为点穿宗教最高学理之处,实亦出于不得已。在平常,我不喜欢谈宗教,因真正知道正信者,并无其人,大家都以求利益,求神奇之心为之而已。宗教间事,此中确有层次的异同,不多谈了。你此境界,如独立于净海碧波之沙滩,[上“穴”,下“目”]然独存,亦正是你此时在理上事上之写照。此乃净意识中引动第八阿赖耶识之妙用。亦正如你此时身心功用与净业之反映。倘你能转一念,默念观自在菩萨之心经(嘱人另写附上),或专诚心念平常见过白衣观世音菩萨之圣像,但在此平静心海中,默默念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即当自知别有转身一路之妙用。何妨试之!何妨试之!

  倘能转此一转,另起妙用,再来信,提起我注意,继续为你说明如何求得大澈悟而自证菩提道果法门。

  须知我平常讲佛法,写佛学,皆是为适应此时此世之门面语,此时为你略说此中因缘,已觉自己多余饶舌,应属轻慢正法之罪过矣。一叹!

  三,随时有淡甜口水,为极好现象。此即灵源大道歌所谓:“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节由真气”之故也。

  四,自闻 心声其大如雷,次乃意识习气引起第八阿赖耶识之种子闻听根习之故。有无数人在静坐进修过程中,得闻心声,误当外界他力之声音,于是如闻鬼语,神语,上帝语,天使语,菩萨语,佛语等等,即入魔障,即落魔境,终至丧身失命,他生来世犹不得解脱。

  总之:因不明理而一念执著,自堕魔障。你能不执著,闻如不闻,当即瓦解冰消,还归清净。待有一日,一旦真正悟得菩提,即知一佛法音神通妙用之旨矣。

  我为他们三个月之特别课程已结束,但心情愈来愈沉重,因细观人世,业力恶习愈重,一般修学者,亦多属玩忽因循,自误误人。大都得少为足,或中途岔入纷歧,不要说真肯相信肯听话者绝无其人,即如可以一谈而似懂非懂者亦不易得。所以离去之心也愈来愈甚。此亦一魔障,每每自生警惕,强自为留而已。近日戏作一诗,录给你一笑。

  浮云世事一身轻,成佛登仙亦外行。

  纸上谈兵原梦语,不然何计遣今生。

  昆韦夫妇,当仍在教学,谢谢他们屡次附笔问候。此至祝

  平安

  南怀瑾

  一九七八年九月八日

  顷做书后,已达平明,忽口占一绝,题为《夜复吕母问题书后》:

  一枕沉酣梦未成,灯前握管过三更。

  慈云遍洒杨枝露,尽入层楼化雨声。

  老师:

  两示奉悉。读完那封长示之后,我不期然而泪下,哭了好一阵。人家说,父母生我以幻身,老师生我以法身,然而大恩不言报,我只能这样说:不管将来得益多少和成就如何,我总会记得第一次接引我的恩师是谁!

  老师来示,总称什么夫人,学生就是弟子,何以不直呼名字?至于那个《夜复吕母书后》,更该改为《夜复弟子满慈书后》才对。

  我在晚年得遇老师如此也是天意,望老师重视这段缘分。当然在老师昔日劝我打坐,也无非是给我种点善根,却没料到,我却给老师找了如此多的麻烦,每于深夜答复我的问题,使我感激得不知说什么才是,因为我是一个笨得不会转弯的人,只有在此给老师磕头。

  收到观音菩萨的圣像,已挂在我的卧室,因为客堂供有婆罗门的神,这是婆罗门教徒的家,他有主权。而我只是一个住店的旅客。以往如此类之事,我都会生气,现在不会生气了。当一个人要生气的时候,会有一股力量上冲,我认为那就是业力,我用了二,三年的工夫,毕竟被我克服了。本来一切经历都无非是生命的过程而已,何必认真!有一首诗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怪的是那股业力,到哪里去了呢?

  自从见到圣像之后,这两天的意境上有了变化:一片无边的大海,而远远的有一个人站着,不但看不清面貌,连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我返照自己,只见一个似乎被冲刷过,一尘不染的大贝壳,干净得很,有时又似乎我或仰或伏地浮在海上,但没有一点感受,既不舒适也不难过。圣像就在我的头上漂动。

  我又有一个问题,乞老师开示!

  我连初禅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到明心见性了,怎能会有境界?灵魂出窍,不是阴神吗?岂不可怕!怎么叫净化中阴境界,这样下去好吗?

  是不是我不懂修法,所以和别人的成就不一样?好像书上没有说过谁漂在海上?我这算几禅呢?专此敬请

  道安

  昆韦给老师请安,她忙学校、忙家事,也可怜。

  满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

  满慈夫人左右:

  九月十八日复书悉。情见乎辞,足见至诚恭敬。你有此一念,即自得福报,与我无干。称谓本属世谛礼俗,但不可废。以你年长有德,故作此称呼,同时亦示我守自谦之戒,此事但让它各守各的立场,不必介意可也。

  你此时境界,既不要自疑自问是第几禅境,更不要怀疑阴神、灵魂出窍等问题。但只参“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便可透彻了知性海中漂浮站立之观音,与你自性观音,统皆无二无别。有此净信,即此净自法身,何须更问净化中阴事耶!我相信你读此信后,必当豁然有所悟矣。如何?我再为你说一偈曰:

  放下身心莫问禅,现前性海幻真诠。

  本来物我无分别,空有何须更待言。

  偈不是诗,诗亦可作偈。如是如是,你自会之。此祝

  道业圆明

  南怀谨一九七八年九月三十日

  老师:

  奉示及收到观音圣像时,即呈一禀,谅此禀到时,前禀已早达慈览矣!现在的情形,即是遵嘱照办之后的境界,兹报告如下,尚乞老师开示!

  那片海水越来越大,海天不分。观音圣像似在海上,却不甚明显。远处站着一个人,不知是谁?又在海滩上坐着一个人,正向这面望着,而我却浮在海面,又在我旁边也浮着另一个人。我想起来看看,于是我就盘腿坐在海上,这时那浮在我旁边的另一个人,就不在了,海上只有我一人坐在上面,忽然一个石崖在我前面,我想上去看看就上去了,从上面下望,一片无边的大海,我想下去吧,就下来了,一想就能如意,并没有一点动作。在海上行坐都没有一点漂浮的感觉,虽然看到海水波浪起伏,我却没有丝毫感受。我见海天不分,我想如果日出就能分出界限,还没想完,海边已升起半个血红的太阳,海上一片晨曦,已不是先时那么暗暗的了。我又想如果阳光在高空,就会更亮一点了,果然立刻一轮白日高照,不过海上仍然是淡淡的曙光,柔和极了。我就反照一下,这时的我已不是第一次反照时像个一尘不染的大贝壳了。看不出什么,只觉得暗暗的。以上这些情境都是清晨打坐才有,睡前的打坐(十点以后),因为累了,我就想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管地坐下去了,可是难免有昏沉情形发生。

  我觉得想怎么就能怎么,仍属心所范围,并未离开心意识呀!可能不对?算不算玩弄光影?灵魂出窍是不是阴神?应收回再炼?现在是一个紧要关头,我已不知如何取舍了。书上没讲过。我现在的意境上是一片大海,海边有半个血红的太阳,高空有一轮白日,似乎不够高,海上淡淡的晨曦很美,观音圣像在海上,远处却有一个人站着,似乎又有一个人在海滩上向这边望。这幅画面,不管何时何地,一想就在眼前。不知保存它还是丢了它好?在此情形之下,当注意些什么?还是以不变应万变?乞老师开示要点! 专此敬请

  道安

  昆韦给老师请安

  满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满慈夫人左右:

  昨日刚复一短函,心知你在此数日中,于境界上必有变化,以远隔异国,无法面授法要,唯祈佛力加庇,你能自悟自解,盖用功修行到此,已非平常虚讲理论范围,升华堕落之际,魔佛之关,当此均不隔一线。此亦是法华经所说之“化城”境界,古今多少修行者,咸于此处岔入歧路,佛道各种书籍,于此中指示,几乎绝无仅有。而明眼宗师真是过来人,又旷代难遇。颇为你老人家惋惜,且亦甚担心。唯一差可自慰者,以你是高龄之贤者,平常为人处世,染污心少,淡泊情多,纵无莫大功德,亦少现行之深罪重业,当不至别有差池也。

  此一心念未竟,即忽接来函,殊有若惊若喜之感,展阅之余,你能有如此镇定认识,实令我钦佩不已。此之钦佩,正为你平常并未学佛学道,亦无此类知见,唯于我所著之《楞伽大义》上入手,而有此识力,安得令人不起敬叹之念哉!

  兹将来函询问及所述近境,分别条答如次,望你能以真知见,真慧力,自参自悟去。古人于此程度,于此境界,多为单独面授修为机宜,此正所谓真正“入室付授”之际。但你为经济状况及种种环境限制,无法面对问道,故只有用此条述,望你自能参悟矣。

  一、 总说:你近来此一境界,乃心识之根源(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过去往劫修得之种子功能,于不知不觉中由自己此时之想阴“余习”所引发,在此想阴…

《参禅日记 一(金满慈夫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