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遠無法面告,我相信你能“空感受之念”,若是任其自然變化,即有奇妙後果。知識愈多,佛道理論愈多,反愈障礙。但不知亦不可。我至今猶未能得一人而能繼承其間修法之要秘者,深以爲憾。
二,你在病前之境界,非中陰現象,但已相近于淨化之中陰境界。也就是中國人通常所謂魂魄有分離情景,即是靈魂出竅,避開此已入病之病軀之故。此亦非獨影意識作用,此屬真意識之作用,即包括第六意識與第七“末那”識之作用。惜乎你以往並未研習佛理,更非具有真知見,真正信之虔誠佛法信仰者。如屬真誠透徹佛法,或已參究多年者(此參究,並非專指禅宗而言),此時能一念返照,悟明性地,即可立地證法身空相之果。因你原爲天主教徒,如此時以平常之虔誠信仰宗教心情,一心祈禱,此時亦必大得感應。如統統撇開宗教形式不談,若能明得至理,此時亦可證叁身一體之妙用。是智度,非識,非情緒。
總之:你是在出國之後,閑中讀我書,憶念我平日靜坐而入手,從來沒有向我學過問過佛法修證等事,今日有此心得,已屬千難萬難。我今不惜饒舌,爲點穿宗教最高學理之處,實亦出于不得已。在平常,我不喜歡談宗教,因真正知道正信者,並無其人,大家都以求利益,求神奇之心爲之而已。宗教間事,此中確有層次的異同,不多談了。你此境界,如獨立于淨海碧波之沙灘,[上“穴”,下“目”]然獨存,亦正是你此時在理上事上之寫照。此乃淨意識中引動第八阿賴耶識之妙用。亦正如你此時身心功用與淨業之反映。倘你能轉一念,默念觀自在菩薩之心經(囑人另寫附上),或專誠心念平常見過白衣觀世音菩薩之聖像,但在此平靜心海中,默默念誦“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即當自知別有轉身一路之妙用。何妨試之!何妨試之!
倘能轉此一轉,另起妙用,再來信,提起我注意,繼續爲你說明如何求得大澈悟而自證菩提道果法門。
須知我平常講佛法,寫佛學,皆是爲適應此時此世之門面語,此時爲你略說此中因緣,已覺自己多余饒舌,應屬輕慢正法之罪過矣。一歎!
叁,隨時有淡甜口水,爲極好現象。此即靈源大道歌所謂:“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節由真氣”之故也。
四,自聞 心聲其大如雷,次乃意識習氣引起第八阿賴耶識之種子聞聽根習之故。有無數人在靜坐進修過程中,得聞心聲,誤當外界他力之聲音,于是如聞鬼語,神語,上帝語,天使語,菩薩語,佛語等等,即入魔障,即落魔境,終至喪身失命,他生來世猶不得解脫。
總之:因不明理而一念執著,自墮魔障。你能不執著,聞如不聞,當即瓦解冰消,還歸清淨。待有一日,一旦真正悟得菩提,即知一佛法音神通妙用之旨矣。
我爲他們叁個月之特別課程已結束,但心情愈來愈沈重,因細觀人世,業力惡習愈重,一般修學者,亦多屬玩忽因循,自誤誤人。大都得少爲足,或中途岔入紛歧,不要說真肯相信肯聽話者絕無其人,即如可以一談而似懂非懂者亦不易得。所以離去之心也愈來愈甚。此亦一魔障,每每自生警惕,強自爲留而已。近日戲作一詩,錄給你一笑。
浮雲世事一身輕,成佛登仙亦外行。
紙上談兵原夢語,不然何計遣今生。
昆韋夫婦,當仍在教學,謝謝他們屢次附筆問候。此至祝
平安
南懷瑾
一九七八年九月八日
頃做書後,已達平明,忽口占一絕,題爲《夜複呂母問題書後》:
一枕沈酣夢未成,燈前握管過叁更。
慈雲遍灑楊枝露,盡入層樓化雨聲。
老師:
兩示奉悉。讀完那封長示之後,我不期然而淚下,哭了好一陣。人家說,父母生我以幻身,老師生我以法身,然而大恩不言報,我只能這樣說:不管將來得益多少和成就如何,我總會記得第一次接引我的恩師是誰!
老師來示,總稱什麼夫人,學生就是弟子,何以不直呼名字?至于那個《夜複呂母書後》,更該改爲《夜複弟子滿慈書後》才對。
我在晚年得遇老師如此也是天意,望老師重視這段緣分。當然在老師昔日勸我打坐,也無非是給我種點善根,卻沒料到,我卻給老師找了如此多的麻煩,每于深夜答複我的問題,使我感激得不知說什麼才是,因爲我是一個笨得不會轉彎的人,只有在此給老師磕頭。
收到觀音菩薩的聖像,已挂在我的臥室,因爲客堂供有婆羅門的神,這是婆羅門教徒的家,他有主權。而我只是一個住店的旅客。以往如此類之事,我都會生氣,現在不會生氣了。當一個人要生氣的時候,會有一股力量上沖,我認爲那就是業力,我用了二,叁年的工夫,畢竟被我克服了。本來一切經曆都無非是生命的過程而已,何必認真!有一首詩說:“千裏修書只爲牆,讓他叁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怪的是那股業力,到哪裏去了呢?
自從見到聖像之後,這兩天的意境上有了變化:一片無邊的大海,而遠遠的有一個人站著,不但看不清面貌,連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我返照自己,只見一個似乎被沖刷過,一塵不染的大貝殼,幹淨得很,有時又似乎我或仰或伏地浮在海上,但沒有一點感受,既不舒適也不難過。聖像就在我的頭上漂動。
我又有一個問題,乞老師開示!
我連初禅的資格都沒有,更談不到明心見性了,怎能會有境界?靈魂出竅,不是陰神嗎?豈不可怕!怎麼叫淨化中陰境界,這樣下去好嗎?
是不是我不懂修法,所以和別人的成就不一樣?好像書上沒有說過誰漂在海上?我這算幾禅呢?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她忙學校、忙家事,也可憐。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
滿慈夫人左右:
九月十八日複書悉。情見乎辭,足見至誠恭敬。你有此一念,即自得福報,與我無幹。稱謂本屬世谛禮俗,但不可廢。以你年長有德,故作此稱呼,同時亦示我守自謙之戒,此事但讓它各守各的立場,不必介意可也。
你此時境界,既不要自疑自問是第幾禅境,更不要懷疑陰神、靈魂出竅等問題。但只參“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便可透徹了知性海中漂浮站立之觀音,與你自性觀音,統皆無二無別。有此淨信,即此淨自法身,何須更問淨化中陰事耶!我相信你讀此信後,必當豁然有所悟矣。如何?我再爲你說一偈曰:
放下身心莫問禅,現前性海幻真诠。
本來物我無分別,空有何須更待言。
偈不是詩,詩亦可作偈。如是如是,你自會之。此祝
道業圓明
南懷謹一九七八年九月叁十日
老師:
奉示及收到觀音聖像時,即呈一禀,諒此禀到時,前禀已早達慈覽矣!現在的情形,即是遵囑照辦之後的境界,茲報告如下,尚乞老師開示!
那片海水越來越大,海天不分。觀音聖像似在海上,卻不甚明顯。遠處站著一個人,不知是誰?又在海灘上坐著一個人,正向這面望著,而我卻浮在海面,又在我旁邊也浮著另一個人。我想起來看看,于是我就盤腿坐在海上,這時那浮在我旁邊的另一個人,就不在了,海上只有我一人坐在上面,忽然一個石崖在我前面,我想上去看看就上去了,從上面下望,一片無邊的大海,我想下去吧,就下來了,一想就能如意,並沒有一點動作。在海上行坐都沒有一點漂浮的感覺,雖然看到海水波浪起伏,我卻沒有絲毫感受。我見海天不分,我想如果日出就能分出界限,還沒想完,海邊已升起半個血紅的太陽,海上一片晨曦,已不是先時那麼暗暗的了。我又想如果陽光在高空,就會更亮一點了,果然立刻一輪白日高照,不過海上仍然是淡淡的曙光,柔和極了。我就反照一下,這時的我已不是第一次反照時像個一塵不染的大貝殼了。看不出什麼,只覺得暗暗的。以上這些情境都是清晨打坐才有,睡前的打坐(十點以後),因爲累了,我就想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管地坐下去了,可是難免有昏沈情形發生。
我覺得想怎麼就能怎麼,仍屬心所範圍,並未離開心意識呀!可能不對?算不算玩弄光影?靈魂出竅是不是陰神?應收回再煉?現在是一個緊要關頭,我已不知如何取舍了。書上沒講過。我現在的意境上是一片大海,海邊有半個血紅的太陽,高空有一輪白日,似乎不夠高,海上淡淡的晨曦很美,觀音聖像在海上,遠處卻有一個人站著,似乎又有一個人在海灘上向這邊望。這幅畫面,不管何時何地,一想就在眼前。不知保存它還是丟了它好?在此情形之下,當注意些什麼?還是以不變應萬變?乞老師開示要點! 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滿慈夫人左右:
昨日剛複一短函,心知你在此數日中,于境界上必有變化,以遠隔異國,無法面授法要,唯祈佛力加庇,你能自悟自解,蓋用功修行到此,已非平常虛講理論範圍,升華墮落之際,魔佛之關,當此均不隔一線。此亦是法華經所說之“化城”境界,古今多少修行者,鹹于此處岔入歧路,佛道各種書籍,于此中指示,幾乎絕無僅有。而明眼宗師真是過來人,又曠代難遇。頗爲你老人家惋惜,且亦甚擔心。唯一差可自慰者,以你是高齡之賢者,平常爲人處世,染汙心少,淡泊情多,縱無莫大功德,亦少現行之深罪重業,當不至別有差池也。
此一心念未竟,即忽接來函,殊有若驚若喜之感,展閱之余,你能有如此鎮定認識,實令我欽佩不已。此之欽佩,正爲你平常並未學佛學道,亦無此類知見,唯于我所著之《楞伽大義》上入手,而有此識力,安得令人不起敬歎之念哉!
茲將來函詢問及所述近境,分別條答如次,望你能以真知見,真慧力,自參自悟去。古人于此程度,于此境界,多爲單獨面授修爲機宜,此正所謂真正“入室付授”之際。但你爲經濟狀況及種種環境限製,無法面對問道,故只有用此條述,望你自能參悟矣。
一、 總說:你近來此一境界,乃心識之根源(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過去往劫修得之種子功能,于不知不覺中由自己此時之想陰“余習”所引發,在此想陰…
《參禅日記 一(金滿慈夫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