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習”中,似無分別中忽生分別作用,而顯現此一境界功能。如夢如幻,亦非夢非幻,此與《楞伽經》中之意生身境界,非常非常接近,只可惜缺一點般若(大智慧)知見之力耳。到此已非中陰境界範圍。因中陰身是指此現有之色身(肉身)已舍,尚未再得新生命而言。此亦非靈魂出竅。因靈魂出竅者,此現有之色身即陷在離魂症狀態,即神經肢體有大半停止感覺功能現象。
你問是否是“陰神”境界,這卻有點說對了,你也問對了。不過出“陰神”並不可怕,因爲無論出陽神或出陰神,總是出神的作用。所謂“陰神”,只屬于自己看得見,自己知道,甚之,進一步,只可以自己看見聽見,乃至接觸到外界與自身以外,物質世界之種種事物與人事,所以叫做“陰神”。如是“陽神”,便是此色身(肉身)之外,確實有具體而且也爲別人可見可對“聚而成形,散而爲[上“無”,下“傑”下面四點]”之變化身。你此境界,恰是“陰神”初現之一種。但切莫說到一個“陰”字,便誤當是陰陽分界,人鬼分路之“陰”。此一“陰”字,只做功夫實驗上之界限代名詞,這點你必須牢記確信方好。
二、理路部分:你于此境界上,可以隨心所欲,要什麼便能自然變生什麼。而且比平常夢境不同,有人在夢境上亦可自由變換現象。乃至修學密宗“夢成就法”的人也可做到。但皆屬用心修爲而得之。你卻在無心無念而不知不覺中自然得之,故不同。
于此境中,初步可以自知自信“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同時,由此也可初步粗相地自證自信如佛經上所說他方世界中衆生之“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之理,確爲實事。唯無法與淺知淺識者言之而已。此處乃智知、非世間智之情識可知。叁、 對治部分:你問現在如何辦?保存它?舍棄它?問得好。但到此境,我真難用筆墨代表我的心意對你說,只好勉強試之。
上品對治:不取不舍,任運自在。用之即有,不用即空。我上信要你在“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上參悟,便是此意。然此中亦有千差萬別之細微深心變化,如無過來人明眼指導,自修自悟自肯,恐極難,但祈佛菩薩加庇你,不難轉好。
中品對治:應起一念心,收回此另一天地之種種境界,如攝念使大海水及各種化人現象,入于矗立在大海際之觀音聖身身中,又使此聖身化爲一輪明月一樣之光明,漸收漸小,終至收入你自己現在之色身(肉身)之頂上中心穴道,而入于此色身中,與你病後經曆由子宮部分發起而上之一股感覺氣機會合,定住在你心窩之下,中腹之上。
如此在行動做事中,打坐中,睡眠姿勢中,此一點光明,常在心中。隨念可化爲觀音聖像,亦隨念可歸于空無所有,“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時我與觀音無二無別,觀音即我,我即觀音。醒夢如一,動靜不變。
但由此你現有色身內部氣脈必大起變化,又會發生各種不同之感受,(真說不完)當須一一知而照之,不即不離,不取不舍。漸漸可使此身脫胎換骨,返老還童。而且要舍此肉身,即乘願而離去。要發願久住,亦不爲難矣。
但此中最重要者,須知凡此種種仍是相,是變化過程之種種境界。要透徹了知凡此種種之主人公,皆是你自己此一念靈明覺知之力也。切記!切記!
下品對治:即舍棄此境,一念歸空,空亦空空,正如你所說住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空境中。雖似有昏沈,其實並非昏沈之純粹無知。此乃似有似無之渾沌而已。但住此定久之,仍有種種變化,或如上面之各種情形,穿插不定,真是一言難盡也。
四、總結要點:你當速自參誦“心經”。尤其對《心經》雲“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上“般”下“木”]”句多加參究。涅[上“般”下“木”]並非死亡之沈寂,涅[上“般”下“木”]乃充滿靈明活潑、凝靜、極寂靜、生機未動之初的寂默大樂。
到得此時,你老太婆極須大智慧(般若)大福德,故望你隨時隨地多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以祈求加庇。而且須修上師與觀音合一之“上師相應法”。如照你現在進境之變化情形前去,以後的景況恐更非筆墨可宣說了。到那時,我只有爲你籌款寄機票錢去,必須回到此地依止而求真修實證了。其實,誰又知道我現在也正在供養幾位閉關專修的人,又何在乎多你一人呢!思之啞然失笑。我太饒舌,亦太妄想了。因又犯了急求他人成就之戒。昨日有一位青年同學說得對,他說:“老師啊!我感覺到我們年輕的一群同學,比較親近你的,好像是你的親生兒女。那些老一輩的同學道長,好像是你的養子一樣。他們總隔一層,不了解你。因爲他們有了人生幾十年的染汙主觀了,不能完全透徹信心。同時我又發現老師你近來把真肯專修的人又堅決地趕出去,要他們單獨去入山的入山,閉關的閉關。你似乎嫌棄我們在身邊的反而沒有進步,沒有成就。”
我聽了他的謬論,大笑。其實,一點不謬,是對的。這是我多少年來的隱痛,發現愈是全心全力教導的,愈不行。千古人情重難而輕易,重遠而輕近,重古而輕今,重死而輕生。隔我愈遠,或者愈能珍惜。現在也由你有此情景,更使感覺悔悟過去教授法之錯誤。造就一個人,也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如你,如我的孩子們,正是如此。所以說,要你回來依止而專修,還不如通通訊的好。一笑!更大笑! 祝
佛天護佑
南懷瑾
一九七八年十月六日後夜
又:我近來立一新規矩,凡在外面或在眼前,真肯專修的,無論閉關與否,均須做日常修持的詳細日記,包括心得感想,境界經曆等等。
過一周或十日,寄來給我批閱,再寄回去。等于通訊,也等于當面的開示。所以日記要准備兩叁本,同時輪流交換往返。
過去我也曾經有此要求,但不是由于好高的自慢心,要好的好勝心,便是自卑感在作崇,不肯寫。現在青年的一群很有幾位都聽話在做。有時我看他們的日記,也幾乎忘了自己,非常欽佩他們,覺得是很寶貴的修養經驗。現在有一位正在山中閉關的青年和尚,寫得更詳細,甚至包括他日常的吃飯拉屎都有詳細的記載。他真懂得生活和修行之不可分離的一事。所以我每每爲他批日記,不覺天之已明。你以後照此辦法也好。你自己斟酌好了。
老師:
先後兩示奉悉。在此我先要謝謝老師的仁慈與關懷!對于眼前的境界,我願用不取不舍之法。因爲我學法之初,既不懂方法,又不敢照書上的方法,怕的是弄錯了,無人校正,女兒說要守竅,我總是守在哪裏都不對就放棄了。那時老師既遠,又不知道性情如何,也就不敢多問。于是我就雙腿一盤,眼一閉,雙手結印,天掉下來都不管地坐下去了。一直到第一次氣機發動才證實了這種坐法並沒有錯,後來老師叫我學觀心才算走上了路。比較起來,現在有老師的開示,我似乎膽子也大多了。至于依師,我早已想過,不過爲時太早。第一、我自問還不夠格,第二、此間還需要我,既然大家同路來到人間,也是緣分,能幫忙處就多做一點,以免遺憾!如果真有那麼一天,畫龍需待點睛之時,我會自動設法返臺。
寫日記是最好的辦法,老師都不嫌麻煩,學生還敢偷懶?謝謝老師的培植!但願不負師恩。
在此有兩個問題:
一、這種日記的記法與普通日記有何不同?有無重點?
二、上師相應法如何修?這是密宗的修法?
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滿慈夫人左右:
十月二十二日函悉。你能有此見解,果然不負吾所期望,甚慰!于身心諸境界,不取不舍、不住、不著,是爲上乘修法,即包括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道”之理趣矣。故《楞嚴經》意雲:不作聖解,即爲勝境。若執爲聖境,即入群邪(魔)矣。寫日記,與普通日記並無不同之處,如加意專寫用功見解與境界,即非真實日記,但照一般誠實寫出,凡有關常人平時家務事亦無妨。須知平時行徑,統爲起心動念之心行,此心行即爲現行業力。能念念孜孜,改正爲純善之行徑,方可與定慧相應,是謂真修行,真佛法。不然,平日行徑與定慧境界分開,統爲玩弄精神,于道了不相幹也。
至于上師相應法,乃密宗修法之名稱。換言之,即絕對恭敬師承,重師道,視傳法之師如活佛。進而視佛與師不二,佛師與我一己之身心合一不二,即得其要髓矣。你已起敬己敬法之念,事實上即已相應,不須頭上安頭,另加修法也。相應即互相感應之意義。例如此次我寫信答你之修持要點,在一般修持者而言非常危險,容易岔入魔境。但吾深知你宿根深厚,其智必能自知料理,不隨境遷,不受法縛,故敢直寫直傳。結果你亦能信得過而自知料理,果然不負所期,此則爲真正上師相應法矣!
日記可用活頁本,積十日半月寄一次,批後可寄回去裝訂。行數稍隔空間,俾能批示書寫也。此祝
平安
南懷瑾
一九七八年十月叁十一日
日記批示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一日 晴
清晨六點欠十分,起來打坐。這時天未破曉,室內一盞小壁燈,不亮也不暗。在坐中我不敢去海上玩了,那只是在心所上打轉。我記得老師在《楞伽大義》意生身的附論上一再說明,必須要離心意識,證得無生法忍才可以。所以我對意境上這片大海,是以不取不舍之法處之。雖然它始終沒有離開過我。(懷師批示:應轉化此境界,隨意自在,方可進一步。特寄上《淨土叁經》參考)
早飯後,照例准備小妞這一日的一切事情——飲食、戶外活動、看什麼電視節目等等。因爲她不睡午覺,所以比較麻煩。但她的聰明卻超過她的年齡,僅兩歲半大的人,能說兩國語言,認清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十二個英文數字,又會幾首中英文歌,還能隨口翻譯,譬如她正和我將中國話,她爸過來,她就馬上用英文講給他聽。
晚飯後,如果沒有特別事故,在平時,這是我讀書和寫信的時間,現在就寫日記。我真高興,展開日記的一刹那,我…
《參禅日記 一(金滿慈夫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