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僧宝,四个出家人以下不是僧宝。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人是盲人,再加上另外三个盲人的话就是四个盲人,他能不能看得到路呢?他说不能。如果不能的话,一个盲人和四个盲人有什么差别呢?他没有话说了。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四个僧人以上是僧宝,四个僧人以下是不是僧宝,假如说我们去一个寺院,这个寺院有三个僧人,我们回来的时候呢,有人问我们:“今天你们去朝拜的是哪个寺院,这个寺院里有没有僧宝呢?”我们跟他们怎么说呢?“哦,没有僧宝,还差一个。”“怎么会呢?”“今天我去的那个寺院里,只有三个出家人,没有四个出家人,所以这里面就没有僧宝。”这样可以说吗?这些都是问题,所以一定要都搞清楚。
佛像是不是佛宝呢,你们怎么认为呢?好,如果佛像不是佛宝。那么对初学者来讲的话也可以说佛像是佛宝,刚开始也可以这么说。但是真正按道理来讲,佛像是不是佛宝呢?佛像不是佛宝。佛像是佛的代表而已,不是佛宝。经书是不是法宝呢?譬如说释迦牟尼佛写的那个大藏经呀,这些是不是法宝呢?是的,不是法宝,对初学者来讲的话也可以说是法宝,但按真正道理来讲不是法宝,是法宝的代表而已。普通僧人也可以叫凡夫僧人,是不是僧宝呢?你们怎么认为?是的,凡夫僧人不是僧宝,也是僧宝的代表。再就佛像也是佛的代表,经书也是法的代表,还有就是凡夫僧人,就一个僧人也好,一百个僧人也好,一千个僧人也好,只是僧宝的代表。那么这些不是三宝的话,真正的三宝是什么呢?
真正的三宝:什么叫佛宝呢?佛宝是消除了两种障碍,圆满了两种智慧的圆满觉悟者,圆满开悟者,这是佛宝。这个两种障碍是什么障碍呢?一个是烦恼障,二个是所知障。这两个障碍如果加以分析的话有示现的障碍、有习气的障碍,有两种。譬如以烦恼障来说,有烦恼障的示现,烦恼障的习气有两种。还有呢所知障也是同样的。这个两种智慧是什么智慧呢?一个是尽所有智,另一个是如所有智。这两种智慧说起来会很多也很复杂,今天就不多说了。这个圆满开悟的,圆满证悟者是佛宝。阿弥陀佛也是两种障碍已经消除、两种智慧也已圆满的佛,释迦牟尼也是一样。一定要这样清楚理解佛宝,要不清楚的话,有人会这么想:噢,我的皈依对象是阿弥陀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药师佛,也不是其它什么佛,有的人这么想。总之是我们一个也好,一百个也好,一万个也好,反正是消除了两种障碍,圆满了两种智慧的圆满开悟者,这就是佛宝,因此所有的佛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还有刚才说的示现和习气来说,一地菩萨心相续中有没有烦恼呢?一地菩萨心相续中没有烦恼障的示现,他心相续中烦恼障的习气还是有。示现是没有,习气是有。这个习气呢就慢慢慢慢越消越小,到了七地菩萨他心相续中所有烦恼障的示现和习气完全消除了,非常干净了,八地菩萨心相续中就没有烦恼障了,烦恼障的示现一地菩萨就没有了,烦恼障的习气七地菩萨结束的时候就没有了。那么在八地菩萨为什么还不成佛呢?他心相续中还有所知障的示现和所知障的习气,这两个都有。十地菩萨心相续中有没有所知障呢?没有所知障的示现,但是他心相续中还有所知障的细微习气,所以十地菩萨不成佛的原因在这里。这个习气完全消除了,没有了就成了佛了。大概讲的话就是这样。
有人这么想:哎呀,成佛这么难的话,我就成不了佛了。这么长的时间,我就会不会下地狱呀?有这么个想法,我们就刚才说的十地是从五道角度来讲,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这是五道。以资粮道为例,假如说一个成就者,可能有人这么认为,既然成就了,成就全部都是一样。是这么想的,其实不是。成就呢有高低,就资粮道的成就而言,资粮道大概分的话有两种就前部分和后部分,这个前部分的成就比较低,后部分还高一层。加行道有四个成就,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第三个叫忍位的成就之后呢就已经稳固了,再不会堕下去了。你做什么事这时候就不会堕下去了。只会往前走,不会往后倒退。资粮道的前部分和后部分,加行道的暖、顶位这两个成就都要注意,可能会往前走,也可能往后倒退,是可能退转的。加行道的第三个成就,是忍位成就,如果获得这个成就后就只会往前走,不会往后倒退。这就分开了,此外若是见道、修道、无修道、这三个,那就更不会往后倒退了。
还有人这么想:如果我已经成就了,这样的话呢中阴身也可以超度。假如说念破瓦法,也可以叫往生法,念这个破瓦法呢可以把他超度。那么这个超度的能力什么时候会有呢?超度的能力,刚才说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获见道的时候可以有这个能力,见道以下就没有这个能力。另外在修道和无修道也肯定会有,就是这样分开的。这样的话佛宝大家就清楚了。
什么叫法宝呢?法宝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圆满觉悟者、圆满开悟者心相续中所具有的道谛和灭谛,这两种合起来叫法宝。什么叫道谛?什么叫灭谛?你们有可能知道,有可能不知道。什么叫灭谛呢?我刚才说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已经消除了,灭掉了,没有了,这种证法叫灭谛。什么叫道谛呢?他心相续中的一切众生引导成佛的方法。这两种合起来是法宝,真正的法宝就是这个。大藏经里面虽然也有引导一切众生成佛的方法,但是缺什么呢?烦恼障和所知障灭掉的这种证法没有,所以就不是完全的法宝。
什么叫僧宝?真正的僧宝是什么呢?有人这么想:我皈依的对象是某某一个师傅啊,我去皈依的对象是一个人。这是皈依对象的概念错误。假如说这个人还俗了,或者下地狱了,你也是跟着下地狱吗?你依靠他、依赖他,他下地狱你也跟着下地狱吗?所以我们皈依的对象千万不要搞错,皈依的对象不是某一个人,皈依的对象是三宝。出家人也是非常好,但是呢,出家人他在没有成就的情况下,成就人刚才所说的暖位、顶位、忍位,而仅是忍位以下的成就,他的成就也是会退转的,也就是如果还俗了会有下地狱的可能。如果是忍位成就以上就不可能,是不会往后倒退的。如果皈依的对象是前者的话就很危险了。皈依的对象是三宝而不是某某一个人。
还有真正的僧宝,是一地菩萨以上的,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全部是僧宝。一地菩萨以下的僧人也好什么活佛也好,反正是什么老和尚、师傅也好都是僧宝的代表而已,不是真正的僧宝。
这样我们三宝就大概知道了,这样的话呢,我们皈依的对象也自然知道了,皈依的基础也知道了。这个皈依呢就刚才说的皈依,有很多种。但皈依既然是一切法的基础的话,皈依为什么又分这么多种呢?这是因为自己的发愿或叫发心、自己目的不同,所以就皈依也不同,所以皈依就分这么多了。反正殊胜的皈依无论是密宗的皈依,或是大乘的皈依都是很好,但是呢也是可以世间的皈依,这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但最好是出世间的皈依,出世间的皈依里面大乘的皈依这是非常好的。还有皈依的条件也已知道了,皈依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也大概知道了,然后呢就是今天我们已经皈依过了。皈依呢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还有呢,没有皈依的人,他念什么经,修什么法,假如他说虽然我没有皈依,但我天天也念《金刚经》也好或其它什么心咒也好,我天天都要念,假如说念了观音菩萨的心咒一个亿,那我是不是佛教徒呢?不是佛教徒,但是念这个心咒和经是有功德的,但是呢不是佛教徒。佛教徒的话一定要皈依。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怎么个分呢?是以皈依来分的。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未皈依三宝的人是外道,是这样来分的。皈依就是这么重要。打个比方来说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学院,这个学院是非常好,如果没有进入这个学院报名,也就没有在这里上学的话,该不算是这个学院的学生吧?同样的道理,没有皈依的话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佛门弟子。如果没有进入这个学院的话,就不算是这个学院的学生,也得不到这个学院的毕业证,他就无法获得这里面的种种利益。所以我们在没有皈依的情况下,也不算佛教徒,佛法的种种利益就得不到。所以一定要皈依,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皈依是印度佛门的一个仪式,假如说盖一栋楼的话,皈依是这一栋楼的地基一样,如果地基打好这个楼呢就非常坚固,不会塌下去的,没有打好这个地基的话就会塌下去,所以这个皈依呢就显得非常重要。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乘和小乘是怎么分的呢?是按照发心来分的,一个是为了自己,一个是为了众生,这两个目的有所不同。如果为了众生的话,也是有不同三种。假如说,我是为了众生,但我现在没有普渡众生的这个能力,于是我就先成佛,我成佛了为了什么呢?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我先成佛,成佛了再回来度化众生,这也是一种大乘的发心,但是呢,这种大乘的发心呢是我刚才所说三种中最差的一种发心。还有一种是什么呢?我现在下决心一定要修习佛法,我所作的一切功德和福德回向一切众生和自己,我与一切众生同时成佛,有这么个发愿,这也是大乘的一种发愿,这种发愿呢,是三种发愿中比较好的发愿,也可以叫发心。我们的弥勒佛就是按照这个发心来成佛的。还有最殊胜的一种发心是什么呢?我不考虑自己,我就算是下地狱了,不管我堕落到三恶趣什么地方,我呢现在就把修佛法这些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一切的众生先成佛,他们离苦得乐了、成佛了,最后呢我自己再成佛。我发愿一切众生先成佛我后成佛,有这么个发心、发愿来度化一切众生,这是非常殊胜的发心,我们的地藏王菩萨呀、观音菩萨呀、文殊菩萨就是发这个愿,这非常的殊胜。
现在皈依就讲到这里,不再多讲了。另外关于皈依方面有什么问题你们可以提出来。
问:皈依的学处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皈依的学处,最主要的学处,我刚才说了是依靠三宝、依赖三宝…
《关于皈依的开示(阿知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