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僧寶,四個出家人以下不是僧寶。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個人是盲人,再加上另外叁個盲人的話就是四個盲人,他能不能看得到路呢?他說不能。如果不能的話,一個盲人和四個盲人有什麼差別呢?他沒有話說了。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四個僧人以上是僧寶,四個僧人以下是不是僧寶,假如說我們去一個寺院,這個寺院有叁個僧人,我們回來的時候呢,有人問我們:“今天你們去朝拜的是哪個寺院,這個寺院裏有沒有僧寶呢?”我們跟他們怎麼說呢?“哦,沒有僧寶,還差一個。”“怎麼會呢?”“今天我去的那個寺院裏,只有叁個出家人,沒有四個出家人,所以這裏面就沒有僧寶。”這樣可以說嗎?這些都是問題,所以一定要都搞清楚。
佛像是不是佛寶呢,你們怎麼認爲呢?好,如果佛像不是佛寶。那麼對初學者來講的話也可以說佛像是佛寶,剛開始也可以這麼說。但是真正按道理來講,佛像是不是佛寶呢?佛像不是佛寶。佛像是佛的代表而已,不是佛寶。經書是不是法寶呢?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寫的那個大藏經呀,這些是不是法寶呢?是的,不是法寶,對初學者來講的話也可以說是法寶,但按真正道理來講不是法寶,是法寶的代表而已。普通僧人也可以叫凡夫僧人,是不是僧寶呢?你們怎麼認爲?是的,凡夫僧人不是僧寶,也是僧寶的代表。再就佛像也是佛的代表,經書也是法的代表,還有就是凡夫僧人,就一個僧人也好,一百個僧人也好,一千個僧人也好,只是僧寶的代表。那麼這些不是叁寶的話,真正的叁寶是什麼呢?
真正的叁寶:什麼叫佛寶呢?佛寶是消除了兩種障礙,圓滿了兩種智慧的圓滿覺悟者,圓滿開悟者,這是佛寶。這個兩種障礙是什麼障礙呢?一個是煩惱障,二個是所知障。這兩個障礙如果加以分析的話有示現的障礙、有習氣的障礙,有兩種。譬如以煩惱障來說,有煩惱障的示現,煩惱障的習氣有兩種。還有呢所知障也是同樣的。這個兩種智慧是什麼智慧呢?一個是盡所有智,另一個是如所有智。這兩種智慧說起來會很多也很複雜,今天就不多說了。這個圓滿開悟的,圓滿證悟者是佛寶。阿彌陀佛也是兩種障礙已經消除、兩種智慧也已圓滿的佛,釋迦牟尼也是一樣。一定要這樣清楚理解佛寶,要不清楚的話,有人會這麼想:噢,我的皈依對象是阿彌陀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藥師佛,也不是其它什麼佛,有的人這麼想。總之是我們一個也好,一百個也好,一萬個也好,反正是消除了兩種障礙,圓滿了兩種智慧的圓滿開悟者,這就是佛寶,因此所有的佛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
還有剛才說的示現和習氣來說,一地菩薩心相續中有沒有煩惱呢?一地菩薩心相續中沒有煩惱障的示現,他心相續中煩惱障的習氣還是有。示現是沒有,習氣是有。這個習氣呢就慢慢慢慢越消越小,到了七地菩薩他心相續中所有煩惱障的示現和習氣完全消除了,非常幹淨了,八地菩薩心相續中就沒有煩惱障了,煩惱障的示現一地菩薩就沒有了,煩惱障的習氣七地菩薩結束的時候就沒有了。那麼在八地菩薩爲什麼還不成佛呢?他心相續中還有所知障的示現和所知障的習氣,這兩個都有。十地菩薩心相續中有沒有所知障呢?沒有所知障的示現,但是他心相續中還有所知障的細微習氣,所以十地菩薩不成佛的原因在這裏。這個習氣完全消除了,沒有了就成了佛了。大概講的話就是這樣。
有人這麼想:哎呀,成佛這麼難的話,我就成不了佛了。這麼長的時間,我就會不會下地獄呀?有這麼個想法,我們就剛才說的十地是從五道角度來講,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這是五道。以資糧道爲例,假如說一個成就者,可能有人這麼認爲,既然成就了,成就全部都是一樣。是這麼想的,其實不是。成就呢有高低,就資糧道的成就而言,資糧道大概分的話有兩種就前部分和後部分,這個前部分的成就比較低,後部分還高一層。加行道有四個成就,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第叁個叫忍位的成就之後呢就已經穩固了,再不會墮下去了。你做什麼事這時候就不會墮下去了。只會往前走,不會往後倒退。資糧道的前部分和後部分,加行道的暖、頂位這兩個成就都要注意,可能會往前走,也可能往後倒退,是可能退轉的。加行道的第叁個成就,是忍位成就,如果獲得這個成就後就只會往前走,不會往後倒退。這就分開了,此外若是見道、修道、無修道、這叁個,那就更不會往後倒退了。
還有人這麼想:如果我已經成就了,這樣的話呢中陰身也可以超度。假如說念破瓦法,也可以叫往生法,念這個破瓦法呢可以把他超度。那麼這個超度的能力什麼時候會有呢?超度的能力,剛才說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獲見道的時候可以有這個能力,見道以下就沒有這個能力。另外在修道和無修道也肯定會有,就是這樣分開的。這樣的話佛寶大家就清楚了。
什麼叫法寶呢?法寶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圓滿覺悟者、圓滿開悟者心相續中所具有的道谛和滅谛,這兩種合起來叫法寶。什麼叫道谛?什麼叫滅谛?你們有可能知道,有可能不知道。什麼叫滅谛呢?我剛才說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已經消除了,滅掉了,沒有了,這種證法叫滅谛。什麼叫道谛呢?他心相續中的一切衆生引導成佛的方法。這兩種合起來是法寶,真正的法寶就是這個。大藏經裏面雖然也有引導一切衆生成佛的方法,但是缺什麼呢?煩惱障和所知障滅掉的這種證法沒有,所以就不是完全的法寶。
什麼叫僧寶?真正的僧寶是什麼呢?有人這麼想:我皈依的對象是某某一個師傅啊,我去皈依的對象是一個人。這是皈依對象的概念錯誤。假如說這個人還俗了,或者下地獄了,你也是跟著下地獄嗎?你依靠他、依賴他,他下地獄你也跟著下地獄嗎?所以我們皈依的對象千萬不要搞錯,皈依的對象不是某一個人,皈依的對象是叁寶。出家人也是非常好,但是呢,出家人他在沒有成就的情況下,成就人剛才所說的暖位、頂位、忍位,而僅是忍位以下的成就,他的成就也是會退轉的,也就是如果還俗了會有下地獄的可能。如果是忍位成就以上就不可能,是不會往後倒退的。如果皈依的對象是前者的話就很危險了。皈依的對象是叁寶而不是某某一個人。
還有真正的僧寶,是一地菩薩以上的,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全部是僧寶。一地菩薩以下的僧人也好什麼活佛也好,反正是什麼老和尚、師傅也好都是僧寶的代表而已,不是真正的僧寶。
這樣我們叁寶就大概知道了,這樣的話呢,我們皈依的對象也自然知道了,皈依的基礎也知道了。這個皈依呢就剛才說的皈依,有很多種。但皈依既然是一切法的基礎的話,皈依爲什麼又分這麼多種呢?這是因爲自己的發願或叫發心、自己目的不同,所以就皈依也不同,所以皈依就分這麼多了。反正殊勝的皈依無論是密宗的皈依,或是大乘的皈依都是很好,但是呢也是可以世間的皈依,這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但最好是出世間的皈依,出世間的皈依裏面大乘的皈依這是非常好的。還有皈依的條件也已知道了,皈依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這也大概知道了,然後呢就是今天我們已經皈依過了。皈依呢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還有呢,沒有皈依的人,他念什麼經,修什麼法,假如他說雖然我沒有皈依,但我天天也念《金剛經》也好或其它什麼心咒也好,我天天都要念,假如說念了觀音菩薩的心咒一個億,那我是不是佛教徒呢?不是佛教徒,但是念這個心咒和經是有功德的,但是呢不是佛教徒。佛教徒的話一定要皈依。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怎麼個分呢?是以皈依來分的。皈依叁寶的人是佛教徒,未皈依叁寶的人是外道,是這樣來分的。皈依就是這麼重要。打個比方來說這裏有一個很大的學院,這個學院是非常好,如果沒有進入這個學院報名,也就沒有在這裏上學的話,該不算是這個學院的學生吧?同樣的道理,沒有皈依的話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佛門弟子。如果沒有進入這個學院的話,就不算是這個學院的學生,也得不到這個學院的畢業證,他就無法獲得這裏面的種種利益。所以我們在沒有皈依的情況下,也不算佛教徒,佛法的種種利益就得不到。所以一定要皈依,這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就是皈依是印度佛門的一個儀式,假如說蓋一棟樓的話,皈依是這一棟樓的地基一樣,如果地基打好這個樓呢就非常堅固,不會塌下去的,沒有打好這個地基的話就會塌下去,所以這個皈依呢就顯得非常重要。大概就是這樣的。
大乘和小乘是怎麼分的呢?是按照發心來分的,一個是爲了自己,一個是爲了衆生,這兩個目的有所不同。如果爲了衆生的話,也是有不同叁種。假如說,我是爲了衆生,但我現在沒有普渡衆生的這個能力,于是我就先成佛,我成佛了爲了什麼呢?爲了度化一切衆生,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我先成佛,成佛了再回來度化衆生,這也是一種大乘的發心,但是呢,這種大乘的發心呢是我剛才所說叁種中最差的一種發心。還有一種是什麼呢?我現在下決心一定要修習佛法,我所作的一切功德和福德回向一切衆生和自己,我與一切衆生同時成佛,有這麼個發願,這也是大乘的一種發願,這種發願呢,是叁種發願中比較好的發願,也可以叫發心。我們的彌勒佛就是按照這個發心來成佛的。還有最殊勝的一種發心是什麼呢?我不考慮自己,我就算是下地獄了,不管我墮落到叁惡趣什麼地方,我呢現在就把修佛法這些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一切的衆生先成佛,他們離苦得樂了、成佛了,最後呢我自己再成佛。我發願一切衆生先成佛我後成佛,有這麼個發心、發願來度化一切衆生,這是非常殊勝的發心,我們的地藏王菩薩呀、觀音菩薩呀、文殊菩薩就是發這個願,這非常的殊勝。
現在皈依就講到這裏,不再多講了。另外關于皈依方面有什麼問題你們可以提出來。
問:皈依的學處是什麼?
答:這個問題非常好,皈依的學處,最主要的學處,我剛才說了是依靠叁寶、依賴叁寶…
《關于皈依的開示(阿知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