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本焕老法师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讲,讲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我们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我们用功的人,首先要从静中对于我们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静中你一坐下来,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现前,那个疑情就现前。但是这个疑情,有时现前、有时不现前;有时提起时间不长,马上又没有了——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最主要要有惭愧心。古人讲,我们用功的人要如丧考砒,象死了父母一样,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颗真切的心来修行。所以古人来求法、来用功,他那种思想不是随便的。

  比如说慧可二祖,本来他在出家以后专门打坐、坐禅,后来他的师父就叫他去亲近达摩法师。当时达摩祖师在那里面壁,是不睬人的。那慧可二祖就到他那里去亲近他、求他说法。达摩祖师不睬他,一天不睬他,两天也不睬他。最后达摩祖师说:“轻心慢心,焉能闻法。”慧可二祖站在外面,当时天在下雪,冻得不得了,“唉呀,祖师说我轻心慢心,不能闻法。”那时的出家人,有一个袋子,里面装一把戒刀,他就取出刀,把手臂割下来,献给达摩祖师,祖师还是不睬他。慧可祖师又冻又饿,雪下得更大,而且胳膊还在淌血,红地齐腰,唉呀,他很难受,就说:“师父,请您替我安心吧”。他请祖师替他安心。祖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二祖就来回地找他的心,找找找,找了半天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我这颗心找不到了,于是达摩祖师就讲:“好了,我与汝安心竟。”哎,他就开悟了。咦,这些祖师过去只一句话就开悟了,为什么呢?你想一想,我们现在这些人,哪个照他这个样子去求法哩?有没有说站在雪地里去求法,有没有说把个胳膊割下来去求法哩?

  想起古人,他的志向大,善根深厚,求法的心切,因为有他这个样子,马上“觅心了不可得”——找那颗心,找来找去找不到——就开悟了。那么我们现在找自己的那颗心也是找来找去找不到,是不是开悟了?显然不是的。所以有时,我们用功的人,要发大道心,要发惭愧心,要发生死恳切心。如果没有发这些心,我们要想把功夫用好,很不容易。这桩事情,从无量劫到今天来,都是向外驰求,我们今天却转过来找自己;那么既是找自己,如果不能发一个惭愧心,不能有一个大的生死恳切心,要想把疑情提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是很难的。所以在这里,我要讲讲古人的这种生死心、恳切心,这种大毅力。今天在座的大家都是佛菩萨的弟子,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好好用功办道。但是谁能开悟呢?人人都可以开悟。为什么人人都可以开悟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未来的佛。未来佛的迟早呢,要看我们用功的迟早,看我们福德、智慧程度,看我们培福修慧、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的程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能照着做,将来一定会成佛,会了生脱死。

  那么,既然人人都能开悟,为什么现在没见到几个人开悟呢?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放不下。大家想一想,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能够放得下来,才能提得起——所以放不下这件事情,是我们用功办道、了生脱死的一个大的障碍。那么放不下的是什么呢?放不下一个“我”。样样都是“我”,“我”这个家庭,我这个妻子、儿女,都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为了你,也是为了“我”;为家庭。妻子、儿女,全部都是为了“我”——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大家都死死抱着这个“我”,放不下这个“我”,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我”,我们人世间不也很快乐吗?我们不也早就了生脱死了吗?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老太婆,她是个佛教徒。她很想用功,也想请寺里的方丈开示开示她。但过去的方丈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见的,要先禀告客堂,客堂到方丈那里,方丈还有一待者,侍者再去报告方丈,方丈同意才能见,不同意不能见。但这个老太婆一心一意要请方丈开示她,于是客堂就转告侍者,侍者又禀告方丈:外面有个老太婆请和尚开示。那个方丈讲:“随她去!…“随她去”就是不睬她。哎呀这个老太婆呢,听了方丈说“随它去”,她就一天到晚“随它去”——哎呀“随它去”,什么都随它去!结果她的孙子掉到水里去了,人家跟她讲她也随它去。哎,她没有这个“我”了,如果她有这个“我”,她就会赶快去救这个孙子是不是?!她没有这个“我”了,她连孙子都不要了,她也“随它去”了。又有一次她家着火了,房子烧了,人家跟她讲,说“不得了,你家里房子着火了!”嘿,她也随它去。唉!,这个时候,她连家也不要了,孙子也不要了,为什么?她没有一个“我”——她如果有个“我”,还不是赶快去救孙子,赶快去救这个家了吗?就这样,呃,她开悟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用功有什么期待,没有什么期待,大家只不过放不下一个“我”,如果大家能真真实实放下一个“我”,那么用起功来还是很快的。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障若除,有什么不快呢?

  我们真正用功的人,首先要在静中有把握。静中有把握以后,还要在动中有把握。但是这种用功怎么用法呢?高明寺来果老和尚讲:“我们吃饭,要吃在功夫上;屙屎,要屙在功夫上;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要处处不离功夫。如果心心都是功夫,念念都是功夫,那个功夫有什么用不好!”希望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真实实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很不容易。原因是什么?念头跑到哪里去,跑了很远你自己还不知道——所以禅宗用功的人就讲:“不怕念起,但怕觉迟。”我们的念头起,那没关系,它起就让它起,但是我们要“念起即觉”,我们念头一起来要即觉:这个念头一起来,或是功夫的念头,或是其它的念头,一起来,马上去觉照,马上把功夫提起来。

  我们用功的人,光静中用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动中来用功,要在动中一切处有功夫,才算得有一点功夫。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是不够,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去请开示。问他静中有没有功夫,他说:“有功夫”;问他动中有没有功夫,“有功夫”;间他睡梦中有没有功夫,“没功夫”。没功夫怎么办呢?他就一天到晚睡觉,专门睡着来用功。一睡睡了三年,最后枕头掉到地下去,呃,他开悟了。所以我们光在静中有功夫是不行的,还是在动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不行,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为什么要这样子呢?我们念佛要能念得“打成一片”,参禅要参得“疑成一团”,怎么叫“一团”呢?就是这个里面没有其它的东西,没有第二念的东西,就只有用功的功夫这一念的功夫。所以我们念佛,念前也是佛,念后也是佛,念念都是佛。但是念佛光在静中念还不够,还要在动中念佛,还要在睡梦中也念佛。即使这三点做到了,也还是不够。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天有二十四个钟头,要二十四个钟都有佛,那才叫“成一片”。参禅的人呢?古人讲要“疑成一团”。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睡梦中还有功夫,这个才叫做“疑成一团”到那个时候,桶底脱落,就开悟了!是不是啊!所以各位要想功夫用好,第一要放得下。放不下,你的功夫就用不好;第二要想用好,就要静中用功,动中也要好好用功。动中要把握功夫还是很不容易的。在高明寺时老和尚讲:“我们走路的时候要踩在功夫上,如果没有功夫,那么这一步路就不走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真正地时时用功啊,你那个眼睛哪里还去东张西望、东翻西翻的——没有的。如果你自己想一想,真正时时地把握自己的念头,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自己的眼睛都不敢翻了,是不是啊?我这里讲,大家好好回想一下,究意怎么有功夫,怎么没有功夫;我们的功夫在,怎么样;不在,又怎么样;再一方面,把那个功夫提起来,有没有疑情。

  这个疑情啊,它的力量很大,如果真正的疑情在,可以忘身心、忘世界。比如我们虚云老和尚,他在终南山居山的时候,煮什么东西就吃什么。有一次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去打坐。哎,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这一定呢,定了好多天,他自己还不知道,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过去一看,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他说:“吃饭啦,吃饭啦”,叫人家吃,把他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哦,里面的东西长了毛儿,长得很深。计算一下,他入定已六、七天了。所以我们真正用功的人,一定下去就很长时间。再讲个例子,我们的玄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在路上呢,看到有一个坟堆,但是那个坟堆呢,旁边下雪的地方都有雪,只有那个坟堆上没有雪。那时玄法师跟他讲,叫他们把那个坟堆挖开。挖开一看:哦,里面坐着个出家人。玄奘法师就替他开静。开静之后,他就问:“迦叶佛出世了没有?迦叶佛出世了没有?”原来他已经定了几千年了。所以过去古人讲:“定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刚才我们讲起疑情,如果起不起疑情来,光一个“念佛是谁”的句子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光念这个句子,跟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如果念“念佛是谁”,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还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他用他的四十八愿来摄受你、加持你,到了时候,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参禅,那么你要明白,参禅是叫你参,不是叫你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喻:比如我们把门锁起来了,钥匙找到,才能打开家门。我们参禅就如同找钥匙,翻来覆去地去找念佛的是谁一一或是找“讲话的是谁”也一样。我们天天讲话,讲话的是谁?大家能答吗?不能答。不能答的原因是没找到怎么答。真正找到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时你就会答了,但是这个答呢,不是一般的答,不是随随便便地答,不能随随便便地答。未证言证,未断言断,这个是犯大妄语的,不许可的。而我们如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到了那个地方,它自自然会示…

《本焕老法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