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行的过程第一层步骤,要从有心入无心,亦名从假入空,亦名从有相入无相,亦名观色即空,乃是转凡入圣,离苦得乐的枢纽。大般若经又云:『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既然是如此,我们可以肯定说,要证到有道有果,要问是否有证入一切法空性没有?若有证入法空性,则有道有果,若无证入法空性,则无道无果,空是空性,是指一切法无我、无常、无自性之义,空是建立在一切法上说空,离开一切法无空可得,一切法之性是空性,若一切法不空,无有是处。诸法的自性如何?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为一切法自性。佛陀说空的道理是要我们灭诸戏论妄想,显示一切法本性空寂,并非别有空理可住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无自性空,离种种妄执,契入法性而得解脱。如来演说无量法义,说空说无我,乃至说无常,说无自性,一切都是为了要破众生强烈的执看,破众生一切戏论妄想,当下本性所有一切落谢影相无自性空,心所有的法相影尘,也都是空无自性,那麽本性与一切法空性相应,不隔毫端,当下从有心入无心,而得自在解脱。
若能彻悟诸法无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那麽就能自度亦能度人,可怜的众生就怕不能见空,不能体会透视空、一旦见了空,那麽生死大事已了办,一切痛苦自息,三界轮回,六道往返,一切皆圆满成就矣!人在生死流转的深渊里,一切的苦乐,人我、善恶、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是在这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当下就是无常,空性、无我、速证涅槃的平等寂静。是故华严经云:『有相无相无差别,至於究竟终无相。』观达诸法的空性是欲得声闻,缘觉、菩萨、佛果等四圣位所必须经过的解脱法门。总之;要证成四圣的果位,就要体证一切法空无自性,若不与一切法空性相应,若有人欲证得四圣果位,此人愚昧无知,如同要太阳从西方上昇,由东方落日,无有是处。
诸位同参们!如本刚才说到从有心入无心,从有相入无相,从假入空,观色即空,这法门是要我们能够转凡入圣,离苦得乐的生死关键!切记!切记!下面要说第二个步骤;要从无心入有心,诸位要知道,此处所说的有心不同於前面所说的有心,前面所说的从有心入无心,有心是指著见境生心,不通达空义,是烦恼义、染污义、迷惑义、生死流转义。後面所说的第二步骤,从无心入有心,这里所说的有心,是指著已经大死一番,净化以後所生的心,此心是真如本性,实相心,妙觉性,已经由体证诸法空性,实质与法空性相应,远离自我的妄想执著,因此证入法身本体,再由法身本体所起的妙用,此妙用就是有心,这个有心含育著空性义、解脱义、无染污义,是故说有心。那麽无心是指善证入法性空寂之後,那个如如不动道场的本尊,真如本性正是。所以说从无心入有心,就是从真如本性起无量妙用的意思,亦名从空出假,亦名从无相入有相,空即是色,皆是异名同义。从佛性起无量无边的业用来度化众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佛性能演说无量法义,佛性具足三聚净戒,佛性具足三藏十二部经教,佛性具足三十七道品,佛性具足六度万行,佛性光明不可思议,佛性慈悲不可思议,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如是无量无边的妙用本能,都不出於佛性的起用,这一切的妙用能够度化众生无所障碍,这就是所谓的从无心入有心的第二步骤。大智度论云:『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一旦证入毕竟空之本性,在本性绝无丝毫戏论与葛藤,此时真如本性就应众生的需求而出来度化众生,庄严佛土。在大乘佛教入世度化众生的开展,空是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的动机。
同参们!修行的第三步骤,无心与有心本来无二心。也就是究竟法,中道法,解脱不思议法是也。无心就是无相心,真如本体,真空妙性是也;有心是依真空妙性所起的恒沙妙用,也就是真空起妙用,真空与妙用是一体的,真空是妙用之体,妙用是真空之用,当妙用时真空在妙用中,当真空时妙用在真空中,这就是真空妙用等学之道,无心与有心亦如是。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本性当下解脱的时候是清净寂静的,但是寂静的当下又能普照妙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不一不二,如是圆妙无所障碍。无心与有心亦如是。
同参们!证入中道解脱法的时候,所有的起心动念,举止动作无非是佛法实际妙用,一念一清净,一念一世界,一念一佛国,念念清净,念念无碍,念念周遍法界,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空妙有世界,真空妙有世界又不离此大光明藏本体,如来一毛孔中,能普现十方无量刹,如来一毛功德量,千万亿劫无能说,完全在说明真如本性圆通无碍的证悟境界。以上所说的悟证历程三步骤已经明确的说尽,希望同参们各自努力用功办道,早日成就菩提自性,圆满自性。
诸位同参们!无心是修行者的真功夫,佛法是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日常生活点滴都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心以无相为相,心地法门之体用,必须先立其体,然後依体而起其用,那麽体如何建立呢?就是将一切生活缘影有求有住之心全部放下便建立,因为一切放下的话,妄想心自然止息,一旦妄想心止息,则无住真心就会自然现前,也就是真如本体当下显露,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处无住相,妄想自息就是降伏其心,若是另外追求降伏,就是所谓头上安头,如是累劫修行欲降伏妄想,无有是处。一切处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修行者证悟到究竟处,那只是一切顺境与逆境不受,对境界不生染污心,真如本性永寂如空,毕竟清净无染,当下自性解脱。因此我们要明白,修行者当下无心就是实际的功夫,不隔亳端、肯定无心的悟证。自古以来禅宗祖师曾云:『若人能当下无心、无住、无念,能保持七天无心者,此人必开悟本性,若不开悟本性者,我则堕阿鼻地狱,舌头让狱卒当犁而耕。』可见无心就是悟证过程的关键所在,无心就是要我们能大死一番,死了无始劫来的贪瞋痴,贪瞋痴的习染一旦断除,那麽清净法身自然豁通,清净的本体也就流露而出,此清净本体就是无心之本体,十方诸佛出现於世间,只是共同说此一心法,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此一心法唯是默契得,若欲会得此本体,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去推测拟学而取得,就会越转越远去,无法悟证本性,与无心无缘了,也就是开悟佛性没你的分,那你就永远当凡夫俗子,做个六道流浪汉,三界的苦命儿。
诸位同参!人有心就有痛苦,无心就是快乐的,清凉的、光明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自由自在的;多心是多痛苦的、黑暗的、多缺陷、多变化的、有生有灭的,不自由不自在的,众生的心念是不净的,假使你起一个心就有一个痛苦,起十个心就有十个痛苦,起一百个心就有一百个痛苦,起一千个心就有一千个痛苦,只要是凡夫的话,不能没有起心动念,一旦起心动念,就有如是无量无边的烦恼心起现行,如果能够当下把这一切烦恼全部放下,当下就是无心的境界,无心是无束缚的,无心是清凉的,无心是解脱的,当下内心是何等的快活啊!只可惜我们真是无可奈何,活在这世间上被凡尘俗事所牵缠,让我们作不了主,被家庭眷属朋友之情所束缚,被人事关系所逼困,实在身不由己,被这一切的业障所逼困,要我们大死一番,脱胎换骨,实在一点也办不到,因此不得不随业力所漂流,无有定处。因此眼睁睁的活受罪,真是痛苦又无奈,於是流浪六道犹如孤儿无家可归,狼狈得欲哭无泪,有谁会同情救度呢?要明白啊!众生自作自受,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解铃亦须系铃人,业力自作自受也是如此啊!
诸位同参们!现在请大家把万缘放下,眼睛闭上,静静的坐在佛堂里,内心要放轻松愉快,我所讲的佛法,你们静静的听清楚,内心要提起智慧而思惟我所讲的佛法,我佛法说到何等境界,你们的心就入到何等境界,这样一来才能与佛法打成一片,才能与佛法相应无碍,那麽说佛法与听佛法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所在,如果我很认真的演说佛法,你们各个心不在焉,妄想纷飞,无心听讲佛法的话,那麽这一席的法会也成了虚有其名,彼此浪费光阴,对不起四圣六凡之恩惠,倒不如在家里睡个大觉,免得愧对三宝!
同参们!所说的无心就是无贪瞋痴之心,没有罣碍心,没有忧伤心,没有思前思後心,能当下顿除一切杂念妄想,此时是何等快活!何等清凉!何等自在啊!众生就是有这麽多的杂思妄想,因此随顺妄想心而走,这是多麽痛苦之事,比喻说:因为你在家里起了一个念头,如今你来到了佛堂;为了起一个念头,因而想不开,烦恼个半死;为了动一个念头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为了一个念头,使你跑到百货公司;为了动一个念头使得你痛苦万千,都是这个妄想心在作怪,学佛就要勇猛精进截断这生死的动念妄想心,假使修行者不能顿除妄想心,想要开悟本性,是遥遥无朋,与开悟无缘。
诸位同参们!一念心平直众生是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一念心平直而成就佛道,众生心念清净无染,没有第二念,当下承担此一念心平直,则与诸佛无异;众生道心不坚固,无法把持一念心平直清净,因此起心动念,随念头流转生死,因此不能证悟本性,只有做个六道轮回的浪子,成圣成佛遥不可及,悲哉!苦哉!
诸位同参!何谓无心?就是六根对六尘而心不染著,是名无心。在平常生活圈内,我们的心不染於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心不被花花世界所染污,心能自在无碍正是,但是我们不但不能远离五欲六尘,而且更加爱染这世间的一切,说实在的话,这世间实在太迷人了,这迷人的花花世界,有多少英雄豪杰迷惑於此,欲拔不能,也正因为迷人的花花世界实在太可爱,令人向往耽乐,众生沉迷於五欲六尘实在是无量劫了,在这无量生无量劫,沾染了五欲财、色、名、食、…
《心地法门(如本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