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P4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的過程第一層步驟,要從有心入無心,亦名從假入空,亦名從有相入無相,亦名觀色即空,乃是轉凡入聖,離苦得樂的樞紐。大般若經又雲:『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既然是如此,我們可以肯定說,要證到有道有果,要問是否有證入一切法空性沒有?若有證入法空性,則有道有果,若無證入法空性,則無道無果,空是空性,是指一切法無我、無常、無自性之義,空是建立在一切法上說空,離開一切法無空可得,一切法之性是空性,若一切法不空,無有是處。諸法的自性如何?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爲一切法自性。佛陀說空的道理是要我們滅諸戲論妄想,顯示一切法本性空寂,並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六百卷大般若經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無自性空,離種種妄執,契入法性而得解脫。如來演說無量法義,說空說無我,乃至說無常,說無自性,一切都是爲了要破衆生強烈的執看,破衆生一切戲論妄想,當下本性所有一切落謝影相無自性空,心所有的法相影塵,也都是空無自性,那麽本性與一切法空性相應,不隔毫端,當下從有心入無心,而得自在解脫。

  若能徹悟諸法無自性空,而離自我的妄執,那麽就能自度亦能度人,可憐的衆生就怕不能見空,不能體會透視空、一旦見了空,那麽生死大事已了辦,一切痛苦自息,叁界輪回,六道往返,一切皆圓滿成就矣!人在生死流轉的深淵裏,一切的苦樂,人我、善惡、是非、好醜,動亂萬千,就是在這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當下就是無常,空性、無我、速證涅槃的平等寂靜。是故華嚴經雲:『有相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終無相。』觀達諸法的空性是欲得聲聞,緣覺、菩薩、佛果等四聖位所必須經過的解脫法門。總之;要證成四聖的果位,就要體證一切法空無自性,若不與一切法空性相應,若有人欲證得四聖果位,此人愚昧無知,如同要太陽從西方上昇,由東方落日,無有是處。

  諸位同參們!如本剛才說到從有心入無心,從有相入無相,從假入空,觀色即空,這法門是要我們能夠轉凡入聖,離苦得樂的生死關鍵!切記!切記!下面要說第二個步驟;要從無心入有心,諸位要知道,此處所說的有心不同於前面所說的有心,前面所說的從有心入無心,有心是指著見境生心,不通達空義,是煩惱義、染汙義、迷惑義、生死流轉義。後面所說的第二步驟,從無心入有心,這裏所說的有心,是指著已經大死一番,淨化以後所生的心,此心是真如本性,實相心,妙覺性,已經由體證諸法空性,實質與法空性相應,遠離自我的妄想執著,因此證入法身本體,再由法身本體所起的妙用,此妙用就是有心,這個有心含育著空性義、解脫義、無染汙義,是故說有心。那麽無心是指善證入法性空寂之後,那個如如不動道場的本尊,真如本性正是。所以說從無心入有心,就是從真如本性起無量妙用的意思,亦名從空出假,亦名從無相入有相,空即是色,皆是異名同義。從佛性起無量無邊的業用來度化衆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佛性能演說無量法義,佛性具足叁聚淨戒,佛性具足叁藏十二部經教,佛性具足叁十七道品,佛性具足六度萬行,佛性光明不可思議,佛性慈悲不可思議,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如是無量無邊的妙用本能,都不出於佛性的起用,這一切的妙用能夠度化衆生無所障礙,這就是所謂的從無心入有心的第二步驟。大智度論雲:『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一旦證入畢竟空之本性,在本性絕無絲毫戲論與葛藤,此時真如本性就應衆生的需求而出來度化衆生,莊嚴佛土。在大乘佛教入世度化衆生的開展,空是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的動機。

  同參們!修行的第叁步驟,無心與有心本來無二心。也就是究竟法,中道法,解脫不思議法是也。無心就是無相心,真如本體,真空妙性是也;有心是依真空妙性所起的恒沙妙用,也就是真空起妙用,真空與妙用是一體的,真空是妙用之體,妙用是真空之用,當妙用時真空在妙用中,當真空時妙用在真空中,這就是真空妙用等學之道,無心與有心亦如是。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本性當下解脫的時候是清淨寂靜的,但是寂靜的當下又能普照妙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不一不二,如是圓妙無所障礙。無心與有心亦如是。

  同參們!證入中道解脫法的時候,所有的起心動念,舉止動作無非是佛法實際妙用,一念一清淨,一念一世界,一念一佛國,念念清淨,念念無礙,念念周遍法界,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真空妙有世界,真空妙有世界又不離此大光明藏本體,如來一毛孔中,能普現十方無量刹,如來一毛功德量,千萬億劫無能說,完全在說明真如本性圓通無礙的證悟境界。以上所說的悟證曆程叁步驟已經明確的說盡,希望同參們各自努力用功辦道,早日成就菩提自性,圓滿自性。

  諸位同參們!無心是修行者的真功夫,佛法是以心即是佛爲根本,一切日常生活點滴都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心以無相爲相,心地法門之體用,必須先立其體,然後依體而起其用,那麽體如何建立呢?就是將一切生活緣影有求有住之心全部放下便建立,因爲一切放下的話,妄想心自然止息,一旦妄想心止息,則無住真心就會自然現前,也就是真如本體當下顯露,日常生活當中一切處無住相,妄想自息就是降伏其心,若是另外追求降伏,就是所謂頭上安頭,如是累劫修行欲降伏妄想,無有是處。一切處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修行者證悟到究竟處,那只是一切順境與逆境不受,對境界不生染汙心,真如本性永寂如空,畢竟清淨無染,當下自性解脫。因此我們要明白,修行者當下無心就是實際的功夫,不隔亳端、肯定無心的悟證。自古以來禅宗祖師曾雲:『若人能當下無心、無住、無念,能保持七天無心者,此人必開悟本性,若不開悟本性者,我則墮阿鼻地獄,舌頭讓獄卒當犁而耕。』可見無心就是悟證過程的關鍵所在,無心就是要我們能大死一番,死了無始劫來的貪瞋癡,貪瞋癡的習染一旦斷除,那麽清淨法身自然豁通,清淨的本體也就流露而出,此清淨本體就是無心之本體,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間,只是共同說此一心法,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名爲諸佛理。此一心法唯是默契得,若欲會得此本體,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若用心去推測擬學而取得,就會越轉越遠去,無法悟證本性,與無心無緣了,也就是開悟佛性沒你的分,那你就永遠當凡夫俗子,做個六道流浪漢,叁界的苦命兒。

  諸位同參!人有心就有痛苦,無心就是快樂的,清涼的、光明的、永恒的、不生不滅的、自由自在的;多心是多痛苦的、黑暗的、多缺陷、多變化的、有生有滅的,不自由不自在的,衆生的心念是不淨的,假使你起一個心就有一個痛苦,起十個心就有十個痛苦,起一百個心就有一百個痛苦,起一千個心就有一千個痛苦,只要是凡夫的話,不能沒有起心動念,一旦起心動念,就有如是無量無邊的煩惱心起現行,如果能夠當下把這一切煩惱全部放下,當下就是無心的境界,無心是無束縛的,無心是清涼的,無心是解脫的,當下內心是何等的快活啊!只可惜我們真是無可奈何,活在這世間上被凡塵俗事所牽纏,讓我們作不了主,被家庭眷屬朋友之情所束縛,被人事關系所逼困,實在身不由己,被這一切的業障所逼困,要我們大死一番,脫胎換骨,實在一點也辦不到,因此不得不隨業力所漂流,無有定處。因此眼睜睜的活受罪,真是痛苦又無奈,於是流浪六道猶如孤兒無家可歸,狼狽得欲哭無淚,有誰會同情救度呢?要明白啊!衆生自作自受,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解鈴亦須系鈴人,業力自作自受也是如此啊!

  諸位同參們!現在請大家把萬緣放下,眼睛閉上,靜靜的坐在佛堂裏,內心要放輕松愉快,我所講的佛法,你們靜靜的聽清楚,內心要提起智慧而思惟我所講的佛法,我佛法說到何等境界,你們的心就入到何等境界,這樣一來才能與佛法打成一片,才能與佛法相應無礙,那麽說佛法與聽佛法才能夠達到真正的效果所在,如果我很認真的演說佛法,你們各個心不在焉,妄想紛飛,無心聽講佛法的話,那麽這一席的法會也成了虛有其名,彼此浪費光陰,對不起四聖六凡之恩惠,倒不如在家裏睡個大覺,免得愧對叁寶!

  同參們!所說的無心就是無貪瞋癡之心,沒有罣礙心,沒有憂傷心,沒有思前思後心,能當下頓除一切雜念妄想,此時是何等快活!何等清涼!何等自在啊!衆生就是有這麽多的雜思妄想,因此隨順妄想心而走,這是多麽痛苦之事,比喻說:因爲你在家裏起了一個念頭,如今你來到了佛堂;爲了起一個念頭,因而想不開,煩惱個半死;爲了動一個念頭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障;爲了一個念頭,使你跑到百貨公司;爲了動一個念頭使得你痛苦萬千,都是這個妄想心在作怪,學佛就要勇猛精進截斷這生死的動念妄想心,假使修行者不能頓除妄想心,想要開悟本性,是遙遙無朋,與開悟無緣。

  諸位同參們!一念心平直衆生是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以一念心平直而成就佛道,衆生心念清淨無染,沒有第二念,當下承擔此一念心平直,則與諸佛無異;衆生道心不堅固,無法把持一念心平直清淨,因此起心動念,隨念頭流轉生死,因此不能證悟本性,只有做個六道輪回的浪子,成聖成佛遙不可及,悲哉!苦哉!

  諸位同參!何謂無心?就是六根對六塵而心不染著,是名無心。在平常生活圈內,我們的心不染於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心不被花花世界所染汙,心能自在無礙正是,但是我們不但不能遠離五欲六塵,而且更加愛染這世間的一切,說實在的話,這世間實在太迷人了,這迷人的花花世界,有多少英雄豪傑迷惑於此,欲拔不能,也正因爲迷人的花花世界實在太可愛,令人向往耽樂,衆生沈迷於五欲六塵實在是無量劫了,在這無量生無量劫,沾染了五欲財、色、名、食、…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