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睡當中,既然已經染汙欲望那麽長久,一旦聽聞到佛法的可貴,難遭難遇,想要遠離五欲六塵而得究竟解脫,實在不容易辦得到,比要他的老命更加厲害,因此不得不又跟隨五欲六塵而走,這麽一走又是累生累劫,浪迹天涯,無有了期,因此成爲可憐的生死凡夫。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就是爲了解決五欲六塵而努力辦道,要開悟本性非從此處努力不可,由不得我們姑息養奸,懈怠放逸,逃避五欲六塵的境界而不理不睬,不面對五欲六塵而修證者,欲證成菩提道果,無有是處。凡夫一旦聽到要遠離五欲之樂,腳都軟了,心都酸了,全身都沒有力量了,就像喪失了什麽東西一樣,心裏茫然失措,內心有無限哀楚失落感受,無所依無所靠,心生恐慌而畏懼,這就是凡夫無量劫以來,都是以五欲六塵爲伴侶,這是衆生的本色與自居處,因此才有這種現象,見到女色,心都麻醉了,如膠如漆,依此爲樂,見錢財心都起貪斂了,見到名位就起了愛慕追逐之心,見到美食就口裏唾液自流,貪於睡眠、虛度歲月,空過人生,因此無限製的盡情縱慾,染汙外境,以欲樂爲命,越染越深,欲拔不能,在這種狀況之下,就不得不隨著染汙心漂流叁界,受大苦聚。
同參們!心面對五欲六塵而無所染汙,是名無心;心若被五欲六塵所染汙,是名有心。心不染汙世間種種欲望,當下自性解脫,是名自在無事道人;心染汙世間種種欲樂,就稱爲凡夫衆生,是名苦命兒,可憐愍者。所以說凡夫與聖人的差別,是問心有染汙與心無染汙而已!有染汙是名凡夫,無染汙稱爲聖人。凡夫之心永無止息的想過來又想過去,回憶過去的一段美景往事,盼望未來的處境如何!拚命的想占有現前的美好光陰,不讓它溜走,大家冷靜想一想,思惟思惟一下,請問諸位:過去、現在、未來的光陰美景能永恒不變嗎?是你想要占有就能占有嗎?回億往事就能時光倒流嗎?就能滿足你內心的缺陷與空虛嗎?未來的都還沒到,你爲什麽要苦苦的盼望未來呢?這就是凡夫的可悲,心染汙了過去、硯在、未來叁世的因,結果念念不舍,越沾越深,越染越嚴重,因此難以自拔,隨心染境,漂流無有定處,故名輪回。凡夫死不了這顆愛染心,熱情奔放,感情豐富,對境生心,有取有舍,有得有失,時而歡樂,時而悲傷,心隨境轉,心作不了主,世間最可憐的莫過於心不能作主,痛苦綿綿接踵而來,無奈又能如何呢?要死了這顆心猿意馬的愛染心談何容易!但是爲了要了生脫死,要明心見性,不死了這顆愛染心又不行,因爲愛染心不死,是要永遠在叁界往返,輪回不停的,心對五欲六塵染汙生心,故有生死,心對五欲六塵不染汙生心,故沒有生死,楞伽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凡夫都是以染汙心作事情,一旦愛染了世間五欲六塵,是名入世間,停留世間;一旦不染汙五欲六塵,當下便是出世間。
同參們!有一位禅師在山上很精進的專注一心在參悟『無心』的境界,不論是挑柴運水,心完全安住在『無心』兩個字上,吃飯時也參悟『無心』,睡覺時也參『無心』,走路時也參『無心』,整天到晚都不敢放逸,安住在『無心』的功夫上,有一天這位老禅師有事下山,經過城市的街道,恰好走過花街柳巷,正當此時,有一位妓女高聲喊著:『你今天無心來找我...。』此無心的聲音經過窗口,劃開虛空,傳入這位禅師的耳裏,觸發到他的佛性,當下豁然開悟,『無心』這一聲如雷一響,震撼了禅師多年來的參悟,悟入實相本體,當下明心見性,這就是老禅師參悟無心最後目標終程,他的苦修苦練沒有白費,因緣時節成熟自然開通,參悟『無心』的境界實在不可思議。諸位同參們!你們也可以試一試參悟『無心』的境界,有朝有夕也會因緣成熟哩!到時候你們也可以走到花街柳巷走一趟,聽那妓女所說的『無心』境界如何!如果能開悟無心境界,那就要恭喜你們了,如果聽到『無心』的聲音,反而生了一大堆的心,那你們就要到佛菩薩面前求哀忏悔了,功夫不夠反生愛染心。開悟有時候要有適當的機緣才行,所謂:『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開悟證果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要累生累劫的修持佛法,不斷的爲覺悟本性而努力,終究必然能如願以償。今天你們當下參悟的此刻就是因地,以後修行的累積,必然能夠志願得以實現,開悟自性,圓滿自性。
同參們!參禅悟道的首要功夫,必須要讓雜思妄想統一不亂,叁心了不可得,徹悟能所皆非,不生不滅的法身本體才能顯露出來。民國初年有一位來果禅師,他一生當中參禅悟道的過程,是經過千錘百鏈苦修而得道的,在禅堂裏參悟『念佛是誰?』如是用功加行的參究『念佛是誰?』綿綿密密的去反照,去審察,也就是反聞聞自性,行、住、坐、臥當中不離參悟此話頭,如雞抱卵,一日又一日的用功參悟,爲了要參透自性,所以不顧一切,打破沙鍋問到底,總是會有個下落,有個消息,就這樣努力參悟自性,有一天來果禅師突然妄想念頭渾然脫落,身心世界,山河大地完全忘卻,要吃飯走到廁所,要去廁所走到大殿,在韋馱菩薩底下就拉尿,連續不斷的參悟幾個星期,勇猛精進的體悟『無心』境界,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終於有一天來果禅師恍然大悟,當下明心見性,人間又多了一位聖者,闡揚正法,普照有情,衆生得大利益。
諸位同參!我們自己修行的成果,修到境界如何?可以考驗自己一下,相信在你參悟『無心』當中,你走到廁所的時候,一旦聞到臭氣,那時馬上嫌廁所不清淨太臭了,心生出來了,怎麽能說『無心』呢?當你走到大殿看見韋馱菩薩莊嚴法相,你的心即時分別說韋馱菩薩很莊嚴啊!又生心了,怎麽能說『無心』呢?當你走到廚房時,鼻子聞到菜的香味,心裏即時想到要吃飯,肚子餓了,心又動念頭了,怎麽能說『無心』呢?就這樣無限的起心動念,分別外面的境界,沒有回光反照,怎麽能夠開悟呢?由此可知學佛不光是談理論而已,更須要有實踐的功夫,所以禅師修行精進的風範,實在就是我們的好榜樣,不愧是人天導師。
諸位同參!我們在六道輪回,受盡無量的苦痛,其原因何在?又爲什麽不能開悟證果?找出原因出來,同參們!我們所以不能脫離輪回,不能開悟佛性,根本原因在於未見佛性,未見佛性之前,所用的都是染汙妄想心,一舉一動都染於五欲六塵,故有輪回之苦,以染心爲人處事,因此有苦有樂,所以這染汙妄想心是生死的根本,由於染心障礙清淨佛性,使得清淨佛性不能彰顯,那麽開悟就因此格格不入了。涅槃經雲:『見佛性不名衆生,不見佛性是名衆生。』因此我們可以肯定而說,證果與不證果在於見佛性與不見佛性,見佛性的人,我們可稱爲悟道的聖者,或者稱爲見性道人;未見佛性的人,就稱之爲衆生,衆生與聖人的差別要問是否有見佛性?不見佛性的人,過去無量無邊的業障不得消滅,見性的人,如太陽在虛空普照霜雪,霜雪不得不溶化,又如積草木如須彌山那麽高,只要用一星之火即可燃盡,業障如草木,見性如火,火能燃盡一切草木,見性者以智慧之火,可斷除一切業障煩惱。我們在修行的過程,重心點目標在於見佛性以求悟道,這是學佛者的理想與歸宿,千經萬論唯獨說一心,此一心是凡夫與聖人的關鍵,諸佛菩薩無非勸化衆生都要悟入此一心,叁藏十二部經典亦不離此一心,叁聚淨戒不離此一心,叁十七道品不離此一心,六度萬行不離此一心,四無量心不離此一心,四聖谛不離此一心,十二因緣法不離此一心,一心能成就無量法,無量法不離此一心,一心法與無量法本來不二法,不一不異,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入此中道解脫法,可說不可思議。惟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凡夫如聾如啞;聲聞、緣覺、菩薩盡未來劫,欲測一心法,無有是處。
諸位同參!此一心法難思難議,非凡夫知見所能測知,亦非叁乘聖者的神通智慧所能知見,此一心法亦稱爲真如,亦稱爲一真法界,亦稱爲實相本體,亦稱爲清淨心,亦稱爲妙覺,亦稱爲佛性,異名同義,那麽什麽是佛性呢?佛性要如何才能見呢?同參們!菩薩戒雲:『戒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戒光就是佛性的本體,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非長短、非顔色、非方圓、非四方形、非方所、非科學所能證明,既然不是用顔色,用因果法,形態等等所能表達,也無法捉摸,看不見佛性,無法稱量幾公斤!但是見了佛性的聖者,他的一切日常生活都是佛性無邊的妙用,見佛性者,生活起居都是佛性的流露,一點一滴的舉止動作,無非是佛性之用,挑柴運水不離佛性,吃飯走路不離佛性,談話說笑不離佛性,運動跑步不離佛性,行、住、坐臥當下就是佛性的作用,佛性一旦離開了身體,那麽身體當下就停止作刖了,如同行屍走肉,麻木不仁,衆生迷了佛性不能覺悟,因此就要流浪叁界之苦。衆生從來沒有明心見性,迷了佛性,不能說沒有佛性,如同瞎子不見太陽,因此就否認太陽的存在,這不是瞎子的否定太陽就因此沒有了,而是否定與不否定太陽亦然在虛空中懸挂著,愚癡的衆生因爲從來都沒有開悟見性過,因而一口咬定說沒有佛性,這決對不是因爲衆生的否定,而佛性就不存在了,如同瞎子不見太陽而說太陽不存在一樣,這種愚癡的謬論實在讓智者所憐愍!所同情!
諸位同參們!一代如來聖教,當下要我們肯定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可惜衆生不明心不見性,因此沒有勇氣當下承擔此心是佛的事實,猶豫不決,衆生心裏還想心外求法來悟道,心外求法要悟道是外道,如是心外求法,累生累劫欲得悟道,永無悟道之日,這話怎麽說呢?因爲當下這顆心就是道,道就是心,離開心那裏有道!離開道那裏有心!離開心要追求悟道,一輩子乃至盡未來際,永遠找不到道,要找到道除非太陽從西邊上昇,由東方落日,原因何在呢?要明白啊!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