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P6

  ..續本文上一頁與道本是一體,法不離自性,自性不離法,那想要開悟佛性的人,何用心外求法呢?當下契悟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能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心。此一心乃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共修共證,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行、住、坐、臥都是心之用,此心妙用盡虛空,遍法界,無染無著,無拘無束,法法不相礙,來去無所障礙,能作幻化佛事,作水月道場,轉大*輪,度化無量衆生,能夠隨順願行縱橫而得自在。

  諸位同參!請大家把眼晴閉上,我要諸位能會達本性,見自本性,請把眼睛閉上,耳朵靜靜的聽著:過去已曾過去,過去一段美景已經過去,不要去想他,未來之事還未到,不要盼望將來如何!把心收回來,不要想它,現在每一個心念都停留不住,念念生滅,不要任意生心動念,當下保持『無心』的狀態,千萬不要想說,昨天你布施一百萬給佛寺蓋大殿,功德可能很大;也不要想說,我以前曾經有殺人、殺雞、殺畜生,罪過可能很深重,而心生恐怖。當下保持『無心』狀態,不思善、不思惡...(此時大衆眼睛皆閉上,大殿一片寂靜,沒有任何聲音,隔一分鍾後大衆只聽到撫尺拍桌面叁聲)。隔兩分鍾之後,師曰:大家把眼睛張開,我現在要問你們的話,而你們要老實回答,剛才我要大家閉上眼睛保持無心,不思善不思惡,然後隔一分鍾後,我拍桌面叁聲,請問諸位是否有聽到叁聲?弟子曰:『有。』師曰:『誰在聽?』弟子曰:『佛性在聽。』師曰:『佛性是什麽?』弟子曰:『無形無相。』師曰:『無形無相如何能聽?』弟子曰:『聽者無聽相,當下相會而已!』師曰:『善哉!善哉!本性之妙不即不離亦如是。』諸位同參們要了解啊!當下能聽的東西,就是你們的本來面目,佛性是也,你們在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就是無心狀態,你們也不用刻意的聽這聲音,這聲音你就自然能聽得到,這就是佛性有覺性之妙,覺性之妙難思議。比喻說:有一面鏡子放在桌上,當你走過鏡面之後,就有很多學問在裏頭,第一你走過鏡面當時,鏡面不會生起能照人之意,如如不動,但是當下又能普照作用,這就是鏡子不可思議的第一點。第二當你走過鏡面的時候,鏡面它不會生起對你有愛慕而留你,當下如如不動,這就是鏡子的功夫。我們的佛性也是這麽微妙難思議。我們勇猛精進學佛,經過累生累劫,抛頭顱灑熱血,聞法忘軀,其最終目的也就是爲了要見此佛性,開悟此佛性,從今天起,你們要以能聽的自性作爲你們修行的主宰。切記!切記!

  諸位同參!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此時大衆默然寂靜,唯有大迦葉破顔微笑,世尊於是開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咐囑迦葉』。由此我們可以明白,迦葉尊者的破顔微笑,當下與世尊以心會心,不落入語言文字,默契而已!大衆默然無知,此心之微妙真不可思議,一定要根機因緣成熟,才能達到以心會心的境界。我可以問問諸位:如果世尊真的在你眼前,同時也拿著一朵花在虛空中一搖動,那時候你們也會破顔微笑嗎?我看你們不但笑不出來,而且愣住了,覺得莫明其妙,爲何世尊拈花示衆呢?再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世尊手拿著一朵鮮花,此時世尊先破顔微笑,你們這時候笑得出來嗎?我相信你們不容易笑得出來,就算是笑得出來,或許是傻笑!這話怎麽講呢?就是你們尚未證悟無上心法,那麽憑什麽來會通世尊的心意呢?大般若經雲:『若滿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智慧,欲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知菩薩的智慧已經不可思議了,何況人天導師、佛、世尊呢?華嚴經又雲:『佛一毛孔諸功德,世間共度不能了。』佛的境界不是叁界衆生所能測知,也不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所能會通,佛的境界甚深至甚深!佛的境界是每位學佛者的最終目的,是九法界有情的歸宿,佛的境界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一真法界、真妯、佛性、妙覺、實相,本來面目正是,修行者能悟入此佛性,見此佛性,成就佛性,圓滿佛性,那與十方諸佛境界正等無異。

  諸位同參!十方諸佛無非要令衆生悟入佛性,菩薩摩诃薩也是要我們證入佛性,曆代祖師大德也要我們見自佛性,此佛性是學佛者證悟的對象,千萬不可本末顛倒,分崩離析,肯定佛性是我們的主人,我們從年幼開始長大,一直到成人,都未曾與我們的主人(佛性)做過真正的朋友,沒有相遇過,沒有見面過,你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你,彼此各分東西,我行我素,縱然相遇,也不識面,這不是很可憐嗎?不是很不值得嗎?怪不得曆代祖師不能明心見性,忏悔哀傷,嚎哭涕淚,甚至忏悔得七孔流血,痛恨業障深重,離聖遙遠,福慧淺薄,因此古德訓言常雲:『佛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祖師們修行的風範,是值得我們步入其境的。在修行的過程,我們也時常喊著口號說:『生死大事未辦,心不安。』這句話實在深深的說穿修行者的重心點,什麽叫做生死大事呢?就是開悟本性,開悟本性就是生死已辦,未開悟本性就是生死未辦,既然未開悟本性那麽心怎麽能夠安定下來呢?心決定是熱烘烘的,有如心猿意馬一般的急躁,這是每一位學佛者的心裏所必備的根本觀念,千千萬萬要牢記在心裏,大前題要緊,不要跟自己的生死開玩笑,也不要跟自己的生死捉迷藏,要緊緊的扣住生死關卡——開悟本性,還我本來面目。

  同參們!當下你的那一念清淨無染心,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不用外求,越求離本性越遠,累生累劫也找不到自家本性,什麽叫做一念清淨無染呢?就是清清楚楚的明白外境五欲六塵,而心不染著其境,心到任何處所,能起無邊的作用,但不染著任何處所,使本心清淨無染,是名一念清淨無染。眼識看見五欲心不動,則眼識清淨無染;耳識聞到外面聲音而不動,則耳識清淨無染;鼻識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厭,則鼻識清淨無染;舌識嚐到酸甜苦辣而不生欣惡,則舌識清淨無染;身識接觸到粗細不生戀慕與舍棄,則身識清淨無染;心意識與法空性相應,則意識清淨無染;但使六識出六門不染六塵境界,如是修證者,必得道果。

  諸位同參!雖然說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識,其實六識都共同一識,此一識按照它的功用界限而有差別,因此分爲六識,此六識彼此相通,一識若通了,其它五識也都通了,所謂:六識不離一識,一識不離六識,一識與六識不一不異。此六識在六根門頭出入,在五欲六塵當中無染無雜,了知一切法幻化空性,與空性相應,能夠來來去去無所障礙,那麽當下自性解脫,能於叁界往返而得自在,華嚴經雲:『不離世間,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所以說悟了此一心念,清清楚楚,見自本性,了了見,了了知,念念見,念念知,此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此一念心迷時,佛是衆生。所以我們要明白,心裏所起的一切善惡心念都不離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下地獄,此心能成就佛道,此心能生人間,也能下叁惡道,那麽我們在修行的當中,爲什麽不悟此自家本性,頓見真如呢?當下若能頓見真如本性,刹那間即超叁界,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諸位同參!我們已經知道每一個動念都是佛性之用,那麽如何才能保持佛性清淨無染呢?下面就要說到這個問題了,要保持佛性清淨無染的對治法是什麽呢?就是要有『覺性不斷』的實際功夫,何謂『覺性不斷?』覺者佛也,所以覺性也叫做佛性,覺性的反面叫做迷性,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從未覺悟本性,都是迷了本性,那麽何謂『覺性不斷』呢?就是佛性光明自在,無染無雜,能夠保持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過去已解脫,現在解脫,未來解脫,佛性是永遠光明,而且壽命無量,能夠如是永恒不變,這就是『覺性不斷。』學佛的人能夠禀持著『覺性不斷』的宗旨而用功辦道,開悟真如本性就有個期日可言,假使修行者不用『覺性不斷』作爲修道的法門,那會永遠處於黑暗的窠臼裏,誰也幫不上忙,佛菩薩欲救不能,因此累生累劫迷於佛性,無有出期之日。

  『覺性不斷』,舉個例子說:當一位聰明又可愛的女人在你的面前走過,長得清秀漂亮,阿娜多姿,千嬌百媚,令人心生歡喜,這個時候你的佛性能夠當下安然無恙,沒有愛染心,如如不動,這就是覺性不斷的功夫,沒有因此而異想紛飛;當你在這佛堂聽聞佛法的時候,內心沒有任何的雜念妄想,純粹一直心,這叫做覺性不斷,心能自在故;當你看到別人的錢財滿堂,心沒有動搖,沒有起貪心之念,如如不動,叫做覺性不斷;當你看見別人比你更有才華,條件比你好,學問道德比你高,你的心不生嫉妒心,能當下如如不動,叫做覺性不斷;當你走到大雄寶殿的時候,你能恭敬的頂禮叁寶,誠於中,形於外,如如不動,叫做覺性不斷;當施主布施錢財給出家衆的時候,出家衆的心裏不生起歡喜心,本性如如不動,叫做覺性不斷。像這樣當下『覺性不斷』,就是中道解脫法,不二法門。能夠面對種種一切境界,本性能夠不被境界所染汙,與法空性相應,自性如如,當下很俐落的解脫,不隔毫端。華嚴經雲:『若能了達諸法性,普於叁世無所著。』絕對不是逃避境界,不敢面對境界,如果逃避境界以安心,是永遠無法成就本性而得自在的,最多也只是一時的避境來安心而已,一日一境界再度出現的時候,心裏矛盾又浮現了,繼續染汙外境,解脫何時才能了結呢?因此我們要明白,覺性不斷的意思,是遇境而心無染無雜,當下與法性相應,自性如如不動,自在解脫。

  『覺性不斷!』這境界如何呢?就是佛法所講的『不即不離』中道法,不二法門,諸位聽清楚,什麽叫做『不即不離』?就是面對五欲六塵的境界,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含糊,但是心又不會染汙五欲六塵的境界,這就是『不即不離』的中道解脫法。心不染…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