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道本是一体,法不离自性,自性不离法,那想要开悟佛性的人,何用心外求法呢?当下契悟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一心。此一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修共证,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行、住、坐、卧都是心之用,此心妙用尽虚空,遍法界,无染无著,无拘无束,法法不相碍,来去无所障碍,能作幻化佛事,作水月道场,转大*轮,度化无量众生,能够随顺愿行纵横而得自在。
诸位同参!请大家把眼晴闭上,我要诸位能会达本性,见自本性,请把眼睛闭上,耳朵静静的听著:过去已曾过去,过去一段美景已经过去,不要去想他,未来之事还未到,不要盼望将来如何!把心收回来,不要想它,现在每一个心念都停留不住,念念生灭,不要任意生心动念,当下保持『无心』的状态,千万不要想说,昨天你布施一百万给佛寺盖大殿,功德可能很大;也不要想说,我以前曾经有杀人、杀鸡、杀畜生,罪过可能很深重,而心生恐怖。当下保持『无心』状态,不思善、不思恶...(此时大众眼睛皆闭上,大殿一片寂静,没有任何声音,隔一分钟後大众只听到抚尺拍桌面三声)。隔两分钟之後,师曰:大家把眼睛张开,我现在要问你们的话,而你们要老实回答,刚才我要大家闭上眼睛保持无心,不思善不思恶,然後隔一分钟後,我拍桌面三声,请问诸位是否有听到三声?弟子曰:『有。』师曰:『谁在听?』弟子曰:『佛性在听。』师曰:『佛性是什麽?』弟子曰:『无形无相。』师曰:『无形无相如何能听?』弟子曰:『听者无听相,当下相会而已!』师曰:『善哉!善哉!本性之妙不即不离亦如是。』诸位同参们要了解啊!当下能听的东西,就是你们的本来面目,佛性是也,你们在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就是无心状态,你们也不用刻意的听这声音,这声音你就自然能听得到,这就是佛性有觉性之妙,觉性之妙难思议。比喻说:有一面镜子放在桌上,当你走过镜面之後,就有很多学问在里头,第一你走过镜面当时,镜面不会生起能照人之意,如如不动,但是当下又能普照作用,这就是镜子不可思议的第一点。第二当你走过镜面的时候,镜面它不会生起对你有爱慕而留你,当下如如不动,这就是镜子的功夫。我们的佛性也是这麽微妙难思议。我们勇猛精进学佛,经过累生累劫,抛头颅洒热血,闻法忘躯,其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要见此佛性,开悟此佛性,从今天起,你们要以能听的自性作为你们修行的主宰。切记!切记!
诸位同参!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此时大众默然寂静,唯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於是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咐嘱迦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迦叶尊者的破颜微笑,当下与世尊以心会心,不落入语言文字,默契而已!大众默然无知,此心之微妙真不可思议,一定要根机因缘成熟,才能达到以心会心的境界。我可以问问诸位:如果世尊真的在你眼前,同时也拿著一朵花在虚空中一摇动,那时候你们也会破颜微笑吗?我看你们不但笑不出来,而且愣住了,觉得莫明其妙,为何世尊拈花示众呢?再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世尊手拿著一朵鲜花,此时世尊先破颜微笑,你们这时候笑得出来吗?我相信你们不容易笑得出来,就算是笑得出来,或许是傻笑!这话怎麽讲呢?就是你们尚未证悟无上心法,那麽凭什麽来会通世尊的心意呢?大般若经云:『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知菩萨的智慧已经不可思议了,何况人天导师、佛、世尊呢?华严经又云:『佛一毛孔诸功德,世间共度不能了。』佛的境界不是三界众生所能测知,也不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所能会通,佛的境界甚深至甚深!佛的境界是每位学佛者的最终目的,是九法界有情的归宿,佛的境界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一真法界、真妯、佛性、妙觉、实相,本来面目正是,修行者能悟入此佛性,见此佛性,成就佛性,圆满佛性,那与十方诸佛境界正等无异。
诸位同参!十方诸佛无非要令众生悟入佛性,菩萨摩诃萨也是要我们证入佛性,历代祖师大德也要我们见自佛性,此佛性是学佛者证悟的对象,千万不可本末颠倒,分崩离析,肯定佛性是我们的主人,我们从年幼开始长大,一直到成人,都未曾与我们的主人(佛性)做过真正的朋友,没有相遇过,没有见面过,你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你,彼此各分东西,我行我素,纵然相遇,也不识面,这不是很可怜吗?不是很不值得吗?怪不得历代祖师不能明心见性,忏悔哀伤,嚎哭涕泪,甚至忏悔得七孔流血,痛恨业障深重,离圣遥远,福慧浅薄,因此古德训言常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祖师们修行的风范,是值得我们步入其境的。在修行的过程,我们也时常喊著口号说:『生死大事未办,心不安。』这句话实在深深的说穿修行者的重心点,什麽叫做生死大事呢?就是开悟本性,开悟本性就是生死已办,未开悟本性就是生死未办,既然未开悟本性那麽心怎麽能够安定下来呢?心决定是热烘烘的,有如心猿意马一般的急躁,这是每一位学佛者的心里所必备的根本观念,千千万万要牢记在心里,大前题要紧,不要跟自己的生死开玩笑,也不要跟自己的生死捉迷藏,要紧紧的扣住生死关卡——开悟本性,还我本来面目。
同参们!当下你的那一念清净无染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用外求,越求离本性越远,累生累劫也找不到自家本性,什麽叫做一念清净无染呢?就是清清楚楚的明白外境五欲六尘,而心不染著其境,心到任何处所,能起无边的作用,但不染著任何处所,使本心清净无染,是名一念清净无染。眼识看见五欲心不动,则眼识清净无染;耳识闻到外面声音而不动,则耳识清净无染;鼻识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厌,则鼻识清净无染;舌识嚐到酸甜苦辣而不生欣恶,则舌识清净无染;身识接触到粗细不生恋慕与舍弃,则身识清净无染;心意识与法空性相应,则意识清净无染;但使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境界,如是修证者,必得道果。
诸位同参!虽然说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识,其实六识都共同一识,此一识按照它的功用界限而有差别,因此分为六识,此六识彼此相通,一识若通了,其它五识也都通了,所谓:六识不离一识,一识不离六识,一识与六识不一不异。此六识在六根门头出入,在五欲六尘当中无染无杂,了知一切法幻化空性,与空性相应,能够来来去去无所障碍,那麽当下自性解脱,能於三界往返而得自在,华严经云:『不离世间,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所以说悟了此一心念,清清楚楚,见自本性,了了见,了了知,念念见,念念知,此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此一念心迷时,佛是众生。所以我们要明白,心里所起的一切善恶心念都不离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下地狱,此心能成就佛道,此心能生人间,也能下三恶道,那麽我们在修行的当中,为什麽不悟此自家本性,顿见真如呢?当下若能顿见真如本性,刹那间即超三界,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诸位同参!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动念都是佛性之用,那麽如何才能保持佛性清净无染呢?下面就要说到这个问题了,要保持佛性清净无染的对治法是什麽呢?就是要有『觉性不断』的实际功夫,何谓『觉性不断?』觉者佛也,所以觉性也叫做佛性,觉性的反面叫做迷性,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从未觉悟本性,都是迷了本性,那麽何谓『觉性不断』呢?就是佛性光明自在,无染无杂,能够保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过去已解脱,现在解脱,未来解脱,佛性是永远光明,而且寿命无量,能够如是永恒不变,这就是『觉性不断。』学佛的人能够禀持著『觉性不断』的宗旨而用功办道,开悟真如本性就有个期日可言,假使修行者不用『觉性不断』作为修道的法门,那会永远处於黑暗的窠臼里,谁也帮不上忙,佛菩萨欲救不能,因此累生累劫迷於佛性,无有出期之日。
『觉性不断』,举个例子说:当一位聪明又可爱的女人在你的面前走过,长得清秀漂亮,阿娜多姿,千娇百媚,令人心生欢喜,这个时候你的佛性能够当下安然无恙,没有爱染心,如如不动,这就是觉性不断的功夫,没有因此而异想纷飞;当你在这佛堂听闻佛法的时候,内心没有任何的杂念妄想,纯粹一直心,这叫做觉性不断,心能自在故;当你看到别人的钱财满堂,心没有动摇,没有起贪心之念,如如不动,叫做觉性不断;当你看见别人比你更有才华,条件比你好,学问道德比你高,你的心不生嫉妒心,能当下如如不动,叫做觉性不断;当你走到大雄宝殿的时候,你能恭敬的顶礼三宝,诚於中,形於外,如如不动,叫做觉性不断;当施主布施钱财给出家众的时候,出家众的心里不生起欢喜心,本性如如不动,叫做觉性不断。像这样当下『觉性不断』,就是中道解脱法,不二法门。能够面对种种一切境界,本性能够不被境界所染污,与法空性相应,自性如如,当下很俐落的解脱,不隔毫端。华严经云:『若能了达诸法性,普於三世无所著。』绝对不是逃避境界,不敢面对境界,如果逃避境界以安心,是永远无法成就本性而得自在的,最多也只是一时的避境来安心而已,一日一境界再度出现的时候,心里矛盾又浮现了,继续染污外境,解脱何时才能了结呢?因此我们要明白,觉性不断的意思,是遇境而心无染无杂,当下与法性相应,自性如如不动,自在解脱。
『觉性不断!』这境界如何呢?就是佛法所讲的『不即不离』中道法,不二法门,诸位听清楚,什麽叫做『不即不离』?就是面对五欲六尘的境界,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含糊,但是心又不会染污五欲六尘的境界,这就是『不即不离』的中道解脱法。心不染…
《心地法门(如本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