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污五欲六尘,本性光明而能自在,这叫做不即;心对五欲六尘清楚明白,不含糊,这叫做不离。举个例子说:当你手中握著一只小鸡的时候,你不能把小鸡握得太紧,因为握得太紧会把小鸡捏死,但是也不能把小鸡放松了,一旦放松了它,小鸡就逃跑了,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意会得出不即不离的含意,握著小鸡令不逃逸叫做不离,但是不敢完全把小鸡放了,因为小鸡会逃跑,这叫不即。佛门弟子学佛能适当体悟这『不即不离』的中道解脱法,当下与道相应。所以说解脱的本质,是不能离开五欲六尘的境界,而是面对五欲六尘的境界,而达到本性对境不生染污心,而自性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法性当中。假使现生当中没有解脱,对五欲六尘还是念念不舍,感情丰富,名誉心重,宁愿做钱财的奴隶者,那麽百年命终也是照样没有解脱,照样受五欲六尘的支配,心亦然念念五欲六尘,随欲望的业力流转,因此又要受生死轮回之苦了。
诸位同参们!刚才说过『觉性不断』的意义,现在要说什麽叫做『觉性断了!』诸位要明白啊!觉性一旦断了那就苦恼啦!举个例子来说:你昨天被人恶性的倒会,你的心痛苦的不得了,每日都想著它:一百万的会钱,一百万的会钱,不能够以理智解决它,心动了,觉性断啦!你今天来这里听闻佛法,不能够此时此刻安住在这里听闻佛法,你的心即时想到家里的瓦斯炉没有关闭,心跑回家了,但是身体留在大殿里,心不在焉,觉性断啦!当你被人莫明其妙的挨骂一番,你气得暴跳如雷,怒发冲冠,甚至於还他一口心动啦!觉性断啦!当你眼前有一位很美丽的女人走过,身材阿娜多姿,美如仙女,如花似玉,千娇百媚,此时你看了之後,心里起了爱恋之心,心里跳动如打鼓一般,浑身不舒服,神识颠倒,心作不了主,觉性断啦!假设有施主布施一百元给我,我可以心不动,再加一千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一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十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一百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亦然如如不动,再加一千万元供养师父,这一下子,要考虑考虑看看哦!一千万元呢!一千万元不是小数目,我和尚穷得半死,目前住在竹林寺是暂时向别人借来住的,一千万元可以盖个小佛寺啦!好!一千万元赶快把它收起来,得来不易,如果一千万元要化缘的话,募款不知道要化多少年呢?心里在这种情况之下,由微细的念头,渐渐的累积成大念头,一千万元还不错嘛!因此心动啦!不但动啦!而且大动特动,如同初级的台风演变成超级的台风,诸位呀!我的心动啦!这叫做觉性断了,自己要忏悔,用功加行了!当你看到别人比你更有才华,条件比你好,说话辩才无碍,学问道德比你高深,这时候你心里难过,内心生起了嫉妒心,真不是滋味而且又无奈,这就是心动了,觉性断啦!还有一种人,过去有赌博、喝酒、好色、争风头的习气,如今学了佛法,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全部革除这些恶习,在太太面前也好,在丈夫的面前也好,在佛菩萨的面前也好,立誓发愿:弟子某某从今天之後痛改前非,脱胎换骨,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从新做人,挑柴卖菜,做个正人君子,忏除过去的无知,今後永不再犯,口号都念完了,很虔诚的改过自新,日子一天过一天,一旦有因缘再遇上赌博、喝酒、好色、争风头的习气,这时候提起正知正见,不想去犯那些恶习,内心压抑了若干日,但是心里不断的挣扎冲刺,结果禁止不了业力的考验,身不由已的又犯了那些毛病,然後搥胸哭泣,懊悔叫无奈!无奈又能奈何呢?就这样的定力把持不住,心又动啦!觉性断啦!
诸位同参!『心地法门』的宗旨:在阐明众生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心佛不二,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此一颗心就是佛性,是我们的主人,从无量劫以来就迷失了主人(佛性),今天有缘能与诸位谈『心地法门』,就是要单刀直入,指明你们也同样有个不生不灭的佛性,此佛性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性正等无异,请诸位不用惊慌!不用畏惧!要当下承担这佛性是你本来的面目,依此佛性而修证,终究必成佛道,转大*轮,利益众生。众生不能成就佛道,其根本原因何在?其原因在不认识佛性,不明佛性,忽略佛性,舍离佛性,不用佛性,甚至於用佛性而不知佛性,致使本末颠倒,因此想要明心见性,开悟佛性,遥遥无期。这也就是我所要讲『心地法门』的根本原因,因为修行的过程有无量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要让众生导归佛道,成就菩提,那麽每一个法门都是应众生的根机而逗教的,只要众生能够相应得机,那就是无上法门,同时能疾速入解脱门,因而成就佛道。同样的理由,如果这个法门不适合你来修行,纵然它是无上法门给你修行,也会变成无上毒药,因为你的根机与法门不相应,证果是谈不上的,我看心里不起烦恼就不错了。
比喻说:你喜欢吃西瓜,但是别人拿苦瓜给你吃,你不但不喜欢吃苦瓜,而且心里就马上生烦恼了;你喜欢看国语片的电影,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一同看西洋片的电影,你不但不喜欢看西洋片的电影,而且在戏院想睡觉,心生苦恼;你喜欢跑步运动,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去打网球,这时候你的心不但不相应,而且很不愉快,不把网球拍折断就很不错啦!这些问题就是不相应法,不相应的,不喜欢的,你勉强要去做它,往往事情无法如意,甚至於身心搞坏啦!世间上的事情是如此,出世间的事情也是如此,因为众生的根机福慧浅薄,道心不坚固,所以须要能适应自己修行的法门,要入解脱法门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顺手得利,迎刃而解。所以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途,路途一旦明,生死一起休。』这是一个很好的明训,所以修行者对解脱之道要看得准,要契合自己的根器,不可盲修瞎链,不然是会越修行越离谱,与佛道的本质越脱节越远,证果的希望不但没有,而且带来许多麻烦,增加了更多的生死因种。
同参们!一切时中,一切处所,都是我们本性的作用,也就是佛性的作用,此心就是佛,离开此心想要证成菩提,无有是处。众生显倒,不觉不知当下自心就是佛,若是知道自心是佛,不应该离开自心向外找佛,佛不能度佛,将自己的心找佛,这是不明白自心是佛。当下要找佛,须要见自本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的话,想要见佛累生累劫见不了佛。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自己不能见性,应该参访善知识,早日了却生死根本,见自本性。佛门四众弟子学尽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乃至成为佛学博士,假使没有见性的话,也免不了生死轮回,在三界受无量的苦难,永无出期。甚至能诵读经典流利自在,讲经说法能够大开圆解,总是未开悟见性,都是与生死毫无相干,欲得脱离三界之苦,无有是处。若是要找佛,那麽需要当下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由自在的人,也是无事道人。若是没有见性,一生当中茫茫渺渺,向外追求一切佛,始终找不到佛,此时需要找善知识开示,令心会解,生死大事不得空过,自欺欺人无益。
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假使离开众生性,另外有佛性可得,无有是处。当下众生性就是佛性,性外无佛,佛即是性。若是觉悟了之後,当下的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不二。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的时候,性不是佛,佛不是性,性佛是二。众生不信自心即是佛,因此以为佛是自然佛,天生佛,这是众生犯了严重的错误知见,永远障碍自己的开悟,把性与佛隔开分为二,众生因此与佛道无缘。
诸位同参!若不见性而得成佛道者,无有是处。佛与众生的差别是问有见性与无见性而已!见性是佛,不见性是众生,假使没有见自本性,而说能成就佛道,是绝对不可能的。诸位要明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就是佛性,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心有种种妙用,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知味,乃至施为动作都是自心之用,一切时中,语默动静都是自心,此自心就是佛性,一举手一抬头,无非是佛性妙用,何必离此佛性妙用,另外要再找佛性,那岂不是舍本逐末吗?忘了自己就是佛,那永远也找不到佛,成不了佛,愚昧得令智者所怜愍!
诸位呀!当下肯定的承担这佛性的事实,一举手一抬头是佛性妙用,语默动静是佛性妙用,挑柴运水是佛性妙用,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心外求佛,不要头上安头,当下的肯定,默契即可会得佛性,十方诸佛只是默契会得佛性而已!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诸佛都是同样会悟此心,前佛後佛现在佛只传此心,除了这心以外,实在没有佛可得,颠倒无知的众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一生当中拚命向外追求一切佛,不能回光反照,欲得见性,无有是处。自印度二十七祖只是一代一代递传心印,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也同样传顿教大乘法,就是即心是佛,十方三世诸佛共指此心是佛,离此心而向外追求一切法,都是外道。心地法门就是开明当下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不二,切记!切记!
诸位同参!离一切相,众生与诸佛更无差别。假使能够当下无心便是究竟,学道的人若不直下无心,累生累劫修行终不成道。此无心之心乃离一切杂思妄想,具足一切法,一切法不离此一心,绝诸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犹如空中飞鸟,不留痕迹於虚空中。此心是本源,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同一体性,在本性佛上,实在无有任何妄想尘埃,虚通寂静,清净觉性,明妙安乐而已!需要深切亲自悟入,悟入无心,无心当下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然无量劫以来精进参悟,乃至一念心的悟证,也只是证悟本性就是佛。一旦证悟到真如本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是迷悟而有差别。
凡夫性与佛性本来是同一性,平等无二,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十方诸佛证到真如本性,实在没有得到什麽,只是默契本性而已!金刚经云:『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证悟真如本性,了悟本性空寂,无法可得;…
《心地法门(如本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