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P7

  ..續本文上一頁汙五欲六塵,本性光明而能自在,這叫做不即;心對五欲六塵清楚明白,不含糊,這叫做不離。舉個例子說:當你手中握著一只小雞的時候,你不能把小雞握得太緊,因爲握得太緊會把小雞捏死,但是也不能把小雞放松了,一旦放松了它,小雞就逃跑了,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意會得出不即不離的含意,握著小雞令不逃逸叫做不離,但是不敢完全把小雞放了,因爲小雞會逃跑,這叫不即。佛門弟子學佛能適當體悟這『不即不離』的中道解脫法,當下與道相應。所以說解脫的本質,是不能離開五欲六塵的境界,而是面對五欲六塵的境界,而達到本性對境不生染汙心,而自性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法性當中。假使現生當中沒有解脫,對五欲六塵還是念念不舍,感情豐富,名譽心重,甯願做錢財的奴隸者,那麽百年命終也是照樣沒有解脫,照樣受五欲六塵的支配,心亦然念念五欲六塵,隨欲望的業力流轉,因此又要受生死輪回之苦了。

  諸位同參們!剛才說過『覺性不斷』的意義,現在要說什麽叫做『覺性斷了!』諸位要明白啊!覺性一旦斷了那就苦惱啦!舉個例子來說:你昨天被人惡性的倒會,你的心痛苦的不得了,每日都想著它:一百萬的會錢,一百萬的會錢,不能夠以理智解決它,心動了,覺性斷啦!你今天來這裏聽聞佛法,不能夠此時此刻安住在這裏聽聞佛法,你的心即時想到家裏的瓦斯爐沒有關閉,心跑回家了,但是身體留在大殿裏,心不在焉,覺性斷啦!當你被人莫明其妙的挨罵一番,你氣得暴跳如雷,怒發沖冠,甚至於還他一口心動啦!覺性斷啦!當你眼前有一位很美麗的女人走過,身材阿娜多姿,美如仙女,如花似玉,千嬌百媚,此時你看了之後,心裏起了愛戀之心,心裏跳動如打鼓一般,渾身不舒服,神識顛倒,心作不了主,覺性斷啦!假設有施主布施一百元給我,我可以心不動,再加一千元供養師父,我的心如如不動,再加一萬元供養師父,我的心如如不動,再加十萬元供養師父,我的心如如不動,再加一百萬元供養師父,我的心亦然如如不動,再加一千萬元供養師父,這一下子,要考慮考慮看看哦!一千萬元呢!一千萬元不是小數目,我和尚窮得半死,目前住在竹林寺是暫時向別人借來住的,一千萬元可以蓋個小佛寺啦!好!一千萬元趕快把它收起來,得來不易,如果一千萬元要化緣的話,募款不知道要化多少年呢?心裏在這種情況之下,由微細的念頭,漸漸的累積成大念頭,一千萬元還不錯嘛!因此心動啦!不但動啦!而且大動特動,如同初級的臺風演變成超級的臺風,諸位呀!我的心動啦!這叫做覺性斷了,自己要忏悔,用功加行了!當你看到別人比你更有才華,條件比你好,說話辯才無礙,學問道德比你高深,這時候你心裏難過,內心生起了嫉妒心,真不是滋味而且又無奈,這就是心動了,覺性斷啦!還有一種人,過去有賭博、喝酒、好色、爭風頭的習氣,如今學了佛法,已經下了很大的決心,要全部革除這些惡習,在太太面前也好,在丈夫的面前也好,在佛菩薩的面前也好,立誓發願:弟子某某從今天之後痛改前非,脫胎換骨,浪子回頭,改邪歸正,從新做人,挑柴賣菜,做個正人君子,忏除過去的無知,今後永不再犯,口號都念完了,很虔誠的改過自新,日子一天過一天,一旦有因緣再遇上賭博、喝酒、好色、爭風頭的習氣,這時候提起正知正見,不想去犯那些惡習,內心壓抑了若幹日,但是心裏不斷的掙紮沖刺,結果禁止不了業力的考驗,身不由已的又犯了那些毛病,然後搥胸哭泣,懊悔叫無奈!無奈又能奈何呢?就這樣的定力把持不住,心又動啦!覺性斷啦!

  諸位同參!『心地法門』的宗旨:在闡明衆生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佛不二,肯定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此一顆心就是佛性,是我們的主人,從無量劫以來就迷失了主人(佛性),今天有緣能與諸位談『心地法門』,就是要單刀直入,指明你們也同樣有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此佛性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佛性正等無異,請諸位不用驚慌!不用畏懼!要當下承擔這佛性是你本來的面目,依此佛性而修證,終究必成佛道,轉大*輪,利益衆生。衆生不能成就佛道,其根本原因何在?其原因在不認識佛性,不明佛性,忽略佛性,舍離佛性,不用佛性,甚至於用佛性而不知佛性,致使本末顛倒,因此想要明心見性,開悟佛性,遙遙無期。這也就是我所要講『心地法門』的根本原因,因爲修行的過程有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要讓衆生導歸佛道,成就菩提,那麽每一個法門都是應衆生的根機而逗教的,只要衆生能夠相應得機,那就是無上法門,同時能疾速入解脫門,因而成就佛道。同樣的理由,如果這個法門不適合你來修行,縱然它是無上法門給你修行,也會變成無上毒藥,因爲你的根機與法門不相應,證果是談不上的,我看心裏不起煩惱就不錯了。

  比喻說:你喜歡吃西瓜,但是別人拿苦瓜給你吃,你不但不喜歡吃苦瓜,而且心裏就馬上生煩惱了;你喜歡看國語片的電影,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一同看西洋片的電影,你不但不喜歡看西洋片的電影,而且在戲院想睡覺,心生苦惱;你喜歡跑步運動,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去打網球,這時候你的心不但不相應,而且很不愉快,不把網球拍折斷就很不錯啦!這些問題就是不相應法,不相應的,不喜歡的,你勉強要去做它,往往事情無法如意,甚至於身心搞壞啦!世間上的事情是如此,出世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因爲衆生的根機福慧淺薄,道心不堅固,所以須要能適應自己修行的法門,要入解脫法門才能産生實際的效果,順手得利,迎刃而解。所以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途,路途一旦明,生死一起休。』這是一個很好的明訓,所以修行者對解脫之道要看得准,要契合自己的根器,不可盲修瞎鏈,不然是會越修行越離譜,與佛道的本質越脫節越遠,證果的希望不但沒有,而且帶來許多麻煩,增加了更多的生死因種。

  同參們!一切時中,一切處所,都是我們本性的作用,也就是佛性的作用,此心就是佛,離開此心想要證成菩提,無有是處。衆生顯倒,不覺不知當下自心就是佛,若是知道自心是佛,不應該離開自心向外找佛,佛不能度佛,將自己的心找佛,這是不明白自心是佛。當下要找佛,須要見自本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的話,想要見佛累生累劫見不了佛。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自己不能見性,應該參訪善知識,早日了卻生死根本,見自本性。佛門四衆弟子學盡了叁藏十二部經典,乃至成爲佛學博士,假使沒有見性的話,也免不了生死輪回,在叁界受無量的苦難,永無出期。甚至能誦讀經典流利自在,講經說法能夠大開圓解,總是未開悟見性,都是與生死毫無相幹,欲得脫離叁界之苦,無有是處。若是要找佛,那麽需要當下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由自在的人,也是無事道人。若是沒有見性,一生當中茫茫渺渺,向外追求一切佛,始終找不到佛,此時需要找善知識開示,令心會解,生死大事不得空過,自欺欺人無益。

  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衆生,假使離開衆生性,另外有佛性可得,無有是處。當下衆生性就是佛性,性外無佛,佛即是性。若是覺悟了之後,當下的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不二。衆生還沒有明心見性的時候,性不是佛,佛不是性,性佛是二。衆生不信自心即是佛,因此以爲佛是自然佛,天生佛,這是衆生犯了嚴重的錯誤知見,永遠障礙自己的開悟,把性與佛隔開分爲二,衆生因此與佛道無緣。

  諸位同參!若不見性而得成佛道者,無有是處。佛與衆生的差別是問有見性與無見性而已!見性是佛,不見性是衆生,假使沒有見自本性,而說能成就佛道,是絕對不可能的。諸位要明白,我們當下的一念心就是佛性,心量廣大,應用無窮,心有種種妙用,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知味,乃至施爲動作都是自心之用,一切時中,語默動靜都是自心,此自心就是佛性,一舉手一擡頭,無非是佛性妙用,何必離此佛性妙用,另外要再找佛性,那豈不是舍本逐末嗎?忘了自己就是佛,那永遠也找不到佛,成不了佛,愚昧得令智者所憐愍!

  諸位呀!當下肯定的承擔這佛性的事實,一舉手一擡頭是佛性妙用,語默動靜是佛性妙用,挑柴運水是佛性妙用,不要鑽牛角尖,不要心外求佛,不要頭上安頭,當下的肯定,默契即可會得佛性,十方諸佛只是默契會得佛性而已!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諸佛都是同樣會悟此心,前佛後佛現在佛只傳此心,除了這心以外,實在沒有佛可得,顛倒無知的衆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一生當中拚命向外追求一切佛,不能回光反照,欲得見性,無有是處。自印度二十七祖只是一代一代遞傳心印,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也同樣傳頓教大乘法,就是即心是佛,十方叁世諸佛共指此心是佛,離此心而向外追求一切法,都是外道。心地法門就是開明當下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不二,切記!切記!

  諸位同參!離一切相,衆生與諸佛更無差別。假使能夠當下無心便是究竟,學道的人若不直下無心,累生累劫修行終不成道。此無心之心乃離一切雜思妄想,具足一切法,一切法不離此一心,絕諸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猶如空中飛鳥,不留痕迹於虛空中。此心是本源,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同一體性,在本性佛上,實在無有任何妄想塵埃,虛通寂靜,清淨覺性,明妙安樂而已!需要深切親自悟入,悟入無心,無心當下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然無量劫以來精進參悟,乃至一念心的悟證,也只是證悟本性就是佛。一旦證悟到真如本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是迷悟而有差別。

  凡夫性與佛性本來是同一性,平等無二,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十方諸佛證到真如本性,實在沒有得到什麽,只是默契本性而已!金剛經雲:『我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證悟真如本性,了悟本性空寂,無法可得;…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