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又雲:『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佛證悟到真如本性,本性空性,無形無相,不可見不可捉摸,可是真如本性卻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這是真如本性的空有無礙中道法。真如本性無形無相,本性空寂不思議,所以說無實;真如本性雖然空寂無形無相,卻能由空寂的本性起無量無邊的妙用,所以說不虛。這就是告訴我們,證悟到真如本性不思議境界,表明本性非空非有,是空是有,空有無礙中道解脫門的境界,正當如是,更無別法。
諸位要明白,修行能當下無心,了知自性空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當下即是。大般若經雲:『莫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非可貪者,所以者何?諸法自性空故。』那麽真如本體自然顯現,猶如虛空中的黑雲消散,太陽亦然懸挂虛空,能遍照十方,無所障礙。可惜衆生不能當下無心,都是起心動念,妄想紛飛,製止不了,隨妄想漂流,無有定處。不如當下無心,無心便是本心。學佛的人迷失了自己的佛性,不認識佛性,拚命向外面世界追求,始終不能得悟,不如當下無心,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若證道的時候,只是證本心佛,所以佛說:我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所得,無實無虛,故學道的人,當下無心默契而已。
諸位同參!你們自己都有個佛性,終日瞬目施爲動作,而自己完全不知道,本性在任何處所,面臨五欲六塵而本性不染境生心,自性自如,了了見性,了了見本心,只是不住一切處,不染一切處,此本心即是佛心、解脫心、菩提心,證無生法忍。見一切五欲六塵時,心不起染汙念,不起愛憎心,見境不生心,即名見無所見,與佛眼無異。
學道者能面對五欲六塵而心不受,對境界明明了了,而不生一切心,本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定慧等持,自然解脫無礙,即入涅槃,無生法忍,不二法,一行叁昧。佛性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地,自己的心地就是佛性,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佛性圈子內,自己卻不知不覺,因此不斷的在找佛性,找得頭暈腦脹,如果這樣找下去,找遍了叁千大千世界,如是累生累劫,而想要找到佛性,這是不可能的事,爲什麽呢?因爲當下你能找的自性,就是你所要找的對象,也就是你所要開悟的歸宿,是你的本來面目,佛性正是。你卻很狠心的背離它,那怎麽能夠找得到佛性呢?豈不是抛棄了本有的自家珍寶,又想尋找珍寶,會讓智者所同情,所憐愍!
唐朝有一位慧海禅師,初次參訪馬祖禅師,馬祖禅師說:『你來到我這裏有什麽事?沒有事不會來,既然來就是有事而來!』慧海禅師說:『我是爲求佛法而來。』馬祖禅師說:『我這裏一物也無,什麽東西都沒有,你來這裏想求什麽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求什麽佛法?』慧海禅師說:『這麽說的話,請問禅師:什麽是慧海的自家寶藏?那個是我慧海的本來面目?』馬祖禅師說:『現在在問我的那個東西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何必向外追求呢?』在此時此刻,慧海禅師被馬祖禅師一問一答,一答一問,有如晴天霹雳,大雷一響,驚醒自己,肯定了自己,慧海禅師於言下大悟,當下見自本性,肯定自心即佛。於是踴躍禮謝馬祖禅師,從此之後跟隨馬祖禅師侍奉六年,慧海禅師被馬祖禅師印證之後,行住坐臥不離本性,從本性處下功夫,成熟本性,莊嚴本性。諸位要明白!十方諸佛來人間,都是要我們能夠見本性,悟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回;諸大菩薩示現人間,也是要讓衆生能夠悟此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回;曆代祖師大德,也同樣的苦口婆心,要喚醒我們這群迷失的衆生,能夠見達本性,成熟本性,遠離生死輪回。
諸位同參!若見性的人,稱之爲佛。認識佛的人,才能堅定信心而入佛道,永不退轉,佛其實離我們不遠,而我們卻離佛很遠,我們離佛的遠與近,只在認識佛與不認識佛而已!假使認識自心就是佛,那佛豈不是沒有離開你嗎?你就是佛嘛!怎麽那麽客氣呢?當下的一心念就是你的本性佛,如是肯定的話,佛不遠人。假如你不認識自心,那麽佛就離你十萬八千裏了,因爲你不認識佛,佛在你心中作,而自己不認識佛,佛與你無緣,那豈不是人遠佛嗎?
諸位同參!修行者,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念、每一刹那,都要扣住你那一心念就是佛,就是你的自家寶藏,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你的本來佛性,從今天起,你們就依此佛性而修證,莊嚴佛性,圓滿佛性。迷了佛性的人,拚命的向文字中追求鑽研,整個腦袋都是叁藏十二部經教,講經說法辯才無礙,乃至天女爲此人散花,天樂鳴空贊歎說法者,若是說法者未見本性,還是生死凡夫一位。悟了佛性的人,知道向本性而覺悟,了達本性空寂無心相,此空寂無相心,具足無量性功德,舉止運動皆是佛性用,此佛性用就是汝本性。悟者日用無生,離生法不可說無生法,觸目無生,逢緣無礙,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迷了佛性的人,就像是有眼睛的瞎子,天天都在看形形色色的花花世界,而不知是佛性在看;也像有耳朵的聾子,天天都在聽別人講話,聽輕音樂,而不知佛性在聽;也像是有鼻子的病患者,患了鼻炎的人,天天嗅香卻不知香一樣,佛性在功用,自己不知不覺,因此迷了自己佛性的功用。佛性那麽天真的在你六根門頭整天出出入入,忙東又忙西的,爲你做了很多事情,完全沒有領薪水的爲你服務,與你最貼身,在你左右,可惜你卻絲毫不認識它,它不認識你,彼此不認識,但是又天天在一起,總是永遠無法相逢,這是衆生不見佛性的可憐可悲之處!世間上沒有比這種情形更傷心的事,最傷心徹骨的事,就是與佛性相見而不相識。有慧根的人,明白這道理之後,不知道要哭呢?還是要笑的好呢?或者哭笑一起來!
諸位同參們!你們天天與佛性長相左右,因而不知道佛性就是你的本心,從無量生死劫以後,都是迷了佛性,不明佛性,舍離佛性,因此流浪生死,這就是迷了佛性的果報,才受了那麽長久的冤枉輪回,受苦無量,你們覺得生死輪回之苦好不好玩?有弟子答:『不好玩!』既然不好玩,就一心一意的爲明心見性而努力辦道,早日解決輪回無常之苦。我再問問諸位:『你們天天與佛性在一起共生共死,不認識佛性,因此受輪回無常之苦,傷心得痛苦萬千,請問你們要哭呢?還是要笑好呢?』有弟子回答:『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哭與笑更不能同時出聲。』我告訴你們:『哭出來有病,不哭也是病,笑出來有病,不笑也是病,哭笑都是病。』弟子說:『如何是好!』諸位同參!哭是佛性哭,笑是佛性笑,哭笑不離佛性,佛性爲什麽要哭!佛性爲什麽要笑呢?笑是笑佛,哭是哭佛,世上沒有哭佛,也沒有笑佛,當下能哭的東西,是你的本來面目,當下能笑的東西,就是你的清淨自性,清淨自性何用哭!何用笑!自心哭自心笑不離一心!當知哭法與笑法無自性空,幻化了不可得,與法空性相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下即是,若是如此,諸佛贊歎,諸大菩薩護持,龍天共喜,鬼神庇護。
諸位同參!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當下的見是佛性,無佛性如何能見!眼晴只是助緣工具,是佛性分別而認識外界,因此才說無性不能見,既然能見,能見就是性見。下面要說修行如何修?如何修才能得解脫?諸位聽清楚,當下莫染汙自性,就是修行。修行不要染汙自性,能夠這樣持續而修證,任憑你流浪叁界,上至天堂下至地獄,跑遍大千世界,只這麽莫染汙自性,修行者要達到莫染汙自性,要下很大的功行與漫長的歲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非要下很大的勇氣與毅力不可,終了才能達到不染汙自性,圓滿自性。
僅僅六根當中的眼睛就很難修成就,比喻說:當你走到街頭,眼睛看過去,呈現在你眼前的夜景,是另人迷惑的花花世界,如同萬花筒一般,千奇百怪的花樣都有,有吃的、有穿的、有喝酒的、有玩的、有賭博的、有美女、有歌舞夜總會,淫蕩四溢的花街柳巷,你看了清楚明目之後,你能自性不染汙嗎?能自性無染而自在嗎?你可以自己爲自己打分數,看看是否能及格?諸位呀!及格的標准是心不動搖,知一切法幻化空性,了不可得,心不染汙外境。假使是六十分的話,也照樣是不及格,這不是國家機關考試,也不是大專聯考,也不是學校的考試一般,因爲六十分還未滿一百分,以學佛的人來說,要達到不會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心能縱橫自在,心不染汙五欲六塵,一定要滿一百分,唯有佛的境界才能滿一百分;菩薩、緣覺、阿羅漢們還有微細的無明煩惱尚未斷盡,既然是這樣子的話,那麽我們是一位十足的生死凡夫,能夠在夜景五花八門的世界,能不染汙自性嗎?心能作主嗎?就算是不起心動念的話,那只是粗的念頭不起,而微細的念頭不斷的生起分別外境,我們不知不覺而已!由微細念頭慢慢轉變爲粗的念頭,最後生心動念了,引發我們去造業,又要受無量苦難了。追求原因,就是我們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尚未斷盡,說不會染汙自性的人,此人是大妄語者,自欺欺人,罪過!罪過!
所以說,僅僅一對的眼睛就夠我們受不了,就讓我們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障,又何況還有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呢?五根一旦有機會,都同樣會造業的,假使五根也參與造業的行列,這一下子,造業層層倍增,一旦果報來臨,此人不發瘋也得發狂,成爲癡人,世間上不是有很多人,因造業深重,而帶來發瘋發狂,成爲癡人,到處不是可以看得到嗎?諸位冷靜想想看,這樣值得嗎?有意義嗎?人生意義就這麽輕易的一筆勾銷了它嗎?牢記!牢記!
諸位同參!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輪回的原動力,是障礙佛道的病本,衆生在六道輪回,根本的原動力就是情欲所牽纏,衆生要上昇與墮落,都被情欲所束縛而不得自在;鸠摩羅什舊譯的譯爲衆生,玄奘大師新譯的譯爲有情,凡夫在叁界流浪生死,都是以情欲爲伴侶,以情欲爲…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