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P9

  ..續本文上一頁歸宿,以情欲爲生活的資糧,以情欲爲精神的寄托處,以情欲爲人生的規範,所以衆生又翻譯爲有情,因此可見有情不能沒有情欲,沒有情欲不是有情,那麽有情一旦沒有情欲的話,生死當下就解脫啦!輪回就消除啦!無奈的就是有情都是以情欲過活,如膠如漆,越粘越深,難以自拔,有情假使一旦失去了情欲,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樣,生活沒有方向,失去了依靠,茫然失措,身心覺得乏昧,失去了情欲比死更痛苦,真是要他的老命,可見有情就是以情欲爲生活,以情欲爲命。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引發,是永遠要受情欲的支配而帶來輪回的。

  諸位同參們!情欲是不清淨的,情欲是束縛的,情欲是黑暗的,情欲是暫時的欲樂,情欲是痛苦的,情欲是靠不住的,情欲是多變化的,情欲是輪回的,情欲是自私的,情欲是染汙的,情欲是占有的,情欲是美中不足的,情欲是無常的,情欲是幻化不實際的,情欲不是永恒不變的,情欲的缺陷數不盡,說不完,可惜衆生沒有智慧透視情欲的真相,因此對情欲充滿了好奇心,産生強烈的迷惑好感,就想去嘗試它,品嘗它,結果粘住了情欲,欲拔不能,衆生爲了情欲,因而造了無量的業障,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阱。四十二章經雲:『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情欲的生活過習慣了,自以爲情欲生活是正當的,是合法的,是名符其實的,就這樣被情欲所束縛而不自知。衆生最可憐的事,莫過於被情欲所支配,因而動蕩不已!心神不能安甯,爲了情欲鬧風波,爲了情欲傾家蕩産,爲了情欲走法院訴訟,爲了情欲拿刀槍互相砍殺,爲了情欲家破人亡,鬧婚變,情欲的缺陷是累累的,諸位呀!情欲重的人是無法與佛法相應的;感情越重生死就越深;感情豐富的人,處處留情,處處生死;感情重的人是無法解脫生死的,與佛法尚有一段距離。

  諸位同參!若想要得到情欲解脫的話,非從情欲下手不可,如何下手呢?就是以智慧來淨化情欲,化情欲爲大慈大悲。慈的意思是要給予衆生快樂,悲是要拔衆生的苦難。比方觀世音菩薩,在衆生的心目中,是一位具有相當濃厚宗教情操的聖人,他所表現的行爲價值,是衆生有目共睹的,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能夠爲衆生解決一切苦厄,對衆生是平等的普度,不分種族貴賤,皮膚不分黃、白、紅、黑一律平等拔救,到處尋聲救苦,以他具有的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廣大神通,能夠在十方世界自在出入,而廣度一切衆生,禀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襟,慈眼視衆生,衆生有苦有難,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那麽觀世音菩薩不論遠近,即時能影現在衆生心目中,而能得到感應救度。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無盡意菩薩問佛:『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表現出菩薩深深的具有無量神通力,與無量慈悲心的見證。

  諸位要明白,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從何而來呢?就是從情欲淨化而來,以大智慧化導感情爲大慈大悲,化小我爲大我,以獨善其身化爲兼善天下,以個人觀感化爲整體的觀感,處處都是爲衆生著想,衆生的苦難就是菩薩的苦難,衆生的快樂就是菩薩的快樂,沒有彼此自他相對立的分別,一律平等相待,打成一片,這是菩薩具有無量劫修行的風範;菩薩能以智慧與慈悲運用得恰恰好處,圓融無礙,度化衆生的悲願是盡未來際的,菩薩爲了度化衆生,也曾經抛頭顱灑熱血,衆生需要什麽!菩薩就能如衆生的需要如願以償,衆生需要腦袋,菩薩可以腦袋給衆生;衆生需要身軀手腳,菩薩可以身軀手腳給予衆生;衆生需要金錢寶物,菩薩可以金錢寶物給予衆生;衆生身心恐怖不得安甯,菩薩會施大無畏的精神,給予衆生免得恐怖不安;衆生需要佛法得以解脫,菩薩可以爲衆生演說佛法,讓衆生得到佛法的滋潤,以得到究竟解脫。菩薩度化衆生能觀機逗教,衆生需要菩薩以何等身分來救度他,菩蔭就有大智大悲的神通力,示現衆生所需要的身分來救度。菩薩具有的智慧與慈悲完全奉獻在衆生中,這種精神,這種美德,是貫串叁世永無止盡的,突破空間地域觀念。華嚴經雲:『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菩薩全部以犧牲奉獻的精神做入世救濟的工作,這是可贊歎的,可歌可詠的。諸位呀!人生的價值不在於自己占有多少,而是在於自己奉獻之多少!菩薩的行爲表現,就是具有這種美德,爲六道衆生心目中的風範。

  諸位同參們!慈悲又含育有解脫的意思,慈悲是經過智慧淨化而來的,慈悲是無染汙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是真理的,慈悲是光明的,慈悲已不受輪回的,慈悲是無自私的、慈悲是奉獻犧牲的,慈悲是永恒不變的,慈悲是快樂的,慈悲是清涼自在的,慈悲是無缺陷的,慈悲是柔和中道的,慈悲是智慧自然的流露,沒有裝作、表現自然的,能夠如此才能堪稱菩薩的大慈悲心。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所以我們學佛的同道,修行的目標,終了是爲了成就佛道,既然是爲了成就佛道,就應該學習菩薩的大慈悲心,成就慈悲心,圓滿慈悲心,絕對不能舍離慈悲心,學佛一旦舍離慈悲心,是無法成就佛道的,希望諸位學佛同道們,爲了要成就我們的佛道,大家共同發大慈悲心吧!努力!努力!莫放逸。

  諸位同參!學佛的人要發大慈悲心,也唯有發大慈悲心,才能與佛道相應,因而圓滿佛道。相反的,若是想要成就佛道而不發大慈悲心,欲證成佛果者,無有是處。學佛的人不可以用感情的心來學佛,用感情的心學佛會帶來困優,不但成不了佛,反而墮落生死的陷阱,學佛要節製感情,不要濫用感情,同時要淨化感情,感情是生死的枷鎖,感情束縛我們在六道流浪不停,感情的本質就是染汙心在作怪,染汙心就是淫欲心的演化而成,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要染汙自性,不要染汙自性就不要有淫欲心,不要有淫欲心就要斷淫欲心,淫欲心不斷,塵不可出,衆生就是無法斷淫欲心,被淫欲心支配,搞得頭暈腦脹,身不由己,所以流浪生死。諸位呀!要斷淫欲心要下很大的勇氣與魄力,有些人爲了要斷淫欲心,發誓不再犯,結果欲心暴發又犯了,天天都在佛前忏悔自己業障深重,天天發誓,天天犯,又天天忏悔,這就是衆生的本事,佛菩薩在旁邊看了之後,真是束手無策,想要救度也無法幫忙。根本要斷淫欲心,要證果之後淫欲心才能斷,凡夫是有淫欲心的,凡夫尚未證果而說沒有淫欲心,這是大妄語,自欺欺人。

  二十年以前我曾經請問過一位很虔誠的老居士,年齡已經有八十五歲的高齡,一生當中都是一心一意的老實學佛,精通佛法,嚴持戒律,念佛參禅從未間斷,早晚安排的功課都是精進努力而做,我問:『請問老居士,自從您學佛以來已經有五十年以上之久,我也是佛教徒,如今很誠懇的敢請問老居士您一件問題,不知老居士介意否?』老居士點點頭說:『有問題請問,無妨,無妨!』我問:『淫欲心是生死的根本,淫欲不斷是無法超越生死輪回的,請問老居士您學佛以來已經五十年以上了,日夜精進學佛,到目前爲止,不知老居士淫欲心斷了沒有?』老居士答:『年青人啊!年青人!我學佛以來已經五十年以上了,五十年當中從來都沒有參與淫欲之樂,一心學佛,如今淫欲心亦然存在,只是伏住淫欲心,尚未斷了,淫欲心是累生累劫俱來,我的年紀一大把,見女色還是會起淫欲心,我的菩提道念堅固,能把淫欲心伏住,令不生起淫欲心而已!年青人啊!淫欲心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佛說的話一點也沒錯,謹慎莫放逸!努力吧!年青人!』我說:『感謝老居士苦口婆心的教導開示,我會牢記在心裏的,終生難忘。』

  諸位同參們!淫欲心是難調難伏的,中外古今有多少君王將領,多少英雄豪傑都被淫欲心所考倒,對淫欲心束手無策,導致國家滅亡,甚至傾家蕩産,家破人亡,身敗名裂,因此對淫欲心要勇猛的下功夫,來減輕沖淡它,最後解脫淫欲心。佛門中教導我們對淫欲心時常作不淨觀,骷髅觀,因而對欲望能遠離執著而不生愛染。甚至以智慧觀照淫欲心,了知是緣生無性,淫欲心也是幻化無常,如幻如化,無有自性可得,見空性破執著,以達到自性自在,解脫淫欲心。

  以前有一位居士學佛很虔誠,而且佛法也很有研究,精進勇猛在佛道上努力,我知道學佛若能出家的話,因緣障礙比較少,各方面的條件也比較殊勝,所以我就很誠意的鼓勵他出家修行,好好辦道,快馬加鞭,早登彼岸。這位居士聽完之後,很老實的回答說:『師父啊!出家修行可以了道,我也覺得很不錯,太好了!不過我的女朋友也滿不錯的,很好!』我說:『很好是很好,究竟終了還是不好,一方面學佛要了道,一方面也想要有欲望,這是無法成就佛道的。』所以說:『有道無欲,有欲無道,道與欲不能同時,一旦同時就無法了道。』居士說:『那麽該如何呢?』我說:『道與欲是無辜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你是欲與道的主人,由你來自由決定吧!欲望的解脫與不解脫跟別人毫無相關,而價值觀念是操縱在自己,知道嗎?』居士心裏有所醒悟,默然無答,頂禮而退。

  諸位同參!什麽叫做六根門頭好修行?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呢?這是佛門中的專有名詞,是告訴我們,修行不能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修行的人絕對不能脫離六塵境界而獨居,若能脫離六塵境界可修成佛道者,無有是處。不修行是沒話講,一旦講修行,就不得不講到六根對六塵的問題;如果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本性受不了六塵的迷惑,因而染於六塵境界,使本性不得自在,這樣一來,我們就要受盡一切苦難了。同樣的理由,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當下不染汙本性,六根…

《心地法門(如本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