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世间人认识到不快乐的最大障碍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享受快乐的根本也在于自己的内心。外缘能起到快乐的一个缘的作用,但仅仅是一个缘而不是根本。时时要铭记心中,调伏自己的内心才是快乐之本。
(3)密相顶礼
密相顶礼是圆满实证心的自性即圆满证悟解脱之时。宣讲外相顶礼、内相顶礼和密相顶礼这三个过程,目的在于让我们所做的顶礼要逐渐趋向于更高层次见解的顶礼。先从外相顶礼开始入手,像刚开始入门的信众,依靠这种支分方式来调伏自己的内心。当内心烦恼越来越消尽,对法的理解越来越通达的时候,我们就逐步调伏自己的内心进入内相顶礼。这些过程都要通达,否则,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总会有修了这个法会漏掉另一个法的矛盾。座上的时候,以内相顶礼来成办更高的境界,逐渐趋向于密相顶礼。座下的时候,很难做得到如同座上般,此时以外相顶礼为主。
3、上师的分类
上师可分为内外密三种上师,也可分为所诠形相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上师。
外相上师指的是我们平常能看得见、听闻其教言的这位尊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谒见的诸多上师。
内相上师指的是一切上师及一切万物之相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调伏自己的内心就叫内相上师。
密相上师为圆满实证见解之时。如上师瑜伽仪轨中经文:“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做皈依。”在密相上师之中,没有树立见解破除烦恼等一系列过程,本来就是任运自成的。密相上师也就是心的自性和本来面目。
树立这么多支分的目的在于何处呢?从初次依止导师到圆满实证见解之间,导师分为多个层次,这些层次就是一个圆满次第道,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见地树立以哪种方式去祈祷和顶礼上师,善巧树立座上和座下调伏自己烦恼的方便,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在座的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我们传讲上师瑜伽不仅仅是念诵上师瑜伽仪轨,而主要站在四精要法之中,讲解传承法脉清净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四精要法聚集了密宗的一切要义,以调心为主,这才是最根本的。
无论修什么样的法,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和对见解的认识来树立不同的方便都非常重要,这就是善巧。对治烦恼必须要善巧,不能仅仅拿着一种方式来对治。就如同吃饭,喝汤的时候要用勺不用筷子,夹菜的时候要用筷子不用勺。吃饭的时候也需要善巧,何况修法?而且密宗修行方便多,调伏的方法更为殊胜,修行过程中更需要懂得如何善巧运用。所以不管顶礼还是修上师瑜伽或者成熟口诀法都需要善巧。窍诀法针对不同的根机树立不同的教授,根机很高的弟子可以直接印证心的本性,次第根机的弟子需要传讲一系列调伏烦恼的方法。所以善巧非常重要。
4、闻思和实修的关系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到地狱救度众生的时候,善星比丘紧紧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脚,哀求佛陀:“我实在无法忍受地狱的痛苦,能否让我解脱?”佛陀回答说:“我给你指一条解脱之路,但走不走还取决于你。”即便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也要求弟子依照教言实修而成办解脱,而不是见到上师对上师有信心就是上师最大的弟子。这样的因果关系很难树立。
闻思是实修的前行,实修是闻思的实践。文字上理解可能更广大,但修的过程当中应该往回收,在一个词当中圆融一切法。这就是闻思与实修最大的区别。
比如所有的缘分为逆缘和顺缘两种,逆缘为分别心。分别心可以支分为能所二取、身口意三门、五蕴、六聚、十二处、十八界、二十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及八万四千个烦恼,都是从一个分别心开始支分,这就叫闻思,是往外散的。仅仅一个分别心,他可以树立八万四千个名词,比如中观的理论主要站在五十一心所法上,依照各个对治力消尽相应的烦恼。实修就要尽量往回收。若不是这样,仅仅站在五十一个心所之中的一个心所而调伏烦恼,其他的五十个心所仍然没有通达,这样调伏的力量就薄弱。所以在实修中,我们把所有的逆缘收摄在分别心一法之中,若能对治这个分别念,一切烦恼都在调伏之中,一切逆缘也都在调伏之中。即便是一个顶礼,也要往回收。这就是实修的观点。
(二)祈请加持
梵顶莲花座垫上,法身无量光如来,
诸佛大悲观世音,大势至尊及眷属,
三门信奉作祈请。
1、普遍信心乃圆满加持之基础
当我们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或者大恩根本上师观想在头顶时,都要铭记这位尊者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要具备这样的普遍之信心。若不具备普遍之信心,得到的加持是不圆满的,有限制的。比如,两个人同时祈祷阿弥陀佛。一个人理解这些道理,知道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祈祷阿弥陀佛就是在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另一个人分别念很沉重,阿弥陀佛只是阿弥陀佛,和其他的佛无关,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祈祷阿弥陀佛。这两者得到的加持完全不同。前者由于把阿弥陀佛观想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得到的加持是圆满的;后者虽然对阿弥陀佛有信心,但得到的加持却是不圆满的。
普遍之信心非常重要。能不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你对法的理解以及祈祷期间你的信心是否普遍和圆满之上。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尤其很多居士还有很多漏洞,是站在偏袒的立场上去祈祷,这样得不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
佛呈现不同的形象不是由于佛有什么不同,而是为顺应根机不同、意乐不同的众生而呈现不同的形象。佛与佛之间没有丝毫之差别,犹如天空中只有一个月亮,但因大地上水的颜色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月亮形象。
显宗和密宗在调顺烦恼的方便之上存在不同,但本尊没有任何差别。方便不同的原因不是由于法的原因,而是由于众生的缘故。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只传讲了一个法门,但因众生根机不同而树立了八万四千个法门。这就充分告诫我们,显宗和密宗方便的不同取决于个人的根机,但总体上都是成办解脱的一系列过程。
对导师也同样一个道理。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之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我呈现不同善知识之相来度化你等众生。”无论导师呈现怎样的形象、性格及事业,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现,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度化不同的众生。我们在祈祷期间,应以平等心祈祷一切,而不是用分别心来观待一切。这一点要铭记心中。
我们如今信仰佛教,不是他人逼迫,也不是为了凑个热闹走个过程,而是为了成办自他利益获得解脱。为了成办这个伟大的事业,一定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修的过程中,尽量往这方面发展。
所有的导师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本具有的功德是一致的;但依止什么样的导师根据个人的缘分来定夺,要选择容易生起信心的导师。但在祈祷过程中,要以平等心去对待。当我们消尽烦恼之时,一切都是清净之相,永远是西方极乐世界。当内心不清净的时候,即便身处多么圆满的地处,仍旧不满足。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也是在心态之上,而不是表面形象之上。仅仅分别的话,永远不会有净土。。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对释迦牟尼佛生不起信心,对佛陀有邪见最终堕入恶趣。所以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2、行住坐卧不离祈祷上师
修法需要实实在在一些。佛法的目的是令我们远离贪嗔痴烦恼,所以无论法有多么殊胜,只要我们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永远不是正法,是逆缘而不是顺缘。因此以后修法一定要铭记这一点,尤其是多阅读一下上师的教言。很多不如法的思想行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远离,这些都得懂一些,并且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脚踏实地去修法。
比如说,平常在祈祷的时候,把本尊(上师)观想在头顶之上做祈祷;在行走的时候若能提起正念,就把本尊(上师)观想在右肩之上,无论怎么行走,都是在右绕着上师;吃饭的时候,就把本尊(上师)观想在喉间,不管吃什么喝什么都在供养上师;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本尊(上师)观想在心间,对晚上进入梦光明之境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行住坐卧都要不离上师做祈祷。
(三)自谦句
1、何谓具善者
具善圣者慈爱子,
具有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者才称之为具善者。所以平常应多多反观自心,对出离心的认识有多高多深,菩提心有多少,信心是不是普遍,以此三者来树立自己的善根有多么强。
不管是方便还是禅定,只要离开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三法,即便你所修行的法,自认为有多么成功圆满,但还是世间禅定,最多得到色界和无色界天。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不在于其他,而在于这三法之中。当你离开这三法时,不管行持什么样的善法,都不可能成办解脱。所以我们每当在修行过程当中,都要时时铭记这一点。
作为佛教成办解脱者,善的定义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三者。
2、自谦
名为教言悦美名,实为浅学之谬论。
上师是站在最低的立场之中传讲这部教言的。即便是教言,也谦虚地称之为谬论。这就告诫我们,在修行的路途之上对治傲慢心有多么重要,应该时时站在谦虚当中去成办解脱。
先从成办解脱唯一条件六度波罗密之布施度来说。当我们为他人做布施的时候,若以高高在上的心态和行为去布施的话,我相信这个布施有没有功德真的很难说。就好像一个单位,老板给下面的职工发工资般,这叫布施吗?布施应该是非常低调的一种行为,在布施的过程中,虽然看起来你在帮助着他人,但实际上是他人在帮助你,因为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依靠布施的功德消尽着自己的烦恼逐渐趋向于极乐世界。虽然布施的是一点点,实际上我们得到的可能比他更多,到底谁在布施谁呢?所以说单纯从布施的角度当中来说,也应该时时断绝傲慢心。其外所有的一切,也都要铭记这一点。
从家庭的角度当…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