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喇嘛仁波切教言▪P4

  ..续本文上一页中来说也同样一个道理。若要是一方非常傲慢,总觉得做什么事情自己都是最成功者,不管想什么做什么,都以这种心态作为背景的话,相信这个家庭永远不会有宁静的时候。

  因此和睦相处,这不仅仅是家庭幸福、事业增上、创造一切好条件的基础,也是内心消尽傲慢心的表现。为了达到和睦相处,谦虚低调是非常重要的。

  (四)圆满资粮之条件

  获得清净之人身,具德上师慈摄受,

  依止闻思经论续,乃为积福资粮果。

  要获得圆满福报,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1、获得清净人身

  人身有很多种,一种为无利益之身,一种叫做珍宝人身。

  无利益人身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世间人已经获得人身,凭借自己的智慧活着的目标仅仅为了吃得好穿得好,没有更多的理想。人称之为高级动物,是有高智商的,那他高级的地方在于何处?不能以饮食标准作为判断高下的衡量标准。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传讲般的,仅仅为了吃穿,这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应该把这一份智慧用在相对的境之上,不仅仅是享受暂时的安乐,还要创造未来生生世世的长久安乐。若没有这种信仰、没有从事这样的事业,他就称之为无利益之身。

  也许世间人不接受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进入佛门是多余的事情,只要今生能过得好,穿得好,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但是我们细致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只要思维一下,一定会破除自己的观点。因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当中能吃喝享受,但当到达临终这一时刻,能那么自在、快快乐乐地离开这个人间吗?多数人都在临终之时写下很多遗嘱,写下很多凄凉的话语,这些充分地说明了仅仅依靠世间的享乐无法让自己得到永恒不变的快乐。

  现前所讲解的清净人身主要讲解十八种珍宝人身。

  十八种珍宝人身是非常难得的。难值难遇的善知识我们今生已经遇到,很难听闻的法我们已经听到很多。而且我们现前已经做到把身心投入修法之中,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遇到了。

  在前行教言中,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和难得之喻三个角度当中观察人身有多么难得。从现实角度来说,我们生长的地方真正信仰佛教的有多少?其中真正具备有十八种珍宝人身的又有多少?具有十八种珍宝人身等于解脱,能否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十八种珍宝人身之上。当离开十八种珍宝人身其中任一条件,成办解脱都很困难。时时观待自己,看自己是否都具备。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人身,将难得的清净人身投入到有意义的修法中。

  我十二岁出家,当时是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可能是宿世的因缘,藏地全民族信仰佛教,尤其是老人,希望家里都能有一个儿女做出家人,临终时可以做超度,于是我就出家了。后来我依止喇嘛仁波切,在喇嘛仁波切面前听闻各式各样的教言,修学不同的法。我也时时提醒自己,不能糊涂地度过一生。我知道自己可以缺乏一切,但是不能缺乏修法。

   如今我们在座的所有信众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生活与佛法交融到一起,使佛法成为生活的全部。这就需要去了解、懂得佛法的利益与功德。

  2、得师摄受

  获得珍宝人身,还要获得善知识的摄受,才能成办解脱事业。

  如何依止善知识很重要。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完全取决于导师的引导。很多人都会把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万一这位导师不是善知识,他所引导的是偏邪的话,恐怕自己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所以选择好一位具德导师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是几年的时间什么都不修,也要观察好导师。

  即便修行的时间只有一秒钟,我们也要把这一秒钟用在正法上,不要让自己的珍宝人身白白浪费,重新再堕入到轮回当中。

  现在称之为末法时代,因为与正法相违的言论很多,可能这就是末法时代的象征吧。因此我们必须依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来修学。修上师瑜伽半年以上者,绝对会对见解有所了知。在这个基础上不要忘失自己的见解,继续培养自己的见解。

  3、清净持戒

  从三皈依开始守持戒律,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第一、不诽谤金刚上师;第二、不违背上师教言;第三,金刚道友必须要和睦相处。若要具备这些条件,临终之时神识的力量增加七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近在眼前,这是特定的事情。

  4、闻思修不能偏堕

  获得上师的慈悲摄受,不是仅仅得到上师短短的几句话,而是要获得上师一步一步传讲完整的修法。

  如今很多实修的人,自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闻思。除非你是上等根机者,像禅宗历代高僧大德及历代传承上师般,不需要走个过程当下就能开悟。在开悟的一瞬间,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智慧同时圆满。如同太阳般,光芒是太阳所呈现的功德,此时不需要再从光芒处寻找太阳。当你实证见解时,一切理论都在通达之中。但是末法时代有几个慧能大师呢?又有几个麦彭贡波老人呢?又有几个胜喜金刚呢?是非常稀少的。所以我们需要用次第的方式来实证见解,前面的闻思当然不可缺少。

   有些修行者,修行放在一边而一味的闻思。但要记住,闻思之理论即便有多么通达,若不具修行的话,永远消尽不了烦恼。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也不能获得真实之利益。”即便你通达多少理论,临终之时绝对没有成办解脱的希望,这是特定的事情。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之时告诫我们所有信众:“在圆满通达如何修学的基础之下,应该把一生的经历都用在实修之上。”

   好比一个医生,虽然有了文凭,但若没有临床经验,永远都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患者的病情是各式各样的,治病需要临床经验去分析,光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文字只是一种诠释。

  禅宗惠能大师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如今很多人都在诵《金刚经》、《般若心经》及《楞严经》等等,里面内容都是心性及般若。会说般若的人很多很多,但是没有一个认识自性般若者,犹如说食不饱。当面对烦恼时,他还是一个凡夫。

  闻思是趋向于实修的一个台阶,但不能仅仅停顿在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好比我们知道水可以解渴,而且必须要懂得各种水的成分,知道淡水才能解渴。但是渴的时候我们不去喝水,那永远不能解渴。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要合一。

  我们在座的弟子平时在实修的同时也跟随五明佛学院的上师们闻思,非常好。如果都是具德导师,我们带着普遍的信心去听闻,是非常值得欢喜的一件事情。根据个人条件来定夺,能做多少是多少。若依止一些不如法的导师,后期给你带来的可能不是什么功德,反而是一场灾难。

  依止经论闻思修,这样做烦恼就会减少,资粮就会越来越增上。即便是一个法也要多闻多思维多修,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很好的结论。凭我们现前的智慧光听一遍就能懂,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五明佛学院的堪布仅一部法就听闻十二遍之多,我们作为初学者,更需要多听多看。

  5、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我们把资粮分为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福德资粮是表面呈现的一切行善之相,认识到它的本体即为智慧资粮。从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角度来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方便为福德资粮,修学禅定为智慧资粮,两者同时双运修学就是成办二身境界必不可缺少之方便。

  显宗和密宗在积累资粮之上有着什么样的差异?显宗要成熟无量众生的心相续,在无量诸佛面前,在无量劫当中做无量的供养方能圆满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但密法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二资粮同时圆满成办二身之境界,原因在殊胜方便之上。

  显密之差异不是说显宗有多么浅薄。显宗是成办解脱必不可缺少之方便。尤其修学密宗者,显宗作为修学之辅助,是必不可缺少的。要是不通达高一点法的殊胜性,可能在修学过程中信心很难增上。若信心很大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修法中,若信心不大就能修多少是多少,这就是信心不足的表现。

  (五)、成办利众事业之次第

  1.依止善知识并得圆满摄受

  为众无偏作事业,初宜依止善知识,

  授得成熟与解脱。

  我们今生进入佛门,是为了成办自他永恒不变的快乐。我们先站在众生的立场之中传讲,在为众生作事业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做事业,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对自己有利益。如《入行论》所言:“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因此历代传承祖师在修行的过程中,一直为众生行持一切善法,最终自己也能成办解脱,原因就在此上。

   我们作为大乘教法的弟子,从众生的角度当中来说,要对众生没有偏袒地做利益事业,应该怎样去做呢?最初应该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具德上师口中所传讲的一切都与正法相关,绝不会引导你趋向于偏邪之中。在我们修学的整个路途之上,能不能修学正法,能不能最终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所依止的这个缘之上。

  何谓善知识?作为一个善知识,必须内在圆满认识自性。但是作为初学者,很难判断导师的自证是否圆满,因此我们可以从功德上判断导师是否圆满,看他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是否圆满。如果这三方面存在偏袒,即便这个导师外在多么慈祥,其他方面多么成熟,但作为善知识已经不可能,因为他已经不具备资格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初次要依止一位具德善知识。有时候由于不懂的缘故,有些弟子总觉得依止了上师,把三门供养给上师之后,得到上师的摸顶、加持品等就已经很圆满,至于是否得到上师的教言,并不是很重视。这里需要知道的是,依止上师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上师的圆满摄受,也就是上师开许传授从因地直至果位的所有教言,并已在传授之中。所以依止上师从密宗的角度来说,就要得到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

  何谓解脱窍诀法?解脱窍诀法就是我们所传讲的上师瑜伽…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