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喇嘛仁波切教言▪P4

  ..續本文上一頁中來說也同樣一個道理。若要是一方非常傲慢,總覺得做什麼事情自己都是最成功者,不管想什麼做什麼,都以這種心態作爲背景的話,相信這個家庭永遠不會有甯靜的時候。

  因此和睦相處,這不僅僅是家庭幸福、事業增上、創造一切好條件的基礎,也是內心消盡傲慢心的表現。爲了達到和睦相處,謙虛低調是非常重要的。

  (四)圓滿資糧之條件

  獲得清淨之人身,具德上師慈攝受,

  依止聞思經論續,乃爲積福資糧果。

  要獲得圓滿福報,必須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1、獲得清淨人身

  人身有很多種,一種爲無利益之身,一種叫做珍寶人身。

  無利益人身指的是什麼呢?很多世間人已經獲得人身,憑借自己的智慧活著的目標僅僅爲了吃得好穿得好,沒有更多的理想。人稱之爲高級動物,是有高智商的,那他高級的地方在于何處?不能以飲食標准作爲判斷高下的衡量標准。如同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所傳講般的,僅僅爲了吃穿,這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應該把這一份智慧用在相對的境之上,不僅僅是享受暫時的安樂,還要創造未來生生世世的長久安樂。若沒有這種信仰、沒有從事這樣的事業,他就稱之爲無利益之身。

  也許世間人不接受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爲進入佛門是多余的事情,只要今生能過得好,穿得好,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但是我們細致想想,真的是這樣嗎?

  只要思維一下,一定會破除自己的觀點。因爲在短短的幾年時間當中能吃喝享受,但當到達臨終這一時刻,能那麼自在、快快樂樂地離開這個人間嗎?多數人都在臨終之時寫下很多遺囑,寫下很多淒涼的話語,這些充分地說明了僅僅依靠世間的享樂無法讓自己得到永恒不變的快樂。

  現前所講解的清淨人身主要講解十八種珍寶人身。

  十八種珍寶人身是非常難得的。難值難遇的善知識我們今生已經遇到,很難聽聞的法我們已經聽到很多。而且我們現前已經做到把身心投入修法之中,難得的人身我們已經遇到了。

  在前行教言中,從難得之因、難得之數和難得之喻叁個角度當中觀察人身有多麼難得。從現實角度來說,我們生長的地方真正信仰佛教的有多少?其中真正具備有十八種珍寶人身的又有多少?具有十八種珍寶人身等于解脫,能否成辦解脫完全取決于十八種珍寶人身之上。當離開十八種珍寶人身其中任一條件,成辦解脫都很困難。時時觀待自己,看自己是否都具備。獲得十八種珍寶人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人身,將難得的清淨人身投入到有意義的修法中。

  我十二歲出家,當時是一個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可能是宿世的因緣,藏地全民族信仰佛教,尤其是老人,希望家裏都能有一個兒女做出家人,臨終時可以做超度,于是我就出家了。後來我依止喇嘛仁波切,在喇嘛仁波切面前聽聞各式各樣的教言,修學不同的法。我也時時提醒自己,不能糊塗地度過一生。我知道自己可以缺乏一切,但是不能缺乏修法。

   如今我們在座的所有信衆同樣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把生活與佛法交融到一起,使佛法成爲生活的全部。這就需要去了解、懂得佛法的利益與功德。

  2、得師攝受

  獲得珍寶人身,還要獲得善知識的攝受,才能成辦解脫事業。

  如何依止善知識很重要。一個人走什麼樣的路,完全取決于導師的引導。很多人都會把身心完全托付給導師,萬一這位導師不是善知識,他所引導的是偏邪的話,恐怕自己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所以選擇好一位具德導師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是幾年的時間什麼都不修,也要觀察好導師。

  即便修行的時間只有一秒鍾,我們也要把這一秒鍾用在正法上,不要讓自己的珍寶人身白白浪費,重新再墮入到輪回當中。

  現在稱之爲末法時代,因爲與正法相違的言論很多,可能這就是末法時代的象征吧。因此我們必須依照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來修學。修上師瑜伽半年以上者,絕對會對見解有所了知。在這個基礎上不要忘失自己的見解,繼續培養自己的見解。

  3、清淨持戒

  從叁皈依開始守持戒律,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的前叁條。第一、不誹謗金剛上師;第二、不違背上師教言;第叁,金剛道友必須要和睦相處。若要具備這些條件,臨終之時神識的力量增加七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近在眼前,這是特定的事情。

  4、聞思修不能偏墮

  獲得上師的慈悲攝受,不是僅僅得到上師短短的幾句話,而是要獲得上師一步一步傳講完整的修法。

  如今很多實修的人,自認爲沒有太大的必要聞思。除非你是上等根機者,像禅宗曆代高僧大德及曆代傳承上師般,不需要走個過程當下就能開悟。在開悟的一瞬間,修所生慧妙力通達一切,智慧同時圓滿。如同太陽般,光芒是太陽所呈現的功德,此時不需要再從光芒處尋找太陽。當你實證見解時,一切理論都在通達之中。但是末法時代有幾個慧能大師呢?又有幾個麥彭貢波老人呢?又有幾個勝喜金剛呢?是非常稀少的。所以我們需要用次第的方式來實證見解,前面的聞思當然不可缺少。

   有些修行者,修行放在一邊而一味的聞思。但要記住,聞思之理論即便有多麼通達,若不具修行的話,永遠消盡不了煩惱。無垢光尊者曰:“胸中雖持十萬之多法函,臨終之時也不能獲得真實之利益。”即便你通達多少理論,臨終之時絕對沒有成辦解脫的希望,這是特定的事情。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示現涅槃之時告誡我們所有信衆:“在圓滿通達如何修學的基礎之下,應該把一生的經曆都用在實修之上。”

   好比一個醫生,雖然有了文憑,但若沒有臨床經驗,永遠都不能成爲合格的醫生。患者的病情是各式各樣的,治病需要臨床經驗去分析,光靠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文字只是一種诠釋。

  禅宗惠能大師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誦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如今很多人都在誦《金剛經》、《般若心經》及《楞嚴經》等等,裏面內容都是心性及般若。會說般若的人很多很多,但是沒有一個認識自性般若者,猶如說食不飽。當面對煩惱時,他還是一個凡夫。

  聞思是趨向于實修的一個臺階,但不能僅僅停頓在這樣的一個狀態當中。好比我們知道水可以解渴,而且必須要懂得各種水的成分,知道淡水才能解渴。但是渴的時候我們不去喝水,那永遠不能解渴。因此聞思修叁種智慧必須要合一。

  我們在座的弟子平時在實修的同時也跟隨五明佛學院的上師們聞思,非常好。如果都是具德導師,我們帶著普遍的信心去聽聞,是非常值得歡喜的一件事情。根據個人條件來定奪,能做多少是多少。若依止一些不如法的導師,後期給你帶來的可能不是什麼功德,反而是一場災難。

  依止經論聞思修,這樣做煩惱就會減少,資糧就會越來越增上。即便是一個法也要多聞多思維多修,這樣才能得出一個很好的結論。憑我們現前的智慧光聽一遍就能懂,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五明佛學院的堪布僅一部法就聽聞十二遍之多,我們作爲初學者,更需要多聽多看。

  5、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我們把資糧分爲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福德資糧是表面呈現的一切行善之相,認識到它的本體即爲智慧資糧。從修學上師瑜伽導修的角度來說,我們所做的一切方便爲福德資糧,修學禅定爲智慧資糧,兩者同時雙運修學就是成辦二身境界必不可缺少之方便。

  顯宗和密宗在積累資糧之上有著什麼樣的差異?顯宗要成熟無量衆生的心相續,在無量諸佛面前,在無量劫當中做無量的供養方能圓滿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但密法在短短的時間當中,二資糧同時圓滿成辦二身之境界,原因在殊勝方便之上。

  顯密之差異不是說顯宗有多麼淺薄。顯宗是成辦解脫必不可缺少之方便。尤其修學密宗者,顯宗作爲修學之輔助,是必不可缺少的。要是不通達高一點法的殊勝性,可能在修學過程中信心很難增上。若信心很大就會全身心投入到修法中,若信心不大就能修多少是多少,這就是信心不足的表現。

  (五)、成辦利衆事業之次第

  1.依止善知識並得圓滿攝受

  爲衆無偏作事業,初宜依止善知識,

  授得成熟與解脫。

  我們今生進入佛門,是爲了成辦自他永恒不變的快樂。我們先站在衆生的立場之中傳講,在爲衆生作事業的同時也是爲自己做事業,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對自己有利益。如《入行論》所言:“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因此曆代傳承祖師在修行的過程中,一直爲衆生行持一切善法,最終自己也能成辦解脫,原因就在此上。

   我們作爲大乘教法的弟子,從衆生的角度當中來說,要對衆生沒有偏袒地做利益事業,應該怎樣去做呢?最初應該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爲具德上師口中所傳講的一切都與正法相關,絕不會引導你趨向于偏邪之中。在我們修學的整個路途之上,能不能修學正法,能不能最終成辦解脫,完全取決于所依止的這個緣之上。

  何謂善知識?作爲一個善知識,必須內在圓滿認識自性。但是作爲初學者,很難判斷導師的自證是否圓滿,因此我們可以從功德上判斷導師是否圓滿,看他的出離心、菩提心、信心是否圓滿。如果這叁方面存在偏袒,即便這個導師外在多麼慈祥,其他方面多麼成熟,但作爲善知識已經不可能,因爲他已經不具備資格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曰:初次要依止一位具德善知識。有時候由于不懂的緣故,有些弟子總覺得依止了上師,把叁門供養給上師之後,得到上師的摸頂、加持品等就已經很圓滿,至于是否得到上師的教言,並不是很重視。這裏需要知道的是,依止上師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上師的圓滿攝受,也就是上師開許傳授從因地直至果位的所有教言,並已在傳授之中。所以依止上師從密宗的角度來說,就要得到成熟灌頂和解脫竅訣法。

  何謂解脫竅訣法?解脫竅訣法就是我們所傳講的上師瑜伽…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