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喇嘛仁波切教言▪P5

  ..續本文上一頁,以及我們平常從續部角度當中講解的各式各樣的教言,這些都稱之爲解脫竅訣法。竅訣法就是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法之中而如實修學,這樣的法就叫做竅訣法。所以,初步依止上師並得到成熟灌頂與解脫竅訣非常重要。

  2.思維教言並成信解

  中期思維斷增益,傳承上師之竅訣,

  他法難以撼自心。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會起現諸多疑問。但只要好好聞思一切教言,相信依靠這些教言,可以解除你的很多疑問,甚至完全可以斷除一切增益。所以得到教言之後,一定要通過深入思維斷除一切疑問,形成穩固的定解。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堪布昂瓊曾經說過,即便你能通達多少理論,但在實修的過程當中,若不借助上師的教言、上師的竅訣,即生成辦解脫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也說:“傳承上師竅訣外,另覓他法調自心,此誠愚者之法矣。”此中傳講若在傳承上師之竅訣法以外再去尋找其他的方法調伏自心,不是說沒有意義,但是即生成辦解脫就很困難了!

  這裏所講解的並不是其他的法沒有功德,但若想即生成辦解脫,那必須要借助上師的竅訣法。

  3.依教實修

  最終深道耳傳法,修證增上諸功德。

  在上述這些條件具有的前提之下,最終就要在這個法當中精進修法,讓自性赤裸出來,而成辦一切功德!我們從理論上講解,生活和佛教本身就是一如的,那麼在生活之中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而行持,這就是佛法。但衆生必然還有很多無始以來的習氣和煩惱,能在生活當中護持自己的正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曆代傳承祖師把修行分爲座上和座下的原因也就在此上。若座上的功夫能達到一定地步或者越來越穩固的時候,即便從事自己的事業,我相信你也是在修法。

  (六)、成辦利衆事業之叁要義

  1.爲何要具備此要義

  五濁惡世之有情,賜予利樂非易事。

  末法時代衆生煩惱沈重時期,我們把它稱之爲濁世。因爲此時衆生煩惱沈重,邪見衆多,利益衆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論是出家僧衆還是在家居士,當我們初次進入佛門的時候,都是以利益衆生的大乘法作爲基礎而從事一切善法的,心裏想的都是爲了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獲得佛果。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根據自己的力量爲衆生作利益,因爲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使命。但是末法時代衆生煩惱沈重時期,給衆生帶來很多的利益,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該怎麼做呢?

  2.利衆之叁要義

  清淨戒律出離心,爲衆起利菩提心,

  執受彼善故不舍。

  (1)、清淨持戒

  如頌曰:“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故于叁有無希求,守護淨戒佛子行。”作爲大乘佛子,要時時護持自己所守持的戒律,從小乘別解脫戒到大乘學處乃至密乘誓言,都要清淨守持,特別是小乘別解脫戒,是佛教是否興盛的根本。

  (2)、出離心

  出離心是厭離輪回、追求解脫之心,是小乘教法的戒體,大乘菩提心之基礎,因此時時要生起出離心。但出離心並不是口中說一句出離心,就能生起出離心的,應該按照輪回過患而時時觀想,無論是支分觀想六道輪回的痛苦,還是總括觀想六道輪回的痛苦,總之應時時觀待。尤其在閱讀這些教言的時候,不要把它當做一個故事來看待,而應把這些全都納入到自己的身心中,反觀如果是我遭受這樣的痛苦會會怎麼樣?如是長期觀想,自然就會生起出離心。

  從出離心的角度來說,可以分爲小士道之出離心、中士道之出離心和大士道之出離心。如果你現前的出離心只具備對叁惡趣生起厭離而追求叁善道,那麼不管你修什麼法,最終只能得到人天福報,永久成辦不了解脫!不是說法不殊勝,不能成辦解脫。法是爲了對治自己的內心,使心轉變成善的意樂。但是如果你的心已經轉變成小士道,那最終永久不會成爲解脫,要記住這一點。

  如果你現前已經知道六道輪回都是痛苦之處,而獨自追求涅槃果位,那麼不管你所修之法是遠道法相乘、近道金剛乘還是捷徑之道無上竅訣大圓滿,最終也只能得到小乘寂滅果位而非不住兩邊之佛果。因爲你的意樂已經變成中士道。

  如果你對輪回和寂靜涅槃兩邊都生起厭離心,爲了叁界六趣一切衆生成辦解脫而修學一切佛法,那麼不管你所修學的是小乘、大乘還是密乘,你所從事的是什麼樣的善法,都會成爲佛果之因。這完全取決于自己的發心之上,出離心之上。如頌曰:“諸法依緣生,住于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即得如是果。”所以發心非常重要,出離心非常重要。

  (3)、菩提心

  爲了利益衆生,時時不能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可以支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分爲慈悲緣衆生和智慧緣大覺,如彌勒菩薩所言:“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因此我們要時時爲叁界六趣一切衆生生起慈悲心,並願衆生都能證悟佛果,所以把叁門投入修法之中,行持一切善法。菩提心又可分爲叁種心力——下等心力如國王之發心、中等心力如舟子之發心、上等心力如牧童之發心。

  對于上述叁個要義要時時觀待,無論做什麼事情,從事什麼善法,都要反觀自己是否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因爲這些都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基礎。一旦失去這些,表面上說我一天可以念誦一萬遍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天可以念誦很多遍《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乃至各式各樣的經文,但念誦並不代表解脫啊。曆代傳承祖師曰:“法不以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爲墮入叁惡趣之因。”這完全取決于你的發心,只要你的出離心、菩提心一旦不圓滿,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善法,都很難成爲解脫之因。所以以後在修的過程當中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每當從事一件善行之前,先看看自己的內心在想什麼?發心是善、惡還是無記?是否具備出離心、菩提心?若是善念發心,屬于小士道、中士道還是大士道?所以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可不能付出了很大代價,但是最終沒有一點點意義,那太可惜了。不能這樣,所以應該記住這一點。

  我們做的善事有沒有功德,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內心之上。也可以這麼說,你所做的一切善行有沒有功德,看看出離心、菩提心、信心有沒有增上。若要是有增上,那就說明這些都是出世間的功德,如果沒有增上,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以上所做的一切基本上沒有功德了。因此爲了我們以後所從事的善法都變成出世間的法,要記住這些。

  (七)、求學無上竅訣大圓滿之要點

  1.依止上師

  一切乘法極頂爲,極密阿底瑜伽法,

  未失傳承之竅訣,依止具德善知識,

  五道十地均論述,

  極密阿底瑜伽法又稱爲無上竅訣大圓滿,乃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華。怎樣求學大圓滿呢?首先要依止一位傳承清淨的具德導師。觀察導師的傳承是否清淨,這一點非常重要。我等曆代傳承祖師告誡我們,成辦解脫要具備叁個條件:第一傳承法脈清淨,第二導師功德圓滿,第叁弟子信心圓滿。後者能否圓滿完全取決于前者,所以第一傳承法脈必須清淨。要觀察傳承法脈是否清淨,就要觀察從普賢王如來直至我等意欲依止的這位上師之間傳承是否間斷過?我們要依止的導師直到普賢王如來之間這個傳承是否都是佛?如果傳承法脈清淨,既往的曆代傳承祖師依照這樣的修法都成就了佛果,我們只要依教奉行,一定也能獲得圓滿成就。如果傳承法脈不清淨,既往沒有按照此修法成就的祖師,那麼我們依止這樣的傳承、這樣的導師是否能獲得解脫,就很難所言了。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我們可不能拿自己的法身慧命當試驗品,因爲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什麼時候能再值遇這麼圓滿的解脫因緣,我們誰也沒有把握。所以觀察傳承法脈清淨,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觀察這位導師功德是否圓滿,我們就看他的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圓滿。尤其是慈悲心和信心圓滿是一位具德上師的標志。比如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師,無論天下所有一切衆生對他生起嗔恨心、還是恭敬心,這位導師對衆生的慈悲心是平等的,他不會像一般衆生般的,存在親怨之別。具德導師的信心也是普遍平等的,不會像衆生一般,時時都在分別念之中。如果一位導師在傳講自宗派功德的同時,時時都在分別其他的宗派,那可能不是一個真正善知識的行爲。什麼是具德呢?內心圓滿者稱之爲具德。這時候,他的信心和慈悲心是普遍性的,是平等的,哪會有這種分別心呢?

  諸佛菩薩是平等的,他的加持也是平等周遍的。至于衆生能得到多少,完全取決于個人的福報和業力。業力清淨者得到的加持更明顯、更大;業力沈重者即便諸佛菩薩親自呈現在他面前,也得不到絲毫之加持。是把諸佛菩薩的加持納入自相續當中還是把它擋在外面,完全在于弟子的信心。因此弟子信心圓滿對于成辦解脫也至關重要。

  在依止善知識的整個過程中,圓滿含攝了五道十地這一系列過程,你自己不需要說你在哪一道、哪一地,導師會一一爲你印證。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只要具備前面的這兩個條件,也就是傳承法脈清淨、導師功德圓滿,以下的一切都在其中圓滿;但這兩點一旦不具備,後面這些你即便能說出一些道理,恐怕對成辦解脫也不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依止傳承清淨的具德導師非常非常重要。

  2.修行中依師做辨別

  請呈境界及現證,應以善巧作分辨。

  內中增益未斷絕,隨行文詞無精華。

  在修行的整個過程中,無論你出現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見量,導師都會一一爲你做印證。尤其我們在以後的修行過程當中,要銘記這一點。

  成辦解脫的過程分爲了知階段、覺受階段和證悟階段。了知,比如說對法的理解,如果你不長時間護持著它的話,它就像補丁一樣很容易脫落。覺受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出現的各種好的感覺或不好的感覺,這些統稱爲覺受。如果沒有好好護持,覺受也會消失。如頌曰:“了知猶如補丁易脫落,覺受猶如煙霧易消散。”因此平常身上出現不…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