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喇嘛仁波切教言▪P6

  ..續本文上一頁同的感覺,它不會長時間具有的。可能這段時間有,過段時間就會消失,因此絕不能對覺受太敏感、太執著。即便旁邊有人告訴你,這種感覺和什麼有很大的關系,也別去聽。我們要聽的是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不符合曆代傳承祖師教言的說法,即便感覺有多麼神秘,也不要去聽,要不真會出現很多很多事的。比如說第一次往這方面去想,以後就會越來越敏感,出現一些幻聽,好像有人在你耳邊說什麼話,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幻覺。這樣長時間發展下去,他的身體就會越來越虛弱,到一定的時候,精神就會崩潰。我們修行的目的不是爲了培養這一點吧?像這樣的修行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修行是爲了把不正常的變成正常,把沒智慧的變成有智慧者,而不是把一個正常人變成不正常的人,所以在修的過程當中不管有什麼樣的覺受,都把他當做正常顯現的一個過程就行了。其實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當你對某一件事的執著已經形成極端的時候,極端的思想和行爲決定會造成自己的身心不健康。所以爲什麼要依止善知識,他可以告訴我們不要去執著。一個修行者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是否執著。

  對于禅定見解的高下,應該以善巧做辨別,不能僅憑當時有沒有分別心、昏沈重不重而樹立自己的禅定高低,這完全是不懂禅定的一種過失。禅定應該具備多方面的條件。比如資糧道的話,資糧道的見解應該是什麼樣的?出定的時候要具備什麼樣的功德?等等,多方面條件必須要具備。

  有時候也不要把成就的時間看得太近了。修法功德雖然不可思議,但相信自己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也是很沈重的。尤其我們平常說,我修上師瑜伽有半年的時間了。那修法的時間都聚集在一起有多少天呢?不是半年的時間,實際上恐怕幾天的時間都很難圓滿。原因是什麼呢?因爲我們平常修的時間真的不是很多。這時候如果以時間去做衡量的話,就會産生很多急躁的心。說明現在還不成熟,因爲修行時間太短的原因。沒必要把成就的時間看得太短,要是那麼容易的話,世上的衆生不會這麼多了!

  我們不能把一切法義停留在文字上,要把這些道理納入心相續當中,就要靠實修。就像我們這兩天所講解般,當你在渴的時候,你第一要知道淡水是可以解渴的。這個文字理解也不可缺少,但是僅僅停頓在這方面遠遠解不了渴,所以還需要去喝水。這就是“隨行文詞無精華”的大概意思。

  3.略述實修之次第

  如是依止佛密意,幽靜聖山蘭若處,

  遠離伺察之智慧,證悟真實即自決。

  佛的密意指的是什麼呢?究竟果位就是佛的密意。所以曆代傳承祖師爲後代弟子所傳講的一切法都是佛的密意,故應遵照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而作修行。

  “幽靜聖山蘭若處”指的是到無人的幽靜山林去修行。我們初次修法期間,修學要具備叁個條件:地處清淨、身清淨和心清淨。對于初學者而言,清淨的地處對修行會創造一個很好的條件,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我相信你們平常即便在家修法的時候,早晨早點起來,獨自一人,在臥室也好,客廳也好,佛堂也好,總之一個人在沒有他人幹擾的地方去修行,這個意義更大一些。

  初次開始修法期間,遠離起心動念,依靠智慧轉爲道用還是挺困難的。因此我等曆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曰:“雖然所舍爲輪回,然初不依輪回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回性尤要。”就是說,妄念是需要斷絕的,但是作爲次第根機者,最初不以妄念而成辦涅槃的話,很難證悟到心的自性,所以初次以思維成辦見解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平常的修行過程中要時時銘記這一點。妄念從某一角度來說,它是漂泊輪回之根本,這一點是叁乘教法都一致認同的,都在講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把妄念轉爲道用,妄念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因此,也不要僅僅把妄念當做過失,只要是起心動念,就完全擱置一旁,甚至因爲妄念衆多而心生煩惱,這些都不是修行者的行爲。對于妄念,善巧運用非常重要,尤其作爲密宗的修行者更要銘記于心。因爲我們調順煩惱之方便,它即不像小乘般斷絕,也不像大乘般轉變,而是運用。若能轉爲道用,妄念當然是一件好事。所以在我們調順煩惱的過程中,剖析、直視和安住是必不可缺少的,必須要善巧方便,這些都要懂得。

  修行過程中,我們首先依靠意識轉爲道用的方式來成辦智慧轉爲道用,這些都稱之爲“自決”,因爲涉及深奧的修法,所以這裏不深談。

  4.大圓滿之見、修、行、果

  無有偏執爲見解,遠離所緣爲修習,

  偏袒信心自清淨,基果雙運真實佛,

  毅然自決心安穩。

  見解:作爲初學者,我們把符合曆代傳承祖師教言的思想,稱之爲正見。從見解本身的角度來說,當完全遠離思維造作就叫做正見,這就是“無有偏執爲見解”。

  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初次修法當然需要一個所緣的對境,否則無法讓自己的心安住下來。但當見解一旦圓滿期間,能所消融,沒有一個所緣,這就是修行。若仍感覺有一個所緣的對境,必然存在能所對立,它並不是究竟的修行。因此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大概就這樣的。

  行爲:在行爲當中時時要銘記,信心要普遍不能形成偏袒。比如無論對于導師、本尊還是佛法,都不要形成偏袒的信心,要成爲普遍的信心。所以每當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時時要銘記這一點。信心一旦偏袒,恐怕會産生很多很多的障礙,尤其無法進入密宗成爲真正的密宗修行者。顯密初始修法最大的區別在于何處?就在淨觀之上。如同我們在講解淨觀五種圓滿之時,把地處、導師、眷屬、時間和法等等,都當做是最殊勝的法緣,這是密宗的觀點。所以信心是密宗的真正要義。能否稱之爲密宗的法,完全取決于信心之上。因此,行爲上應該要學會普遍信心。有時候即便對某些導師、某些法、某些本尊有信心,可是當你信心沒有形成普遍之時,說明你的煩惱還是極爲沈重的,所以在行爲上應該盡量學會信心要普遍。

  果實:究竟果實是基果雙運的佛果。原始本具有的狀態爲基,果實成熟的時候就叫果。比如陰天的時候,藍色的天空是本具有的,雖然當時看不見藍色的天空,但是藍色天空本身和已變成晴天的藍色天空是一如的。猶如這個比喻般,我們本具有的清淨心和依靠修行方便消盡一切煩惱之後所呈現的清淨心是一如的,當時的究竟果實也是本具有的功德。爲什麼我們把究竟果實稱作爲無爲法?無爲法指的是什麼?是超越因緣之法,它並不是新生的法,是本具有的。本來指的是超越時空,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也稱之爲任運自成。可能有些人有疑問:爲什麼我們所傳講的這些道理是最究竟的呢?就是因爲我們說的原本具有的這個境界,它不是思維造作的,當依靠不同的方式呈現的時候,它是永恒不變的,是一種無爲法。所有一切衆生都本具有清淨心,都本具有清淨刹土,現前只是被無明遮住了本來面目看不見清淨心、清淨刹土而已。當煩惱消盡的時候,呈現的清淨刹土是原本具有的這個清淨心,兩者本來就是雙運的,叫做“基果雙運真實佛”。

  “毅然自決心安穩”,如是認識、證得的時候,它已經是無爲法,永恒不變的境界稱之爲最安穩,此外就沒有什麼更安穩的地方了。這主要還是站在見解的立場之中講授的。如今我們能否當下證悟這樣的見解恐怕是很困難的事,但不要緊,首先從共同法入手,逐步趨向于不共同之見解,一步一步如實修學,相信我們的見解增長得會更快。前面的這些共同法,這些方便道是必不可缺少的,一旦要是缺少前面的共同法,恐怕後面的見解只是心裏想想而已,實際上還是很難赤裸出來的。所以前面這些還是挺重要的。

  剛剛講解的要成辦解脫,必須具備叁個條件,從總的角度來說,傳承法脈清淨、導師功德圓滿,如是我們的信心才能圓滿,才能成辦諸佛菩薩的密意。在每次修行之前,看看這叁個條件是否具備。在信心圓滿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具備叁殊勝法。因此每次行持善法,都要反觀自己發心是否清淨?正行是否清淨?回向是否清淨?因爲叁清淨法方能讓信心圓滿。發心、正行、回向叁者聚集在一體當中,我們把成辦叁個法的過程又分爲意識轉爲道用和智慧轉爲道用。從世間、出世間的角度來說,把禅定分爲寂止和勝觀。寂止該怎麼修學?勝觀該怎麼修學?作爲出世間修行者,密宗乃叁乘教法之總集,那麼在修學密宗的同時,叁乘之教義必須同時圓滿。那就觀待自己不管是禅定還是方便法,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圓滿?這一系列的過程都得通達。你要是把這些道理都能了知的話,雖然書本上有各式各樣的解釋,但是真正的要義你已經掌握了。所以平常修上師瑜伽導修的信衆們,還是多看看上師瑜伽,這一點我覺得還是挺重要的。

  (八)、回向

  有漏無漏諸善根,如佛回向作隨念。

  精進修行之愛徒,此乃老癡吾所著,

  若心相應宜受持。此述如具妙淨善,

  回向無邊衆有情。

  1.清淨回向的必要性

  平常在做完一件善事之後,應該要及時做清淨回向。因爲我們現前的見解還沒有圓滿赤裸,還是與思維交雜在一起,沒有達到清淨見解的層次,所以這個見解我們還不能把它稱之爲真實見解。這時候如果沒有清淨回向,很多惡緣會摧毀自己的善根,使功德消盡。消盡一切正行的惡緣主要有四種:嗔恨心、後悔、贊頌自己的功德、功德福德的果報享受一次就會消盡。比如今天早上你修了幾個小時的法,在沒有回向之前,若起個嗔恨心,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已經消失了。早上雖然修了幾個小時的法,但沒有一點點利益。所以每當我們從事善法之後,應該及時做回向。

  2.何謂有漏功德

  有漏指的是什麼呢?超越叁殊勝法之外的一切善法都稱之爲有漏功德。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善法,只要沒有被叁清淨法(發心、正行、回向)所攝,所做的一切功德都稱之爲有漏。有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依靠這個善行令你獲得叁善道是有可能的,但由…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