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的感觉,它不会长时间具有的。可能这段时间有,过段时间就会消失,因此绝不能对觉受太敏感、太执著。即便旁边有人告诉你,这种感觉和什么有很大的关系,也别去听。我们要听的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符合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说法,即便感觉有多么神秘,也不要去听,要不真会出现很多很多事的。比如说第一次往这方面去想,以后就会越来越敏感,出现一些幻听,好像有人在你耳边说什么话,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这样长时间发展下去,他的身体就会越来越虚弱,到一定的时候,精神就会崩溃。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这一点吧?像这样的修行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修行是为了把不正常的变成正常,把没智慧的变成有智慧者,而不是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不正常的人,所以在修的过程当中不管有什么样的觉受,都把他当做正常显现的一个过程就行了。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当你对某一件事的执著已经形成极端的时候,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会造成自己的身心不健康。所以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他可以告诉我们不要去执著。一个修行者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执著。
对于禅定见解的高下,应该以善巧做辨别,不能仅凭当时有没有分别心、昏沉重不重而树立自己的禅定高低,这完全是不懂禅定的一种过失。禅定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比如资粮道的话,资粮道的见解应该是什么样的?出定的时候要具备什么样的功德?等等,多方面条件必须要具备。
有时候也不要把成就的时间看得太近了。修法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相信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也是很沉重的。尤其我们平常说,我修上师瑜伽有半年的时间了。那修法的时间都聚集在一起有多少天呢?不是半年的时间,实际上恐怕几天的时间都很难圆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平常修的时间真的不是很多。这时候如果以时间去做衡量的话,就会产生很多急躁的心。说明现在还不成熟,因为修行时间太短的原因。没必要把成就的时间看得太短,要是那么容易的话,世上的众生不会这么多了!
我们不能把一切法义停留在文字上,要把这些道理纳入心相续当中,就要靠实修。就像我们这两天所讲解般,当你在渴的时候,你第一要知道淡水是可以解渴的。这个文字理解也不可缺少,但是仅仅停顿在这方面远远解不了渴,所以还需要去喝水。这就是“随行文词无精华”的大概意思。
3.略述实修之次第
如是依止佛密意,幽静圣山兰若处,
远离伺察之智慧,证悟真实即自决。
佛的密意指的是什么呢?究竟果位就是佛的密意。所以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代弟子所传讲的一切法都是佛的密意,故应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作修行。
“幽静圣山兰若处”指的是到无人的幽静山林去修行。我们初次修法期间,修学要具备三个条件: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对于初学者而言,清净的地处对修行会创造一个很好的条件,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相信你们平常即便在家修法的时候,早晨早点起来,独自一人,在卧室也好,客厅也好,佛堂也好,总之一个人在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去修行,这个意义更大一些。
初次开始修法期间,远离起心动念,依靠智慧转为道用还是挺困难的。因此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曰:“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就是说,妄念是需要断绝的,但是作为次第根机者,最初不以妄念而成办涅槃的话,很难证悟到心的自性,所以初次以思维成办见解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平常的修行过程中要时时铭记这一点。妄念从某一角度来说,它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这一点是三乘教法都一致认同的,都在讲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把妄念转为道用,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因此,也不要仅仅把妄念当做过失,只要是起心动念,就完全搁置一旁,甚至因为妄念众多而心生烦恼,这些都不是修行者的行为。对于妄念,善巧运用非常重要,尤其作为密宗的修行者更要铭记于心。因为我们调顺烦恼之方便,它即不像小乘般断绝,也不像大乘般转变,而是运用。若能转为道用,妄念当然是一件好事。所以在我们调顺烦恼的过程中,剖析、直视和安住是必不可缺少的,必须要善巧方便,这些都要懂得。
修行过程中,我们首先依靠意识转为道用的方式来成办智慧转为道用,这些都称之为“自决”,因为涉及深奥的修法,所以这里不深谈。
4.大圆满之见、修、行、果
无有偏执为见解,远离所缘为修习,
偏袒信心自清净,基果双运真实佛,
毅然自决心安稳。
见解:作为初学者,我们把符合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思想,称之为正见。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当完全远离思维造作就叫做正见,这就是“无有偏执为见解”。
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初次修法当然需要一个所缘的对境,否则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但当见解一旦圆满期间,能所消融,没有一个所缘,这就是修行。若仍感觉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必然存在能所对立,它并不是究竟的修行。因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大概就这样的。
行为:在行为当中时时要铭记,信心要普遍不能形成偏袒。比如无论对于导师、本尊还是佛法,都不要形成偏袒的信心,要成为普遍的信心。所以每当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时时要铭记这一点。信心一旦偏袒,恐怕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障碍,尤其无法进入密宗成为真正的密宗修行者。显密初始修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何处?就在净观之上。如同我们在讲解净观五种圆满之时,把地处、导师、眷属、时间和法等等,都当做是最殊胜的法缘,这是密宗的观点。所以信心是密宗的真正要义。能否称之为密宗的法,完全取决于信心之上。因此,行为上应该要学会普遍信心。有时候即便对某些导师、某些法、某些本尊有信心,可是当你信心没有形成普遍之时,说明你的烦恼还是极为沉重的,所以在行为上应该尽量学会信心要普遍。
果实:究竟果实是基果双运的佛果。原始本具有的状态为基,果实成熟的时候就叫果。比如阴天的时候,蓝色的天空是本具有的,虽然当时看不见蓝色的天空,但是蓝色天空本身和已变成晴天的蓝色天空是一如的。犹如这个比喻般,我们本具有的清净心和依靠修行方便消尽一切烦恼之后所呈现的清净心是一如的,当时的究竟果实也是本具有的功德。为什么我们把究竟果实称作为无为法?无为法指的是什么?是超越因缘之法,它并不是新生的法,是本具有的。本来指的是超越时空,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称之为任运自成。可能有些人有疑问:为什么我们所传讲的这些道理是最究竟的呢?就是因为我们说的原本具有的这个境界,它不是思维造作的,当依靠不同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它是永恒不变的,是一种无为法。所有一切众生都本具有清净心,都本具有清净刹土,现前只是被无明遮住了本来面目看不见清净心、清净刹土而已。当烦恼消尽的时候,呈现的清净刹土是原本具有的这个清净心,两者本来就是双运的,叫做“基果双运真实佛”。
“毅然自决心安稳”,如是认识、证得的时候,它已经是无为法,永恒不变的境界称之为最安稳,此外就没有什么更安稳的地方了。这主要还是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讲授的。如今我们能否当下证悟这样的见解恐怕是很困难的事,但不要紧,首先从共同法入手,逐步趋向于不共同之见解,一步一步如实修学,相信我们的见解增长得会更快。前面的这些共同法,这些方便道是必不可缺少的,一旦要是缺少前面的共同法,恐怕后面的见解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实际上还是很难赤裸出来的。所以前面这些还是挺重要的。
刚刚讲解的要成办解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从总的角度来说,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如是我们的信心才能圆满,才能成办诸佛菩萨的密意。在每次修行之前,看看这三个条件是否具备。在信心圆满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具备三殊胜法。因此每次行持善法,都要反观自己发心是否清净?正行是否清净?回向是否清净?因为三清净法方能让信心圆满。发心、正行、回向三者聚集在一体当中,我们把成办三个法的过程又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从世间、出世间的角度来说,把禅定分为寂止和胜观。寂止该怎么修学?胜观该怎么修学?作为出世间修行者,密宗乃三乘教法之总集,那么在修学密宗的同时,三乘之教义必须同时圆满。那就观待自己不管是禅定还是方便法,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圆满?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得通达。你要是把这些道理都能了知的话,虽然书本上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但是真正的要义你已经掌握了。所以平常修上师瑜伽导修的信众们,还是多看看上师瑜伽,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
(八)、回向
有漏无漏诸善根,如佛回向作随念。
精进修行之爱徒,此乃老痴吾所著,
若心相应宜受持。此述如具妙净善,
回向无边众有情。
1.清净回向的必要性
平常在做完一件善事之后,应该要及时做清净回向。因为我们现前的见解还没有圆满赤裸,还是与思维交杂在一起,没有达到清净见解的层次,所以这个见解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之为真实见解。这时候如果没有清净回向,很多恶缘会摧毁自己的善根,使功德消尽。消尽一切正行的恶缘主要有四种:嗔恨心、后悔、赞颂自己的功德、功德福德的果报享受一次就会消尽。比如今天早上你修了几个小时的法,在没有回向之前,若起个嗔恨心,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已经消失了。早上虽然修了几个小时的法,但没有一点点利益。所以每当我们从事善法之后,应该及时做回向。
2.何谓有漏功德
有漏指的是什么呢?超越三殊胜法之外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有漏功德。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善法,只要没有被三清净法(发心、正行、回向)所摄,所做的一切功德都称之为有漏。有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依靠这个善行令你获得三善道是有可能的,但由…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