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喇嘛仁波切教言▪P3

  ..續本文上一頁。出世間人認識到不快樂的最大障礙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享受快樂的根本也在于自己的內心。外緣能起到快樂的一個緣的作用,但僅僅是一個緣而不是根本。時時要銘記心中,調伏自己的內心才是快樂之本。

  (3)密相頂禮

  密相頂禮是圓滿實證心的自性即圓滿證悟解脫之時。宣講外相頂禮、內相頂禮和密相頂禮這叁個過程,目的在于讓我們所做的頂禮要逐漸趨向于更高層次見解的頂禮。先從外相頂禮開始入手,像剛開始入門的信衆,依靠這種支分方式來調伏自己的內心。當內心煩惱越來越消盡,對法的理解越來越通達的時候,我們就逐步調伏自己的內心進入內相頂禮。這些過程都要通達,否則,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總會有修了這個法會漏掉另一個法的矛盾。座上的時候,以內相頂禮來成辦更高的境界,逐漸趨向于密相頂禮。座下的時候,很難做得到如同座上般,此時以外相頂禮爲主。

  3、上師的分類

  上師可分爲內外密叁種上師,也可分爲所诠形相之上師和能诠勝義之上師。

  外相上師指的是我們平常能看得見、聽聞其教言的這位尊者,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谒見的諸多上師。

  內相上師指的是一切上師及一切萬物之相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調伏自己的內心就叫內相上師。

  密相上師爲圓滿實證見解之時。如上師瑜伽儀軌中經文:“本來自顯之上師,遠離破立做皈依。”在密相上師之中,沒有樹立見解破除煩惱等一系列過程,本來就是任運自成的。密相上師也就是心的自性和本來面目。

  樹立這麼多支分的目的在于何處呢?從初次依止導師到圓滿實證見解之間,導師分爲多個層次,這些層次就是一個圓滿次第道,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見地樹立以哪種方式去祈禱和頂禮上師,善巧樹立座上和座下調伏自己煩惱的方便,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

  在座的弟子都在修上師瑜伽,我們傳講上師瑜伽不僅僅是念誦上師瑜伽儀軌,而主要站在四精要法之中,講解傳承法脈清淨具普遍之信心、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四精要法聚集了密宗的一切要義,以調心爲主,這才是最根本的。

  無論修什麼樣的法,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和對見解的認識來樹立不同的方便都非常重要,這就是善巧。對治煩惱必須要善巧,不能僅僅拿著一種方式來對治。就如同吃飯,喝湯的時候要用勺不用筷子,夾菜的時候要用筷子不用勺。吃飯的時候也需要善巧,何況修法?而且密宗修行方便多,調伏的方法更爲殊勝,修行過程中更需要懂得如何善巧運用。所以不管頂禮還是修上師瑜伽或者成熟口訣法都需要善巧。竅訣法針對不同的根機樹立不同的教授,根機很高的弟子可以直接印證心的本性,次第根機的弟子需要傳講一系列調伏煩惱的方法。所以善巧非常重要。

  4、聞思和實修的關系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到地獄救度衆生的時候,善星比丘緊緊抓住釋迦牟尼佛的雙腳,哀求佛陀:“我實在無法忍受地獄的痛苦,能否讓我解脫?”佛陀回答說:“我給你指一條解脫之路,但走不走還取決于你。”即便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也要求弟子依照教言實修而成辦解脫,而不是見到上師對上師有信心就是上師最大的弟子。這樣的因果關系很難樹立。

  聞思是實修的前行,實修是聞思的實踐。文字上理解可能更廣大,但修的過程當中應該往回收,在一個詞當中圓融一切法。這就是聞思與實修最大的區別。

  比如所有的緣分爲逆緣和順緣兩種,逆緣爲分別心。分別心可以支分爲能所二取、身口意叁門、五蘊、六聚、十二處、十八界、二十隨煩惱、五十一心所法及八萬四千個煩惱,都是從一個分別心開始支分,這就叫聞思,是往外散的。僅僅一個分別心,他可以樹立八萬四千個名詞,比如中觀的理論主要站在五十一心所法上,依照各個對治力消盡相應的煩惱。實修就要盡量往回收。若不是這樣,僅僅站在五十一個心所之中的一個心所而調伏煩惱,其他的五十個心所仍然沒有通達,這樣調伏的力量就薄弱。所以在實修中,我們把所有的逆緣收攝在分別心一法之中,若能對治這個分別念,一切煩惱都在調伏之中,一切逆緣也都在調伏之中。即便是一個頂禮,也要往回收。這就是實修的觀點。

  (二)祈請加持

  梵頂蓮花座墊上,法身無量光如來,

  諸佛大悲觀世音,大勢至尊及眷屬,

  叁門信奉作祈請。

  1、普遍信心乃圓滿加持之基礎

  當我們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或者大恩根本上師觀想在頭頂時,都要銘記這位尊者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要具備這樣的普遍之信心。若不具備普遍之信心,得到的加持是不圓滿的,有限製的。比如,兩個人同時祈禱阿彌陀佛。一個人理解這些道理,知道阿彌陀佛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祈禱阿彌陀佛就是在祈禱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另一個人分別念很沈重,阿彌陀佛只是阿彌陀佛,和其他的佛無關,帶著這樣的心態去祈禱阿彌陀佛。這兩者得到的加持完全不同。前者由于把阿彌陀佛觀想成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之總集,得到的加持是圓滿的;後者雖然對阿彌陀佛有信心,但得到的加持卻是不圓滿的。

  普遍之信心非常重要。能不能得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完全取決于你對法的理解以及祈禱期間你的信心是否普遍和圓滿之上。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尤其很多居士還有很多漏洞,是站在偏袒的立場上去祈禱,這樣得不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

  佛呈現不同的形象不是由于佛有什麼不同,而是爲順應根機不同、意樂不同的衆生而呈現不同的形象。佛與佛之間沒有絲毫之差別,猶如天空中只有一個月亮,但因大地上水的顔色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月亮形象。

  顯宗和密宗在調順煩惱的方便之上存在不同,但本尊沒有任何差別。方便不同的原因不是由于法的原因,而是由于衆生的緣故。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只傳講了一個法門,但因衆生根機不同而樹立了八萬四千個法門。這就充分告誡我們,顯宗和密宗方便的不同取決于個人的根機,但總體上都是成辦解脫的一系列過程。

  對導師也同樣一個道理。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示現涅槃之時,爲阿難及一切信衆授記:“末法時代,我呈現不同善知識之相來度化你等衆生。”無論導師呈現怎樣的形象、性格及事業,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化現,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度化不同的衆生。我們在祈禱期間,應以平等心祈禱一切,而不是用分別心來觀待一切。這一點要銘記心中。

  我們如今信仰佛教,不是他人逼迫,也不是爲了湊個熱鬧走個過程,而是爲了成辦自他利益獲得解脫。爲了成辦這個偉大的事業,一定要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修的過程中,盡量往這方面發展。

  所有的導師都是佛菩薩的化現,本具有的功德是一致的;但依止什麼樣的導師根據個人的緣分來定奪,要選擇容易生起信心的導師。但在祈禱過程中,要以平等心去對待。當我們消盡煩惱之時,一切都是清淨之相,永遠是西方極樂世界。當內心不清淨的時候,即便身處多麼圓滿的地處,仍舊不滿足。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也是在心態之上,而不是表面形象之上。僅僅分別的話,永遠不會有淨土。。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對釋迦牟尼佛生不起信心,對佛陀有邪見最終墮入惡趣。所以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內心。

  

  2、行住坐臥不離祈禱上師

  修法需要實實在在一些。佛法的目的是令我們遠離貪嗔癡煩惱,所以無論法有多麼殊勝,只要我們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所束縛,永遠不是正法,是逆緣而不是順緣。因此以後修法一定要銘記這一點,尤其是多閱讀一下上師的教言。很多不如法的思想行爲,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遠離,這些都得懂一些,並且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腳踏實地去修法。

  比如說,平常在祈禱的時候,把本尊(上師)觀想在頭頂之上做祈禱;在行走的時候若能提起正念,就把本尊(上師)觀想在右肩之上,無論怎麼行走,都是在右繞著上師;吃飯的時候,就把本尊(上師)觀想在喉間,不管吃什麼喝什麼都在供養上師;晚上睡覺的時候,把本尊(上師)觀想在心間,對晚上進入夢光明之境界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不管在什麼時候,行住坐臥都要不離上師做祈禱。

  (叁)自謙句

  1、何謂具善者

  具善聖者慈愛子,

  具有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者才稱之爲具善者。所以平常應多多反觀自心,對出離心的認識有多高多深,菩提心有多少,信心是不是普遍,以此叁者來樹立自己的善根有多麼強。

  不管是方便還是禅定,只要離開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這叁法,即便你所修行的法,自認爲有多麼成功圓滿,但還是世間禅定,最多得到色界和無色界天。成辦解脫的唯一條件不在于其他,而在于這叁法之中。當你離開這叁法時,不管行持什麼樣的善法,都不可能成辦解脫。所以我們每當在修行過程當中,都要時時銘記這一點。

  作爲佛教成辦解脫者,善的定義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這叁者。

  2、自謙

  名爲教言悅美名,實爲淺學之謬論。

  上師是站在最低的立場之中傳講這部教言的。即便是教言,也謙虛地稱之爲謬論。這就告誡我們,在修行的路途之上對治傲慢心有多麼重要,應該時時站在謙虛當中去成辦解脫。

  先從成辦解脫唯一條件六度波羅密之布施度來說。當我們爲他人做布施的時候,若以高高在上的心態和行爲去布施的話,我相信這個布施有沒有功德真的很難說。就好像一個單位,老板給下面的職工發工資般,這叫布施嗎?布施應該是非常低調的一種行爲,在布施的過程中,雖然看起來你在幫助著他人,但實際上是他人在幫助你,因爲我們在布施的過程當中,依靠布施的功德消盡著自己的煩惱逐漸趨向于極樂世界。雖然布施的是一點點,實際上我們得到的可能比他更多,到底誰在布施誰呢?所以說單純從布施的角度當中來說,也應該時時斷絕傲慢心。其外所有的一切,也都要銘記這一點。

  從家庭的角度當…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