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心语·趣入佛门▪P4

  ..续本文上一页性的无念状态并不能称之为寂止,而是一种迷惑。若把这种无念当成窍诀的话,我相信即便觉得自己现前修学有多么殊胜,见解也永远不会有所进展。

  历代传承祖师在面对临终这一时刻,心中已经没有生死之概念,因为生死已消融于法界了。所以无论生还是死,在他们面前是完全平等的。但现前对我们而言,还无法做到生死平等,总认为生要比死好,这是我们对生和死还没有了悟所致。

  我们已经知道修行佛法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所以即便从事自己的事业,也很容易感到满足。因为懂得满足才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财富。若要是内心不懂得满足,时时都具有极端贪执者,即便财富有多么广大,也永远不会有快乐的时候。

  虽然我们已经受持了诸多戒律,功德不可思议,但是一旦要是违犯的话,罪过也是非常大的。为了酬补犯戒的过失,应该每天不间断地念诵遍至遍百字明,并且念诵遍金刚萨埵心咒等。这点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间断。

  想要让周围人理解佛法,自己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言行举止与往昔相比,完全不同。比如以前行为粗暴,现在却很调柔;以前很不合群,现前与大家相处,越来越和谐;在做人做事等多方面,表现都越来越好。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谁都不会反对你的信仰,可能还会羡慕你这种信仰,因为佛教本身就有这样的功德。

  作为佛教徒,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巧一些。比如,先不要急着向家人和朋友宣扬佛教的教理,而是要让他们看到你的言行比以前好很多,由此他们会觉得信仰佛教也是一件好事。

  华智仁波切说:“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起现万法的根源就是自己时时刻刻飘动的内心。所以我们何时能调伏自己的内心,何时就能转变乃至调伏轮回。因此,修学佛法应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妄念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区别,完全取决于如何去运用它。若要是内心顺着妄念走,它就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这一点都不假。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去调伏它。一旦能将妄念转为道用,它就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我相信现前很多人都能从某种角度来讲解佛法。但是细致观待,我们很多见解都已经变成一种理论。虽然我们可以用美妙的词句来描述这些道理,但是内心却仍旧与庸俗同道。这就说明我们并没有把佛法传讲的一切教言纳入心相续之中。自心没有变成教法之时,你是你,法是法。

  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曰:“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口诵虽然也非常殊胜,但即生想成办解脱,必须依靠心行。口诵是心行之前行,但若仅仅依口诵而不去心行,是很难迅速成办解脱的。

  现前很多弟子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深,不会再如往昔一般把佛法的功德树立于相之上。因为仅仅能看得见何种景象,具有何种感觉并不代表佛法,真正的佛法在于内心之中。观待自己内心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增长,才是佛法唯一的功德,以他作为标准,永远不会有错谬的时候。

  如今很多人听闻的教言已经不算少了,但是还是说自己不会修法。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两点:第一,导师为你所传讲的教法你并没有铭记心中;第二,即便已经知道了,但是由于高攀的缘故,实际当中无法调顺烦恼。只要你具备这两大过失,相信你的见解很难有所进展。

  对于次第根机者而言,当信心还没有很坚定之时,不得不依靠修行来成办见解。因此修行者依见而修还是依修而见,需要根据个人的根机而定,不能以高攀的方式去成办很高的见解。这对我们以后修行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无论是执著好的还是坏的,极端的执著都会造成身心不健康。即便执著不是很极端,没有到达精神无法控制的状态,也一样可能对身心造成一定的障碍。因为执著是起现一切烦恼之根源。

  我们平常说对觉受不能太过执著,并不是说连回忆一下都不允许,而是不能对觉受形成极端的贪执。例如今天打坐有一种觉受,因此在第二座时,总想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找这种感觉,这就叫极端的耽著。若这种耽著已达到极顶的时候,身心都不会健康。

  很多人说人的大半辈子都在睡眠之中,若能把这些时间都用于修学佛法,该多好。但是想改变自己的梦境,仅凭睡觉之前的发愿和修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平常白天的时候,无论座上座下,都要时时护持正知正念。若能如是修持,相信你在梦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境界。

  现前我们已经听闻了调伏内心的殊胜教言,所以不能再随着习气飘动。一旦显现与正法相违的思想和言行,就要及时调伏,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修行是一门苦行。但由于我们从见解、修行和行为多方面调伏内心的缘故,相信我们的见解也会越来越增上。

  虽然我们的性格随着修法的增上在逐渐改变,但是由于见解还没有达到见量的缘故,当下能完全改变自己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常还是会有一些不好的显现,此时我们就要在第一时间用改造意念之正念来护持,断绝这种恶念而趋向于正念,这就叫作调伏、修行。

  由于宿世因缘,我们今生能进入佛门,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虽然我们有宿世的善缘,但仍有很多习气和恶因而令今生修法有诸多懈怠和障碍。此时应多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令自己生起精进修法的力量。

  如今我们已具备高尚的智慧和圆满之福报,利用这种福报和智慧可以创造更美好的快乐和幸福。如果不能将这么优越的条件用在正确的对境之上,那就是世上最可笑的行为。因此我们无论身处何地,精进修法是永远不能轻视的。

  对初行者而言,不要急着去看一些甚深的教言。因为即便你阅读了这些教言,也只能站在理论的立场上理解一些,无法真实成办这些甚深的见解。因此平时若要是有时间的话,还是多看一些与现前心相续相关的教言,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很多没有听过《上师瑜伽导修》法的弟子,也想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去修行。当你有这样愿望的时候。要记住,只要对上师瑜伽导修生起信心,谁都可以去阅读并且依之修行,不需要得到哪一位导师的开许。

  慈祥的母亲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养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令小孩长大成人。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会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便,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如同我们晚上做梦一般,虽然身体躺在床上,但内心之中完全是另一个境界。这种境界并不自己想有就有,想怎么梦就能梦得见的。他是被一个无形的力量所左右着,让你无梦就无梦,有梦就有梦,这就是飘动的业力。

  历代高僧大德告诫我们,在有生之年要精进修法,才能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和未来的幸福。如果临终之时,只能留下悲伤的遗嘱,凄惨地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对修行人而言,暇满人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若不具出离心,即便从事诸多善法,也都只是为了今生利益而已,不会形成涅槃解脱之因。因此为了所从事善法均为解脱之因,出离心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刚刚开始进入佛门的弟子觉得,天天观想无常听起来非常凄凉。但随着我们对法的理解不断深入,见解不断增上,你就会逐渐知道,这些都是吉祥之词。

  共同外前行理解得如何,就看看自己早上一起床的时候,对正法的兴趣,对修法的兴趣有多大?懈怠和精进,哪一种状态占优?若要是懈怠更占优势的话,说明我们共同前行的基础并不坚固,观修也还没有到量。此时还是好好修前行法比较重要。

  我们修行应该与如法道友为伴。若与一个贪嗔痴烦恼极重的人为伴,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也会变成这样的人,内心烦恼沉重,且时时在懈怠之中。因此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能够与如理行持正法道友为伴非常重要。

  执著是漂泊轮回之根源,无论是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都不用执著。

  我们的布施不是高高在上的恩赐,我们舍弃的也不是一点点的钱财。而是对物欲,对自己、乃至对轮回的贪执。所以乞丐是我们修行的对境,应该心怀感恩。

  只有知道奶糖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到奶糖的滋味。只有知道暇满难得,才能体会到获得人生的喜悦和珍贵。

  我们不光要看到别人修行的成果,还要了解他人背后成功的原因,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短处。

  闻思不是为了死读书,而是为了实际行为中的应用。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透,多常常掩盖、忽略问题的存在。

  在一个宝瓶之中同饮甘露,在同一位导师前听闻窍诀,这样的金刚道友就是最亲近的道友。若要是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乃至互相殴打,都是将来堕入金刚地狱之因。因此虽然凡夫难免产生这样的现象,但是第一时间必须要忏悔,不能让这种罪业过夜。

  当下不能呈现清净圆满之功德,是由于本来清净之心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之故。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现前不能得见清净刹土的原因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心。

  当自己功德有稍许增长就开始耽著,那么随之而起现的就叫做魔障而不叫悉地。魔障与悉地只有一线之隔。当功德起现之时,耽著之妄心也随之起现,那就是着魔。若伴随着正知与正念而起现,就是悉地。

  仅仅欲求得到解脱果位,而不去行持方便道,就如同农民春天不播种,却又希冀能在秋天获得丰收一般不现实。因此我们现前修法之时应该要踏实一点,依教奉行为妙。

  当我们面对令自己心生烦恼的事情时,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而要先反省自己,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罪业的果报,此时更应反躬自省并及时忏悔。

  一个修行佛法者,烦恼应该越来越少、性格越来越调柔、内心渐渐充满喜悦、行为也日趋正常,这才是信仰佛教应有的功德。如果你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思想越来越偏激,烦恼也越来越沉重,这可不是修行佛法该有的结果。

  作为一个修学佛法者,由于时时观待内心而作调伏,…

《金刚心语·趣入佛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心语·正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