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P4

  ..續本文上一頁性的無念狀態並不能稱之爲寂止,而是一種迷惑。若把這種無念當成竅訣的話,我相信即便覺得自己現前修學有多麼殊勝,見解也永遠不會有所進展。

  曆代傳承祖師在面對臨終這一時刻,心中已經沒有生死之概念,因爲生死已消融于法界了。所以無論生還是死,在他們面前是完全平等的。但現前對我們而言,還無法做到生死平等,總認爲生要比死好,這是我們對生和死還沒有了悟所致。

  我們已經知道修行佛法就是調伏自己的內心,所以即便從事自己的事業,也很容易感到滿足。因爲懂得滿足才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財富。若要是內心不懂得滿足,時時都具有極端貪執者,即便財富有多麼廣大,也永遠不會有快樂的時候。

  雖然我們已經受持了諸多戒律,功德不可思議,但是一旦要是違犯的話,罪過也是非常大的。爲了酬補犯戒的過失,應該每天不間斷地念誦遍至遍百字明,並且念誦遍金剛薩埵心咒等。這點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間斷。

  想要讓周圍人理解佛法,自己首先必須成爲一個正直的人,言行舉止與往昔相比,完全不同。比如以前行爲粗暴,現在卻很調柔;以前很不合群,現前與大家相處,越來越和諧;在做人做事等多方面,表現都越來越好。如果能做到這些,相信誰都不會反對你的信仰,可能還會羨慕你這種信仰,因爲佛教本身就有這樣的功德。

  作爲佛教徒,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善巧一些。比如,先不要急著向家人和朋友宣揚佛教的教理,而是要讓他們看到你的言行比以前好很多,由此他們會覺得信仰佛教也是一件好事。

  華智仁波切說:“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起現萬法的根源就是自己時時刻刻飄動的內心。所以我們何時能調伏自己的內心,何時就能轉變乃至調伏輪回。因此,修學佛法應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妄念本身沒有好與壞之區別,完全取決于如何去運用它。若要是內心順著妄念走,它就是漂泊輪回之根本,這一點都不假。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去調伏它。一旦能將妄念轉爲道用,它就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我相信現前很多人都能從某種角度來講解佛法。但是細致觀待,我們很多見解都已經變成一種理論。雖然我們可以用美妙的詞句來描述這些道理,但是內心卻仍舊與庸俗同道。這就說明我們並沒有把佛法傳講的一切教言納入心相續之中。自心沒有變成教法之時,你是你,法是法。

  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師曰:“凡夫口誦,聖者心行。”口誦雖然也非常殊勝,但即生想成辦解脫,必須依靠心行。口誦是心行之前行,但若僅僅依口誦而不去心行,是很難迅速成辦解脫的。

  現前很多弟子對佛法的理解越來越深,不會再如往昔一般把佛法的功德樹立于相之上。因爲僅僅能看得見何種景象,具有何種感覺並不代表佛法,真正的佛法在于內心之中。觀待自己內心貪嗔癡煩惱是否減少,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增長,才是佛法唯一的功德,以他作爲標准,永遠不會有錯謬的時候。

  如今很多人聽聞的教言已經不算少了,但是還是說自己不會修法。這也充分地說明了兩點:第一,導師爲你所傳講的教法你並沒有銘記心中;第二,即便已經知道了,但是由于高攀的緣故,實際當中無法調順煩惱。只要你具備這兩大過失,相信你的見解很難有所進展。

  對于次第根機者而言,當信心還沒有很堅定之時,不得不依靠修行來成辦見解。因此修行者依見而修還是依修而見,需要根據個人的根機而定,不能以高攀的方式去成辦很高的見解。這對我們以後修行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無論是執著好的還是壞的,極端的執著都會造成身心不健康。即便執著不是很極端,沒有到達精神無法控製的狀態,也一樣可能對身心造成一定的障礙。因爲執著是起現一切煩惱之根源。

  我們平常說對覺受不能太過執著,並不是說連回憶一下都不允許,而是不能對覺受形成極端的貪執。例如今天打坐有一種覺受,因此在第二座時,總想用不同的方式去尋找這種感覺,這就叫極端的耽著。若這種耽著已達到極頂的時候,身心都不會健康。

  很多人說人的大半輩子都在睡眠之中,若能把這些時間都用于修學佛法,該多好。但是想改變自己的夢境,僅憑睡覺之前的發願和修行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平常白天的時候,無論座上座下,都要時時護持正知正念。若能如是修持,相信你在夢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境界。

  現前我們已經聽聞了調伏內心的殊勝教言,所以不能再隨著習氣飄動。一旦顯現與正法相違的思想和言行,就要及時調伏,因此從某種角度而言,修行是一門苦行。但由于我們從見解、修行和行爲多方面調伏內心的緣故,相信我們的見解也會越來越增上。

  雖然我們的性格隨著修法的增上在逐漸改變,但是由于見解還沒有達到見量的緣故,當下能完全改變自己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常還是會有一些不好的顯現,此時我們就要在第一時間用改造意念之正念來護持,斷絕這種惡念而趨向于正念,這就叫作調伏、修行。

  由于宿世因緣,我們今生能進入佛門,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多方面條件不成熟的緣故,雖然我們有宿世的善緣,但仍有很多習氣和惡因而令今生修法有諸多懈怠和障礙。此時應多觀想人身難得與壽命無常,令自己生起精進修法的力量。

  如今我們已具備高尚的智慧和圓滿之福報,利用這種福報和智慧可以創造更美好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不能將這麼優越的條件用在正確的對境之上,那就是世上最可笑的行爲。因此我們無論身處何地,精進修法是永遠不能輕視的。

  對初行者而言,不要急著去看一些甚深的教言。因爲即便你閱讀了這些教言,也只能站在理論的立場上理解一些,無法真實成辦這些甚深的見解。因此平時若要是有時間的話,還是多看一些與現前心相續相關的教言,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很多沒有聽過《上師瑜伽導修》法的弟子,也想按照《上師瑜伽導修》的要求去修行。當你有這樣願望的時候。要記住,只要對上師瑜伽導修生起信心,誰都可以去閱讀並且依之修行,不需要得到哪一位導師的開許。

  慈祥的母親根據不同時期孩子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去養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了令小孩長大成人。而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度化衆生的時候,會用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便,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調伏自己的內心。

  如同我們晚上做夢一般,雖然身體躺在床上,但內心之中完全是另一個境界。這種境界並不自己想有就有,想怎麼夢就能夢得見的。他是被一個無形的力量所左右著,讓你無夢就無夢,有夢就有夢,這就是飄動的業力。

  曆代高僧大德告誡我們,在有生之年要精進修法,才能成辦今生快樂、臨終自在和未來的幸福。如果臨終之時,只能留下悲傷的遺囑,淒慘地離開這個世界,那麼對修行人而言,暇滿人身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若不具出離心,即便從事諸多善法,也都只是爲了今生利益而已,不會形成涅槃解脫之因。因此爲了所從事善法均爲解脫之因,出離心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剛剛開始進入佛門的弟子覺得,天天觀想無常聽起來非常淒涼。但隨著我們對法的理解不斷深入,見解不斷增上,你就會逐漸知道,這些都是吉祥之詞。

  共同外前行理解得如何,就看看自己早上一起床的時候,對正法的興趣,對修法的興趣有多大?懈怠和精進,哪一種狀態占優?若要是懈怠更占優勢的話,說明我們共同前行的基礎並不堅固,觀修也還沒有到量。此時還是好好修前行法比較重要。

  我們修行應該與如法道友爲伴。若與一個貪嗔癡煩惱極重的人爲伴,相信不久的將來你也會變成這樣的人,內心煩惱沈重,且時時在懈怠之中。因此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能夠與如理行持正法道友爲伴非常重要。

  執著是漂泊輪回之根源,無論是好的東西,還是壞的東西,都不用執著。

  我們的布施不是高高在上的恩賜,我們舍棄的也不是一點點的錢財。而是對物欲,對自己、乃至對輪回的貪執。所以乞丐是我們修行的對境,應該心懷感恩。

  只有知道奶糖來之不易,才能體會到奶糖的滋味。只有知道暇滿難得,才能體會到獲得人生的喜悅和珍貴。

  我們不光要看到別人修行的成果,還要了解他人背後成功的原因,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短處。

  聞思不是爲了死讀書,而是爲了實際行爲中的應用。讀書不在于多而在于透,多常常掩蓋、忽略問題的存在。

  在一個寶瓶之中同飲甘露,在同一位導師前聽聞竅訣,這樣的金剛道友就是最親近的道友。若要是彼此之間産生矛盾,乃至互相毆打,都是將來墮入金剛地獄之因。因此雖然凡夫難免産生這樣的現象,但是第一時間必須要忏悔,不能讓這種罪業過夜。

  當下不能呈現清淨圓滿之功德,是由于本來清淨之心被貪嗔癡煩惱所遮止之故。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現前不能得見清淨刹土的原因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心。

  當自己功德有稍許增長就開始耽著,那麼隨之而起現的就叫做魔障而不叫悉地。魔障與悉地只有一線之隔。當功德起現之時,耽著之妄心也隨之起現,那就是著魔。若伴隨著正知與正念而起現,就是悉地。

  僅僅欲求得到解脫果位,而不去行持方便道,就如同農民春天不播種,卻又希冀能在秋天獲得豐收一般不現實。因此我們現前修法之時應該要踏實一點,依教奉行爲妙。

  當我們面對令自己心生煩惱的事情時,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而要先反省自己,因爲這一切都是自己無始以來所造罪業的果報,此時更應反躬自省並及時忏悔。

  一個修行佛法者,煩惱應該越來越少、性格越來越調柔、內心漸漸充滿喜悅、行爲也日趨正常,這才是信仰佛教應有的功德。如果你的情緒越來越低落,思想越來越偏激,煩惱也越來越沈重,這可不是修行佛法該有的結果。

  作爲一個修學佛法者,由于時時觀待內心而作調伏,…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心語·正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