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略说(耕云)▪P2

  ..续本文上一页了。所以菩萨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萨感觉到这个境界不错,很高兴,执著这个境界,他就很难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为止。若一念回心,不执著。不把玩光景,然后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进,所以受持《金刚经》也不能执著正受,而是要使金刚心抬头做主。

  金刚心是刀枪不入、八风不动的。人若真正以金刚心抬头做主的话,一切得失、毁誉、称讥、利衰来了,根本不动摇,既不影响情绪、心理,也不影响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尽管数十年寒暑很短,都有很多人觉得很漫长、很真实,那么这个漫长的人生对你来说便形成一种惩罚。因为你既不安详,也不自在。你去追求刺激,刺激过后更空虚;你去寻找欢乐,欢乐过后就是寂寞;你要制造高潮,纵然你制造成功,高潮过去就是低潮;你要想突出,恰巧你周围就出现缺陷,周围要不缺陷,你怎么能突出?所以追求相对的东西,都不永恒,也都不真实,只有绝对的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另一本是《六祖坛经》。我们看《指月录》、《五灯会元》、禅宗语录,一句也看不懂。“什么是佛”?“麻三斤”。“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树子”。……什么意思啊?不懂!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六祖坛经》来的。《六祖坛经》那么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钻那些不懂的。其实这些你看不懂的东西,很浅、极浅!只要你入禅,你就会看得会心地微笑。有的时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亲切,不会有什么枯燥、格格不久的感受。所以《六祖坛经》是五家七宗的根源。

  很多人看《六祖法经》,说我会了。其实只是会讲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说什么,六祖又说什么,讲得好像都没有遗漏麻。但是你问他一句什么是烦恼即菩提?却答不出来,这在经上明明讲“前念着相即烦恼,后念离相即善提”啊。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用这个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岂不太好?请问这是个什么心呀?他也答不出来?你要地背。他也的确会背,但为什么答不出来?经上明明写得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你只要将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找出,恢复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

  为什么那么浅,那么近,他没有发觉?而且会背,却不会答?你问他下句,他不会用上句来答你,这就是障!什么叫做“障”?“业障”。业障并不是罪大恶极,业障是业务所形成的惯性。我们从生到现在,生活的习惯、意识的习惯形成惯性,也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惰性,很难改变。所以他不适应新的见解、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性。

  所以读《六祖坛经》,不但要会背,而且要一句一句地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问,一定要彻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坛经》都明白的时候,你就发现所有的《五灯会元》、《碧岩录》、《祖堂集》……等等,都是幼稚园的教材,都没什么难懂。

  (五)为什么学禅

  1、为求真独立——离一切执

  为了自己能够真正的独立,就必须学禅。大丈夫独来独往,真正的道,都是“独行道”。譬如日本历史上的武士宫本武藏,就是独行的例子。我们今天并不是提倡个别生活,而是讲自己心灵的独立。我们在喊独立、自由、平等,其实真正的独立是心灵的独立,除了我,再没有别的,也就没有自己和自己相对的一切,有相对的都是幻想。

  2、为求真自由——解脱

  第二要求真自由。《证道歌》说:“假使铁轮项主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五祖说:“真正是得的人,轮刀上阵,只此一念。”只要得道,就算拿着枪和敌人拚刺刀,这个心都不会有所改变,这才是真自由。

  3、为求真平等——不二

  何谓真平等?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最难的是我们的心不平,常常心起高起低,起尊贵念、起卑下想;有的崇高,有的渺小;这都是相对的。内心若充满了相对的东西,利害、好坏、是非、人我、冷热、黑白、…等等,就变成矛盾,正负一相交,心灵就产生了干扰,就产生了干扰素,使心不能安宁扫除一切相对,自然恢复平等心。

  所以为求得人生真正的解脱、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潇洒,只要离一切执,使我们被埋没的真实的自我,能够面对人生,这是学禅最起码的正因。

  做任何事都有因果。因果,不是宗教专用的。所谓因果。在形式逻辑上讲,是“自然齐一律”。在自然界谁也不能背离的一条定律,就是同因同果,要不是同因同果,那实验室不必要了,今天氢二氧一是水,明天氢二氧一是汽油,娜就麻烦得很,什么都不能把捉、肯定。所以同因一定同果。学法,一定要发心正。有了正因,才能得正果。假如学禅只想打麻将都是双龙抱,买奖券都是第一特奖,如果你有福报,这个愿望会实现,但是你所造的业更深,你的心态更扭曲、更黯淡,你的人生更烦恼。所以要注重正因。

  当初六祖不辞跋涉,翻山涉水;那时候交通极不便利,由广东跑到湖北黄梅,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路。五祖问:“欲求何物?”他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只要作佛,别的东西都不要,这多干脆、多了当,而果然他就是作佛。所以说学禅要有正因。

  (六)怎样学禅?

  1、决心做正人——由消除心垢而保持光明磊落

  学禅第一个条件,首先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所有的宗教都有戒,那是爱护它的教徒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要有戒呢?戒就是警戒,假如你到金门、马祖去参观,它有个牌子“此是雷区,敬请止步!”警戒你不能越雷池一步,你再迈一步,踏上地雷就报销了。所以戒也就是说这件事你要是做了,就是毁灭。

  我们读古书,不知道学古人反求诸己,心里烦恼就怪别人,认为这个人给我带来了麻烦,那家伙给我制造烦恼,为什么不找找自己,自己是说错了?做错了?还是看错了?想错了?一定有!要没有,你不会烦恼,因为错误永远是烦恼的原因;而毁灭永远是罪恶的结果。

  所以宗教的戒条是爱护教徒,是让他不要烦恼,而活得快乐,活得安详,是让他免干毁灭。禅学研究会不是一个宗教,是个学术团体,那么我们要如何守戒呢?我感觉到所谓的戒,是有所不为。不可为的事情都是负价值标准。而价值标准应该不是主观的,是建立在大众客观所公认的。既然如。此,不必受戒,但起码要有个决心:“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情断然不为。”这事情既然怕别人知道,被人知道了不是犯法就是没面子,这样我干脆不做,一定要有这个决心。

  各位不要把道家看得渺小,道家修的是纯阳。《易经》最后一卦——“群龙无首”,就是纯阳之象。什么是群龙无首?就是大家都一样的至高无上,都一样的纯洁、光明、无私、无我,这就是大同世界。有人说纯阳是童男,女人是纯阴,那对女人是一种侮辱,对男人来讲也不切实际。纯阳不是从生理上去解释,而是说心里没有阴暗面就是纯阳。

  各位只要能够做到“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断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就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正人。所谓“心行”,是说只要念头一起,虽然没有去做,心理也会产生黑暗的罪垢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所以任何人只要做到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坚决不做,不可以做的事绝对不想;这样的话,学禅一定成功。因为不是正人绝不能相应正法,只有正人才能够相应正法。

  如果各位能够做到这两句话——“怕别人知道的事情断然不为。不可为的事断然不想”,心就逐渐变成光明,变成纯阳,没有阴暗面。一个没有阴暗面的人他就无所畏,般若智慧就会发露,他逐渐感受到、实证到众生万物同体,他自然会产生同体大悲。

  在佛经上,佛陀常说:“善男子、善女人”,没有说恶男子、坏女人,你若是恶男子、坏女人,就没有缘见到佛陀了。一定要做好人,好人才能学法,歪人怎能学正法呢?所以学禅第一个要下决心成佛,第二个要做到绝对的扫除自心的阴暗面。

  扫除心的阴暗面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就是下决心从今以后凡是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第二要反省过去所作所为的错误,要在佛前写出来发露忏悔。

  把自己过去所有不可告人的事都写出来以后,顶好告诉你的师父,向他忏悔。在天主教里也有所谓“告诫”。为什么自己做了不好意思的事情还可以告诉别人呢?因为你若不发露则失示还有隐瞒,既然有隐瞒,就见不得人,见不得人的都是阴暗面,心里的阴暗面没有扫除。所以发露忏悔,起码用笔把它写出来见天,见了天就消除了阴暗面,道理在此。所有的宗教都注重反省,都注重忏悔。儒家更重视“自反”和“三省”的功夫。

  《六祖坛经》也讲无相忏悔,密宗也有金刚萨埵百字明忏悔法,而真正的忏侮莫过于“见性”,一见性,一切罪恶瓦解冰消,山河大地都不存在,所以那才是一了百了。但是我们修行入手的时候,一定要决心做个正人,做个心胸光明磊落的人,而保持光明磊落的心态。

  2、求师——有情来下种

  学禅的第二个条件是求师。无师自通的事,比较少有。为什么要求师呢?在密宗讲求种子,种子胜。要接受这个菩萨灌顶,跟这个菩萨结缘,就要观想这个菩萨的种子字。在禅宗也特别重视求师,侨陈如见佛陀一星期就开悟,因为师的种子胜,而自己的法缘胜。

  如果你不决心做正人、做好人,那你不可能遇到正法,遇到正法,你也无法接受。假如你不遇到真正的明帅,你这一生也很难开悟,未开悟的人,只要加入禅学研究会,做到不可告人之事绝对不做,不可放之事断然不想,那么你的人生逐渐走向光明,过去那些不好的遭遇不再重复,而你不用企求,你所得到的,差不多也就是你所需要的了。很多朋友都有这种感受。所以只有光明的人才会感受到光明的境遇,一个心念黯淡的人所面临的一定是黑暗,这就是“物以类聚”。一个跟阿修罗一样心境的人,魔就会跟他做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个正人君子。

  3、穷理——解极

  禅修行的第一个方法…

《禅宗略说(耕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