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略说(耕云)

  禅宗略说

  耕云

  俗子录入

  禅学与学禅

  (-)禅是一种学问吗?

  1、有师有徒皆属学问范畴

  宗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产业,任何一国的文化,都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既然是全人类所共有。你我都有份。而学,一定有人教。任何一种学问,有人教,有人学,有人传,有人受,这就是学问。禅是宗教的,但禅也是一种学问。

  2、禅是特殊的宗教也是特殊的学问

  一般的学问总是会有些心得——有所得,总有些东西,有些收获。而你要真学禅,你将毫无所得,没有收获,只有损失。把你原来的东西拿走了,而你想得到什么呢?什么也得不到!古人有一句话:“夺饥人食,驱耕夫牛。”种田的人靠牛,我把牛赶走,看你怎么办?又好比小孩在玩小汽车,把小汽车甩掉,看你怎么耍?这个人三天没吃饭,刚刚捧了一碗饭高兴要吃,偏把他的饭夺走,禅的教学就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呢?禅,是一种道。古人讲过,“为学日益”:你要求学问,天天有进步,有收获;“为道日损”:你要学道,天天要甩掉一些东西。天天有损失。某些概念甩掉了,某个执著甩掉了,某个自以为是的观念甩掉了。有时自以为发现真理对师父一讲,师父打你一棒,所自以为是的也没有了,简直这一生白活了,看来是如此,实际上各位要知道,只要是人,谁都不愿意被埋没,埋没的时候就大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最可悲的倒不是别人不用你,而是你自己杏定你自己,因为你种种的观念游戏,从六根六尘对境形成六入所产生的名、色、妄想,把你永恒的生命,真实的自我,完全理葬掉了,完全迷失了而禅,就是找出真实的自我,把捉永恒生命的一门学问、所以是一种特殊的学问

  (二)禅是什么学问

  1、禅是生命之学——人天一贯

  何以见得禅是生命之学?因为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生死苦乐的问题。生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来,死后也不知道究竟到哪个地方去。苦乐完全不能自主。今天你的环境好一点,上司、朋友、同事都歌颂你很了不起、很伟大、很受尊敬,你感觉食欲大开,万有引力对你好像减轻了作用,飘飘然要飞起来了似的。假如有个人骂你,说你不是人,修养不够、品德不够,工作不认真、不能构成工作需要一是个多余的人,就感觉地心引力对你加倍,心情沉重,食欲没有了,胃口也倒了,觉也睡不着,走路好像两条腿特别重。生死苦乐何尝操纵在你自己手里?没有。

  而禅,就是要了解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要发掘出生命的基因,永恒不变的那个因素是什么?要把捉到自己生命的永恒相。要发掘人的生命表征的心,最初是个什么形态?要求证出何以光明解脱的佛祖和烦恼愚昧的众生是平等的?如何是自他不二?我和你明明是两个人,我要掏你口袋的钱,你要向派出所报案,为何称为自他不二?这些都是生命的问题,生命本质的问题。

  2、禅是穷理尽性之学

  禅是穷理尽性之学。什么是穷理尽性?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家都自命为真理大师,说他发掘了真理,有的说是心,有的说是物,有的说是一元,有的说是二元,有的说宇宙是原子堆积的。有的说宇宙是四大组合的。每一家都从本体论,说宇宙是什么?然后说宇宙论,宇宙的法则、规律是什么?然后说认识论,用什么方法才能正确地认识真理呢?用思想方法、用逻辑学。然后就是人生论,人生观,且每个派系都有一套。难道真理果真有这么多吗?只有悟禅的人,才能肯定这些都不是真理,这些只是真理的表象、局部,都只是真理之海的一个饱沫,并不等于真理。

  真实的都是原本的,原本既投有银河系,当然也没有地球,道理从哪里来呢?道理从人来,没有人哪里有什么道理啊!人从哪里来呢?说法很多,这里姑且不论。总而言之,禅学不是哲学家讲的哲学,也不止于科学家讲的科学,而是说科学从哪里来?哲学从哪里来?一切理、一切事的源头是什么?要直溯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到根源以后,就是真理之王,就是法王,也就是见性成佛。说来很容易,做起来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3、禅是宗教的灵魂,文学艺术的生命

  禅是宗教的灵魂,文学艺术的生命。这话怎么讲?如果没有禅,自己和信仰的教主便成为对立,我崇拜你,你很伟大,我很渺小,请你救我,一定是如此。真理是绝对的,当它变成两个的时候,已经不是真理了。如果宗教没有禅的精神,宗教只是形式,是真正的崇拜偶像、是迷信的。而禅,尽管它是宗教的,它却是宗教的灵魂。佛陀说佛法*轮的运转,有三个时期第一是正法时期一千年,这一千年没有偶像。当初大家纪念佛陀,只摆一个狮子座空着,说是佛的位置;拿菩提树枝插在旁边,纪念佛陀成道在菩提树下,并没有什么偶像。第二是像法时期一千年,大家思念佛,就用泥塑、木雕、金装、铜铸做个佛像。第三是末法时期,时期较长,有一万年,这一万年以后呢?连佛的名字也听不到了,当然就没有法了。

  何以如此?因为众生的心是在沉溺、堕落、悬浮,并没有升华,不可能越来越净化,但是人定可以胜天,这也许是各位成立禅学研究会的目的吧!

  宗教若是没有禅,宗教只是个偶像,没有灵魂;是迷信的,是被崇拜的。而艺术、文学没有禅,则只是一个躯壳,只是线条、颜色的组合,文字的观念游戏罢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极高明而又道中庸,但是到了宋、明,都已经衰退。而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艺术光芒万大的时候是唐、宋时期,尤其是唐朝。何以光芒万丈?由于它注入禅的思想,注入了禅的精神!

  我们可以说,从宋到明的儒家大学者,没有一个没有参过禅,,没一个不会打坐。我们也知道,如果没有王阳明,儒家精神国明朝就已经中断、死亡了。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有很多人说王阳明不是禅,那是从表象看他不是禅,但是想一想,自从孔、孟、颜回,以及后来的程、朱、陆、王,除了王阳明以外,谁曾悟过道呀?只有王阳明悟过道。悟了个什么道呢?你打死他,他也说不出来。王阳明是参禅的,他把孟子的致良知拿来做为参话头的主题,取代话头。用“知行合一”来解释,取代“解行相应”。所谓“解行相应”。佛法讲究你理解多少,就做多少,要求实行,并不专求理解;理解很重要,因为不理解就无从实行,实行也不正确;但是你光理解不实行,理解就没有价值,没有作用了。

  以上是讲禅对文化的价值。

  (三)禅学的指标——穷理、研几

  禅既然是生命之学,一切理、一切事、一切众生的根源,那么,我们学禅有什么指标呢?

  我觉得有一幅对联写得很好,“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追究万事万物从哪里来,这非常契合学禅的旨趣。一切事、一切理从哪里发生的?而你若看到一切事、一切理的发生之处,你就揭开了宇宙的最大秘密,你就摸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底牌,你就是个得胜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你心意没动,离开念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心态呢?这是很重要的。佛法非常重视人恢复自己原本的心——“本心”。本心,哲学家也非常重视,因为真理是原来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各位只能说谁创造了电动车或机器人,听说谁创造了真理没有?真理不能创造,只能发现。因此,这副对联对学禅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一切事物从哪里开始发生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你心意刚要萌动以前是个什么样子?一切念从哪里来?你再进一层发掘就发现生命的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也就是生命的永恒相。把捉到生命的永恒相,就不再进人轮回,就不会有无常,你就赢得了永恒。

  佛陀初转*轮,看到众生愚昧、执著,佛陀毫无办法,没有办法教导他们、只好对他们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四法印,说符合这四句话就是正法,,不符合就不是正法。所谓苦,人生就是苦。人生至少有八种苦:

  “爱别离”:恩爱的人要离开。

  “怨增会”,讨厌的人总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你要求什么东西不一定求到,求到以后欲望又升高了,认为这个没什么。和小孩子一样;买个小汽车玩了两三天又要小飞机,一把小汽车丢掉了。买了小飞机他就满足了吗?那绝对是靠不住的。所以“求不得”也是人的苦处。

  “五阴炽盛”:有病的人固然苦,没有情侣很苦,精神旺盛到睡不着觉,思维旺盛到非常敏锐锋利,体力旺盛到不打人挨两拳也很好服,……等等。加上生、老、病、死,是为人生八苦,我们要想摆脱这些普,就必须发掘真我,使真实的自我抬头,自然也就恢复了原本自在解脱。

  (四)禅学的宝典——《金刚经》、《六祖坛经》

  学禅有两本最宝贵的典籍,要学禅你一定要把这两本典籍,读得滚瓜烂熟而且消化融通。

  一本是《金刚经》。《金刚经》的可贵是“无住”两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什么叫做“无住”呢?就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让任何事物缠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无住”彻底了解、体会以后对禅就不感觉陌乐了。

  读《金刚经》,不是每个字都要求解,依文解义不是受持《金刚经》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刚经》,从头到尾要读诵出声,声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时可以一口气念三遍,念完了把经一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有什么觉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认为心外还有道理,这不是外道吗?外道并不是个坏名词。所谓外道只能说他认为心外还有道理可求。佛法讲觉,讲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觉受。你把念完经的觉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然后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么时候?保持到赶都赶不走,然后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后一个“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觉有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细法执,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个地方…

《禅宗略说(耕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