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略說
耕雲
俗子錄入
禅學與學禅
(-)禅是一種學問嗎?
1、有師有徒皆屬學問範疇
宗教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産業,任何一國的文化,都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既然是全人類所共有。你我都有份。而學,一定有人教。任何一種學問,有人教,有人學,有人傳,有人受,這就是學問。禅是宗教的,但禅也是一種學問。
2、禅是特殊的宗教也是特殊的學問
一般的學問總是會有些心得——有所得,總有些東西,有些收獲。而你要真學禅,你將毫無所得,沒有收獲,只有損失。把你原來的東西拿走了,而你想得到什麼呢?什麼也得不到!古人有一句話:“奪饑人食,驅耕夫牛。”種田的人靠牛,我把牛趕走,看你怎麼辦?又好比小孩在玩小汽車,把小汽車甩掉,看你怎麼耍?這個人叁天沒吃飯,剛剛捧了一碗飯高興要吃,偏把他的飯奪走,禅的教學就是這個樣子。
爲什麼要這個樣子呢?禅,是一種道。古人講過,“爲學日益”:你要求學問,天天有進步,有收獲;“爲道日損”:你要學道,天天要甩掉一些東西。天天有損失。某些概念甩掉了,某個執著甩掉了,某個自以爲是的觀念甩掉了。有時自以爲發現真理對師父一講,師父打你一棒,所自以爲是的也沒有了,簡直這一生白活了,看來是如此,實際上各位要知道,只要是人,誰都不願意被埋沒,埋沒的時候就大歎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而最可悲的倒不是別人不用你,而是你自己杏定你自己,因爲你種種的觀念遊戲,從六根六塵對境形成六入所産生的名、色、妄想,把你永恒的生命,真實的自我,完全理葬掉了,完全迷失了而禅,就是找出真實的自我,把捉永恒生命的一門學問、所以是一種特殊的學問
(二)禅是什麼學問
1、禅是生命之學——人天一貫
何以見得禅是生命之學?因爲人生最大的問題,是生死苦樂的問題。生不曉得從什麼地方來,死後也不知道究竟到哪個地方去。苦樂完全不能自主。今天你的環境好一點,上司、朋友、同事都歌頌你很了不起、很偉大、很受尊敬,你感覺食欲大開,萬有引力對你好像減輕了作用,飄飄然要飛起來了似的。假如有個人罵你,說你不是人,修養不夠、品德不夠,工作不認真、不能構成工作需要一是個多余的人,就感覺地心引力對你加倍,心情沈重,食欲沒有了,胃口也倒了,覺也睡不著,走路好像兩條腿特別重。生死苦樂何嘗操縱在你自己手裏?沒有。
而禅,就是要了解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要發掘出生命的基因,永恒不變的那個因素是什麼?要把捉到自己生命的永恒相。要發掘人的生命表征的心,最初是個什麼形態?要求證出何以光明解脫的佛祖和煩惱愚昧的衆生是平等的?如何是自他不二?我和你明明是兩個人,我要掏你口袋的錢,你要向派出所報案,爲何稱爲自他不二?這些都是生命的問題,生命本質的問題。
2、禅是窮理盡性之學
禅是窮理盡性之學。什麼是窮理盡性?世界上所有的哲學家都自命爲真理大師,說他發掘了真理,有的說是心,有的說是物,有的說是一元,有的說是二元,有的說宇宙是原子堆積的。有的說宇宙是四大組合的。每一家都從本體論,說宇宙是什麼?然後說宇宙論,宇宙的法則、規律是什麼?然後說認識論,用什麼方法才能正確地認識真理呢?用思想方法、用邏輯學。然後就是人生論,人生觀,且每個派系都有一套。難道真理果真有這麼多嗎?只有悟禅的人,才能肯定這些都不是真理,這些只是真理的表象、局部,都只是真理之海的一個飽沫,並不等于真理。
真實的都是原本的,原本既投有銀河系,當然也沒有地球,道理從哪裏來呢?道理從人來,沒有人哪裏有什麼道理啊!人從哪裏來呢?說法很多,這裏姑且不論。總而言之,禅學不是哲學家講的哲學,也不止于科學家講的科學,而是說科學從哪裏來?哲學從哪裏來?一切理、一切事的源頭是什麼?要直溯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到根源以後,就是真理之王,就是法王,也就是見性成佛。說來很容易,做起來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3、禅是宗教的靈魂,文學藝術的生命
禅是宗教的靈魂,文學藝術的生命。這話怎麼講?如果沒有禅,自己和信仰的教主便成爲對立,我崇拜你,你很偉大,我很渺小,請你救我,一定是如此。真理是絕對的,當它變成兩個的時候,已經不是真理了。如果宗教沒有禅的精神,宗教只是形式,是真正的崇拜偶像、是迷信的。而禅,盡管它是宗教的,它卻是宗教的靈魂。佛陀說佛法*輪的運轉,有叁個時期第一是正法時期一千年,這一千年沒有偶像。當初大家紀念佛陀,只擺一個獅子座空著,說是佛的位置;拿菩提樹枝插在旁邊,紀念佛陀成道在菩提樹下,並沒有什麼偶像。第二是像法時期一千年,大家思念佛,就用泥塑、木雕、金裝、銅鑄做個佛像。第叁是末法時期,時期較長,有一萬年,這一萬年以後呢?連佛的名字也聽不到了,當然就沒有法了。
何以如此?因爲衆生的心是在沈溺、墮落、懸浮,並沒有升華,不可能越來越淨化,但是人定可以勝天,這也許是各位成立禅學研究會的目的吧!
宗教若是沒有禅,宗教只是個偶像,沒有靈魂;是迷信的,是被崇拜的。而藝術、文學沒有禅,則只是一個軀殼,只是線條、顔色的組合,文字的觀念遊戲罷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極高明而又道中庸,但是到了宋、明,都已經衰退。而中國文化、中國文學,藝術光芒萬大的時候是唐、宋時期,尤其是唐朝。何以光芒萬丈?由于它注入禅的思想,注入了禅的精神!
我們可以說,從宋到明的儒家大學者,沒有一個沒有參過禅,,沒一個不會打坐。我們也知道,如果沒有王陽明,儒家精神國明朝就已經中斷、死亡了。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有很多人說王陽明不是禅,那是從表象看他不是禅,但是想一想,自從孔、孟、顔回,以及後來的程、朱、陸、王,除了王陽明以外,誰曾悟過道呀?只有王陽明悟過道。悟了個什麼道呢?你打死他,他也說不出來。王陽明是參禅的,他把孟子的致良知拿來做爲參話頭的主題,取代話頭。用“知行合一”來解釋,取代“解行相應”。所謂“解行相應”。佛法講究你理解多少,就做多少,要求實行,並不專求理解;理解很重要,因爲不理解就無從實行,實行也不正確;但是你光理解不實行,理解就沒有價值,沒有作用了。
以上是講禅對文化的價值。
(叁)禅學的指標——窮理、研幾
禅既然是生命之學,一切理、一切事、一切衆生的根源,那麼,我們學禅有什麼指標呢?
我覺得有一幅對聯寫得很好,“窮理于事物始生之際”——追究萬事萬物從哪裏來,這非常契合學禅的旨趣。一切事、一切理從哪裏發生的?而你若看到一切事、一切理的發生之處,你就揭開了宇宙的最大秘密,你就摸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底牌,你就是個得勝者。“研幾于心意初動之時”——你心意沒動,離開念的時候,你的心是什麼心態呢?這是很重要的。佛法非常重視人恢複自己原本的心——“本心”。本心,哲學家也非常重視,因爲真理是原來如此的。只能發現,不能創造。各位只能說誰創造了電動車或機器人,聽說誰創造了真理沒有?真理不能創造,只能發現。因此,這副對聯對學禅的人來講,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窮理于事物始生之處——一切事物從哪裏開始發生的?研幾于心意初動之時——你心意剛要萌動以前是個什麼樣子?一切念從哪裏來?你再進一層發掘就發現生命的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目也就是生命的永恒相。把捉到生命的永恒相,就不再進人輪回,就不會有無常,你就贏得了永恒。
佛陀初轉*輪,看到衆生愚昧、執著,佛陀毫無辦法,沒有辦法教導他們、只好對他們講“苦、空、無常、無我”這四法印,說符合這四句話就是正法,,不符合就不是正法。所謂苦,人生就是苦。人生至少有八種苦:
“愛別離”:恩愛的人要離開。
“怨增會”,討厭的人總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你要求什麼東西不一定求到,求到以後欲望又升高了,認爲這個沒什麼。和小孩子一樣;買個小汽車玩了兩叁天又要小飛機,一把小汽車丟掉了。買了小飛機他就滿足了嗎?那絕對是靠不住的。所以“求不得”也是人的苦處。
“五陰熾盛”:有病的人固然苦,沒有情侶很苦,精神旺盛到睡不著覺,思維旺盛到非常敏銳鋒利,體力旺盛到不打人挨兩拳也很好服,……等等。加上生、老、病、死,是爲人生八苦,我們要想擺脫這些普,就必須發掘真我,使真實的自我擡頭,自然也就恢複了原本自在解脫。
(四)禅學的寶典——《金剛經》、《六祖壇經》
學禅有兩本最寶貴的典籍,要學禅你一定要把這兩本典籍,讀得滾瓜爛熟而且消化融通。
一本是《金剛經》。《金剛經》的可貴是“無住”兩字,佛法的叁藏十二部歸納起來,就是“以無住本,立一切法”。什麼叫做“無住”呢?就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讓任何事物纏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無住”徹底了解、體會以後對禅就不感覺陌樂了。
讀《金剛經》,不是每個字都要求解,依文解義不是受持《金剛經》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剛經》,從頭到尾要讀誦出聲,聲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時可以一口氣念叁遍,念完了把經一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態,有什麼覺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認爲心外還有道理,這不是外道嗎?外道並不是個壞名詞。所謂外道只能說他認爲心外還有道理可求。佛法講覺,講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覺受。你把念完經的覺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飲水冷暧自知,然後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麼時候?保持到趕都趕不走,然後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後一個“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覺有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細法執,就永遠只能停留在這個地方…
《禅宗略說(耕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