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大乘庄严经论开示(堪千阿贝仁波切)▪P3

  ..续本文上一页『辩才无碍』,是指佛具有『一切智无畏』。这种内在的力量或无所畏惧,是来自佛真正通达语言文字的含

  义,且具有强烈信心。佛对一切言词皆了然于心,并有无穷的能力,用字精辟,表辞达意,毫无障碍。佛具有无边智慧,与善巧方便,故能辩说法义,圆融无碍。

  因此,佛所具备的第三种与第四种无碍智慧,是有关超凡的智慧与勇敢,使佛能善巧说法,通达无碍,并使所有闻法者,皆能信解受益。

  因此,作者在此礼敬具有四种无碍智的佛陀。这些智慧,也涵括于证得八、九地菩萨果位的声闻与缘觉境界。但是最高无上、究竟无碍的境界,惟有圆满的觉悟者才独有。

  佛的重要象征之一,便是佛的无量功德。其功德无以言诠,永难究竟周知。我们已说明佛的第一种功德,便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我们也了解佛已证得究竟解脱,不但自己解脱一切障碍,更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垢染。佛已超越一切现象,能引导一切众生,趣入正道。佛已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穷究禅定三摩地,能转化一切现象。佛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以其智慧掌握一切所知,显示其心以度脱一切众生。佛具有任运成就之能力,佛无需任何辛劳,一切事业自然成就。佛也具备了无上大明觉──能遍知一切法、对一切法的本质、由来与定义,皆能巧妙阐述。

  接下来,弥勒大乘庄严经论赞颂佛的第二种功德,便是「六神通」。

  第一是神足通。佛能实际现示自己的神通,化无为有、并且化有为无。此一神通,称为神足通。

  第二是他心通。佛能知晓他人的一切心念、思想、感受、情绪及心境。

  第三是天耳通。佛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听闻一切粗细远近之音声。

  第四是宿命通。佛能穷究自他过去世种种身、种种习性、种种经验和事迹。

  第五是天眼通。此神通与第三神通相似,但是是能见未来世。众生未来将发生何事,将投生何趣,佛皆能知。这是指佛能预

  知及预言未来一切事情。

  第六是漏尽通。指佛断尽了一切无明烦恼。当众生精进修道,逐渐净化内心烦恼垢障,达至某种清净之阶段,如证得初地菩萨果位。究竟证悟的佛陀,了知一切众生烦恼净化的程度。

  弥勒菩萨接着详述此六神通的事业。佛以六神通示现了身语意三种神通事业。

  第一是佛身之神通事业,指佛能以神通至所化之有情前面。佛为了调御一切可度之众生,无论众生在何处,佛皆能以神通至其前。这便是佛陀身的神通事业。

  佛示现此神通,显现于具缘之有情前,为令其心中生起信心。佛在世时,以神通出现于某处,是常有之事。若欲前往远处,佛不但自己运用神通前往,更邀请他人分享其神通,佛赐他们一块木板,便能带领他们一同前往。

  例如,在佛陀时代,一位知名的佛法护持者,名为「给孤独」长者。其有一女名摩诃苏跋陀,亦称摩诃达跋提,此女远嫁他国国王,其国佛法不彰。君臣均信仰外教,并敬奉外教导师,常以外教之名,举办盛大供养。因摩诃达跋提身为虔诚的佛教徒,这种情况使她深感痛苦。一日,她便尝试说服国王,邀请佛陀前来皇宫。

  摩诃达跋提知道佛陀无所不知,且有他心通,也知佛能随心所欲出现于任何地方。因此,得到国王的允许,她广邀皇亲国戚,为佛与随从筹备盛宴,手捧香柱,虔诚祈求佛与随从前来应供。无所不知的佛,闻其祈求,随即邀请所有具神通者,一同前往摩诃达跋提的皇宫。一切声闻缘觉,皆来赴约,先至皇宫恭迎佛陀。这是佛陀全知事迹之一,佛陀以他心通得知他人心意,并以神通即身示现。这是结合了身和意的神通事业。

  其它许多人于佛在世时,也皆曾经历佛陀此类神通事迹。佛陀的父王净饭王,亦曾邀佛前来迦毗罗卫城,但比丘恰伽却早一步抵达,以迎接佛陀。一如往常,声闻缘觉诸佛抵达后,便于王宫上方虚空中,化现虚空中之盛宴。净饭王对此大感惊异,以为是佛陀本身所变化,当国王问比丘恰伽,才知道他们只是佛陀的弟子,倍感惊愕。

  佛陀语的神通事业,又以四种殊胜方式示现。

  天耳通是佛陀四种语神通事业之第一种,佛以天耳通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并能以彼等之语言说法,令彼等了解信受。佛以宿命通,能知众生往昔因缘,知彼从何而来。此神通亦与天眼通有关,佛以天眼通能知众生来世趣向何处。此二神通,能知晓过去及未来的大智慧,超越了断见与常见的䜡窖,反驳了此二谬见,前者否定过去及未来的轮回,后者则执着于有一个恒常的我。

  佛的第四种语神通事业,是与漏尽通有关──佛陀具究竟智慧,知以何善巧方便,引导一切众生,去除烦恼,达至究竟解脱。

  佛的身语意三种神通事业中,最能广乏地利益众生的,便是语神通。因为借着语言说法,引领众生,步上正法,是最实际有效地利益众生。

  到目前为止所述说之佛陀的功德,皆是佛的法身功德。

  接下来的偈颂,则是对佛陀色身功德的礼赞。论中说:「一切有情若见汝,清楚知是圣士夫」。佛陀示现为崇高伟大的人物,相好庄严。在梵文中称为「lakshan」,在藏文中称为「tzen」。这些殊胜特质,惟佛独有,有缘见此相好者,皆毫无疑问地认为,持有此相好者即使是大士夫。所谓相好,即三十二相,如顶成肉髻相,与八十种好,如指甲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其作用为令有缘人见而生信,乃至仅只诚心瞻仰佛的相好,即可获得解脱。

  佛陀的色身无比庄严,是超越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此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由于行持十波罗蜜多的无上功德而来,尤其是行持忍辱波罗蜜多。

  无耐心及不能修忍辱波罗蜜多,将转生为相貌丑陋,若修持忍辱波罗蜜多,则将转生为相貌庄严,而最终将证得佛的圆满庄严相。因此,通过思惟这些功德,能令行者为了获得此功德而精进行善止恶。行者应尽力避免负面情绪,尤其是愤怒的情绪。即使是片刻的愤怒,亦将招致痛苦困顿的后果,甚至毁灭一切善业功德。

  如寂天菩萨所言,若有人伤害我们,而使我们感到愤怒,我们将因此犯下两种过错。因此,当我们的心被他人的言行扰乱而感到嗔恼不安时,寂天菩萨开示我们应当尽力缓和自心,不为愤怒所败。他特别强调无论如何,切勿怨恨他人,因为此情绪对我们的伤害甚巨。

  以下是一则知名的关于怨恨的故事。一次,当西藏那措译师在拉萨和阿底峡尊者共事时,无意间打翻了墨水,这对常用笔墨的译师来说乃属平常事。对此阿底峡尊者却勃然大怒,立即叫那措译师离开。那措译师感到沮丧,并抱怨地说:「在阿里时,您曾把我赶走,如今,您是第二次如此对待我。」

  阿底峡尊者回复:「同样的事,我怒而不恨,你却满腹怨言,你当知如何降伏情绪。」

  弥勒菩萨接着礼赞佛陀的四种清净。佛以四清净而无须费力即可完成四种事业。

  第一是所依清净或色身清净。此促使佛能应众生所需,以任何身在任何时候,随心应化;其所应化之色身需住多久,皆能随欲而住。而且是无条件及无限制地应众生需求而化现。

  第二是所缘清净。这是指佛能随意转变一切所缘境;把存在的转化为不存在,把不存在的转化为存在,即能化空为有、化有为空。佛有清净的智慧,知晓何物应显示,何物不应显示,以利益众生。

  第三是心清净。这促使佛能应众生所需,示现入于禅定中,且能随心欲住多久,即住多久。

  第四是智清净。这是惟佛独有的清净智慧,是指佛能毫无障碍地辨别、了知及理解任何所应当辨别、了知及理解。

  接下来是礼赞佛的十力功德。这些都是佛无人能征服之心的力量。

  (一)【知处非处智力】。指佛能知一切现象的因果关系,了知一切存在的起因。

  (二)【知业报智力】。指佛能知造作什么业,将产生什么果报,及造作什么业,将不会产生此果报。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指佛能知何种禅定,能获得何种解脱境界。

  (四)【知种种胜解智力】。指佛了知众生的利钝根机,知其对于信、精进、智的理解能力之程度为何。

  (五)【知诸根胜劣智力】。指佛了知一切众生之意乐。因佛知那些众生趋向大乘,那些众生趋向小乘,那些众生对色尘较有吸引力,那些众生对声尘较有吸引力,因此能决定应给予何教法。

  (六)【知种种界智力】。指佛了知众生种种心境。佛知众生内心所潜伏的种子,倾向于何种种性,故能给予适当的教导。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指佛了知一切道,将引领众生至何趣。因佛知众生所造诸业之因,并了知诸业将牵引众生投生到何趣。因此,佛知以何种方便法门,可使众生获得何种解脱,并了知何种众生适合修持何种法门。

  第八、九及十在前面已讲过。

  (八)【知宿命无碍智力】。即知一切过去世。

  (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即知一切未来世。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知诸漏永尽。

  礼赞文接着详述十力功德之事业。一般来说,十力功德能降服四魔。

  四魔中,第一是烦恼魔。烦恼魔使人迷惑而造成行为错误,如杀生献祭。此事业与佛十力功德之第一力有关,佛知何法当为,何法不当为。

  第二是蕴魔。此魔使人迷惑而寻求不正确的皈依对象,如皈依天神或,或人间神祇,藉杀生献祭来向牠们祈福,众生却因此而带来负面的果报。佛十力功德之第二力可以对治此魔,若了知一切行为之因果关系,便能避免一切造成负面果报。

  第三是死魔,它使人陷入无明而不知清净正法。如一些众生被无明蒙蔽,而相信浸于河中能涤净罪业,或禁欲苦行能获得解脱。佛知唯有禅定力量,方能彻底净除罪业。

  第四是天魔,它使人迷惑而不乐追求大乘道。若有人具足资格领受大乘法教,却误而领受小乘教法,便剥夺了此人修行大乘道的机缘。佛十力功德中的后七力,可对治此魔,佛知一切众生的习气、兴趣及机根利钝,故知众生是否具缘修习大乘道;若此人因缘成熟,佛便令其入于大乘道,而击败第四魔。

  

《弥勒大乘庄严经论开示(堪千阿贝仁波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