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勒大乘莊嚴經論開示(堪千阿貝仁波切)▪P3

  ..續本文上一頁『辯才無礙』,是指佛具有『一切智無畏』。這種內在的力量或無所畏懼,是來自佛真正通達語言文字的含

  義,且具有強烈信心。佛對一切言詞皆了然于心,並有無窮的能力,用字精辟,表辭達意,毫無障礙。佛具有無邊智慧,與善巧方便,故能辯說法義,圓融無礙。

  因此,佛所具備的第叁種與第四種無礙智慧,是有關超凡的智慧與勇敢,使佛能善巧說法,通達無礙,並使所有聞法者,皆能信解受益。

  因此,作者在此禮敬具有四種無礙智的佛陀。這些智慧,也涵括于證得八、九地菩薩果位的聲聞與緣覺境界。但是最高無上、究竟無礙的境界,惟有圓滿的覺悟者才獨有。

  佛的重要象征之一,便是佛的無量功德。其功德無以言诠,永難究竟周知。我們已說明佛的第一種功德,便是「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我們也了解佛已證得究竟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一切障礙,更能幫助衆生解脫煩惱垢染。佛已超越一切現象,能引導一切衆生,趣入正道。佛已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窮究禅定叁摩地,能轉化一切現象。佛是無所不知,無處不在,以其智慧掌握一切所知,顯示其心以度脫一切衆生。佛具有任運成就之能力,佛無需任何辛勞,一切事業自然成就。佛也具備了無上大明覺──能遍知一切法、對一切法的本質、由來與定義,皆能巧妙闡述。

  接下來,彌勒大乘莊嚴經論贊頌佛的第二種功德,便是「六神通」。

  第一是神足通。佛能實際現示自己的神通,化無爲有、並且化有爲無。此一神通,稱爲神足通。

  第二是他心通。佛能知曉他人的一切心念、思想、感受、情緒及心境。

  第叁是天耳通。佛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聽聞一切粗細遠近之音聲。

  第四是宿命通。佛能窮究自他過去世種種身、種種習性、種種經驗和事迹。

  第五是天眼通。此神通與第叁神通相似,但是是能見未來世。衆生未來將發生何事,將投生何趣,佛皆能知。這是指佛能預

  知及預言未來一切事情。

  第六是漏盡通。指佛斷盡了一切無明煩惱。當衆生精進修道,逐漸淨化內心煩惱垢障,達至某種清淨之階段,如證得初地菩薩果位。究竟證悟的佛陀,了知一切衆生煩惱淨化的程度。

  彌勒菩薩接著詳述此六神通的事業。佛以六神通示現了身語意叁種神通事業。

  第一是佛身之神通事業,指佛能以神通至所化之有情前面。佛爲了調禦一切可度之衆生,無論衆生在何處,佛皆能以神通至其前。這便是佛陀身的神通事業。

  佛示現此神通,顯現于具緣之有情前,爲令其心中生起信心。佛在世時,以神通出現于某處,是常有之事。若欲前往遠處,佛不但自己運用神通前往,更邀請他人分享其神通,佛賜他們一塊木板,便能帶領他們一同前往。

  例如,在佛陀時代,一位知名的佛法護持者,名爲「給孤獨」長者。其有一女名摩诃蘇跋陀,亦稱摩诃達跋提,此女遠嫁他國國王,其國佛法不彰。君臣均信仰外教,並敬奉外教導師,常以外教之名,舉辦盛大供養。因摩诃達跋提身爲虔誠的佛教徒,這種情況使她深感痛苦。一日,她便嘗試說服國王,邀請佛陀前來皇宮。

  摩诃達跋提知道佛陀無所不知,且有他心通,也知佛能隨心所欲出現于任何地方。因此,得到國王的允許,她廣邀皇親國戚,爲佛與隨從籌備盛宴,手捧香柱,虔誠祈求佛與隨從前來應供。無所不知的佛,聞其祈求,隨即邀請所有具神通者,一同前往摩诃達跋提的皇宮。一切聲聞緣覺,皆來赴約,先至皇宮恭迎佛陀。這是佛陀全知事迹之一,佛陀以他心通得知他人心意,並以神通即身示現。這是結合了身和意的神通事業。

  其它許多人于佛在世時,也皆曾經曆佛陀此類神通事迹。佛陀的父王淨飯王,亦曾邀佛前來迦毗羅衛城,但比丘恰伽卻早一步抵達,以迎接佛陀。一如往常,聲聞緣覺諸佛抵達後,便于王宮上方虛空中,化現虛空中之盛宴。淨飯王對此大感驚異,以爲是佛陀本身所變化,當國王問比丘恰伽,才知道他們只是佛陀的弟子,倍感驚愕。

  佛陀語的神通事業,又以四種殊勝方式示現。

  天耳通是佛陀四種語神通事業之第一種,佛以天耳通能知一切衆生的語言,並能以彼等之語言說法,令彼等了解信受。佛以宿命通,能知衆生往昔因緣,知彼從何而來。此神通亦與天眼通有關,佛以天眼通能知衆生來世趣向何處。此二神通,能知曉過去及未來的大智慧,超越了斷見與常見的䜡窖,反駁了此二謬見,前者否定過去及未來的輪回,後者則執著于有一個恒常的我。

  佛的第四種語神通事業,是與漏盡通有關──佛陀具究竟智慧,知以何善巧方便,引導一切衆生,去除煩惱,達至究竟解脫。

  佛的身語意叁種神通事業中,最能廣乏地利益衆生的,便是語神通。因爲借著語言說法,引領衆生,步上正法,是最實際有效地利益衆生。

  到目前爲止所述說之佛陀的功德,皆是佛的法身功德。

  接下來的偈頌,則是對佛陀色身功德的禮贊。論中說:「一切有情若見汝,清楚知是聖士夫」。佛陀示現爲崇高偉大的人物,相好莊嚴。在梵文中稱爲「lakshan」,在藏文中稱爲「tzen」。這些殊勝特質,惟佛獨有,有緣見此相好者,皆毫無疑問地認爲,持有此相好者即使是大士夫。所謂相好,即叁十二相,如頂成肉髻相,與八十種好,如指甲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其作用爲令有緣人見而生信,乃至僅只誠心瞻仰佛的相好,即可獲得解脫。

  佛陀的色身無比莊嚴,是超越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此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由于行持十波羅蜜多的無上功德而來,尤其是行持忍辱波羅蜜多。

  無耐心及不能修忍辱波羅蜜多,將轉生爲相貌醜陋,若修持忍辱波羅蜜多,則將轉生爲相貌莊嚴,而最終將證得佛的圓滿莊嚴相。因此,通過思惟這些功德,能令行者爲了獲得此功德而精進行善止惡。行者應盡力避免負面情緒,尤其是憤怒的情緒。即使是片刻的憤怒,亦將招致痛苦困頓的後果,甚至毀滅一切善業功德。

  如寂天菩薩所言,若有人傷害我們,而使我們感到憤怒,我們將因此犯下兩種過錯。因此,當我們的心被他人的言行擾亂而感到嗔惱不安時,寂天菩薩開示我們應當盡力緩和自心,不爲憤怒所敗。他特別強調無論如何,切勿怨恨他人,因爲此情緒對我們的傷害甚巨。

  以下是一則知名的關于怨恨的故事。一次,當西藏那措譯師在拉薩和阿底峽尊者共事時,無意間打翻了墨水,這對常用筆墨的譯師來說乃屬平常事。對此阿底峽尊者卻勃然大怒,立即叫那措譯師離開。那措譯師感到沮喪,並抱怨地說:「在阿裏時,您曾把我趕走,如今,您是第二次如此對待我。」

  阿底峽尊者回複:「同樣的事,我怒而不恨,你卻滿腹怨言,你當知如何降伏情緒。」

  彌勒菩薩接著禮贊佛陀的四種清淨。佛以四清淨而無須費力即可完成四種事業。

  第一是所依清淨或色身清淨。此促使佛能應衆生所需,以任何身在任何時候,隨心應化;其所應化之色身需住多久,皆能隨欲而住。而且是無條件及無限製地應衆生需求而化現。

  第二是所緣清淨。這是指佛能隨意轉變一切所緣境;把存在的轉化爲不存在,把不存在的轉化爲存在,即能化空爲有、化有爲空。佛有清淨的智慧,知曉何物應顯示,何物不應顯示,以利益衆生。

  第叁是心清淨。這促使佛能應衆生所需,示現入于禅定中,且能隨心欲住多久,即住多久。

  第四是智清淨。這是惟佛獨有的清淨智慧,是指佛能毫無障礙地辨別、了知及理解任何所應當辨別、了知及理解。

  接下來是禮贊佛的十力功德。這些都是佛無人能征服之心的力量。

  (一)【知處非處智力】。指佛能知一切現象的因果關系,了知一切存在的起因。

  (二)【知業報智力】。指佛能知造作什麼業,將産生什麼果報,及造作什麼業,將不會産生此果報。

  (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指佛能知何種禅定,能獲得何種解脫境界。

  (四)【知種種勝解智力】。指佛了知衆生的利鈍根機,知其對于信、精進、智的理解能力之程度爲何。

  (五)【知諸根勝劣智力】。指佛了知一切衆生之意樂。因佛知那些衆生趨向大乘,那些衆生趨向小乘,那些衆生對色塵較有吸引力,那些衆生對聲塵較有吸引力,因此能決定應給予何教法。

  (六)【知種種界智力】。指佛了知衆生種種心境。佛知衆生內心所潛伏的種子,傾向于何種種性,故能給予適當的教導。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指佛了知一切道,將引領衆生至何趣。因佛知衆生所造諸業之因,並了知諸業將牽引衆生投生到何趣。因此,佛知以何種方便法門,可使衆生獲得何種解脫,並了知何種衆生適合修持何種法門。

  第八、九及十在前面已講過。

  (八)【知宿命無礙智力】。即知一切過去世。

  (九)【知天眼無礙智力】。即知一切未來世。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即知諸漏永盡。

  禮贊文接著詳述十力功德之事業。一般來說,十力功德能降服四魔。

  四魔中,第一是煩惱魔。煩惱魔使人迷惑而造成行爲錯誤,如殺生獻祭。此事業與佛十力功德之第一力有關,佛知何法當爲,何法不當爲。

  第二是蘊魔。此魔使人迷惑而尋求不正確的皈依對象,如皈依天神或,或人間神祇,藉殺生獻祭來向牠們祈福,衆生卻因此而帶來負面的果報。佛十力功德之第二力可以對治此魔,若了知一切行爲之因果關系,便能避免一切造成負面果報。

  第叁是死魔,它使人陷入無明而不知清淨正法。如一些衆生被無明蒙蔽,而相信浸于河中能滌淨罪業,或禁欲苦行能獲得解脫。佛知唯有禅定力量,方能徹底淨除罪業。

  第四是天魔,它使人迷惑而不樂追求大乘道。若有人具足資格領受大乘法教,卻誤而領受小乘教法,便剝奪了此人修行大乘道的機緣。佛十力功德中的後七力,可對治此魔,佛知一切衆生的習氣、興趣及機根利鈍,故知衆生是否具緣修習大乘道;若此人因緣成熟,佛便令其入于大乘道,而擊敗第四魔。

  

《彌勒大乘莊嚴經論開示(堪千阿貝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