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的,或者天上的,或者地狱、恶鬼、畜生,虽然身体是有变化,但是,我的体性是没有变化、永久存在,印度外道是如此主张。但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以後,否认有我论。释迦牟尼佛说:没有我,这个身体就是老病死,里面没有我。
我们汉文佛教,在南北朝时代的思想,有的人欢喜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的人欢喜华严经,有的人欢喜法华经,当然有很多的高僧弘扬佛法。但是,唐朝以後,也就是唐宋元明清时代,我们中国佛教逐渐形成思想统一,也就是统一成为楞严经、起信论的思想。但是,形成思想统一以後,佛所阐扬的「无我论」(否认有我的思想)就不明显了。虽然经上是说「无我」,但是,我们的祖师只是简单的说:「色没有我,受想行识没有我」,就算解释完了,就不再多说,究竟什麽是「我」,祖师不再解释。我们读金刚经,从开始至最後,一直是在说「无我」,但是,我们的大德不告诉我们,究竟什麽是「我」。
我刚出家後,我很笨,我看祖师解释的「无我」,我老是看不懂,我也不明白,後来,我读大智度论,又继续学瑜伽师地论,又读阿毗达磨论,才了解「我」是这麽回事,「无我」又是这麽回事,而佛是主张「无我论」。明白的说,我们有些祖师是欢喜「有我论」,我们中国佛教,自宋元明清以来,就是说「没有妄我,而有真我」。因为这样说,所以,我们中国佛教成为什麽情形?就是不修四念处观!因为四念处就是明白的要修「无我观」(观法无我),既然欢喜「有我」,那就不修四念处。中国佛教不修四念处,那麽,是如何修呢?就是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我们中国佛教就是这麽回事。但是,现代的佛教,情形有些变化,不同於以前,各式各样的佛法,大家都可以自由弘扬学习,你欢喜有我论,你也可以讲,你欢喜无我论,你也可以讲,你欢喜唯识,你就学习唯识,你欢喜中观,你就学习中观,你欢喜南传佛教,你就是修四念处。其实,这并没有秘密。我们如果欢喜学习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瑜伽师地论、阿含经,这一部分就是「无我论」;你若学习楞严经、起信论,就是「有我论」。
我是很笨的人,我现在的心情,我是愿意学习「无我论」。我的想法在何处呢?这个「我」,又名为「私」,日语念「哇打苦喜」,日文使用的汉字是「驭」,因为「我」又名为「私」,所以,「无我」就是「无私」的意思,也可以这样解释。但是,经论上,佛不用「私」字,而是用「我」这个字,我认为,较「私」字更深一些,所以,若能「无我」,就能「无私」。因为你观察这个生命体,并没有实体的「我」,在生灭变化老病死里面,并没有那一个不生灭不变化不老病死的「我」,另外,这个生灭变化老病死的身体也不是「我」,没有我。如此,「我」也空了,这些有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也都空了,令你心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就解脱了,所以,「无我论」可以到达这种程度。如果你主张「有我论」,你就认为:「我」不可空,在色受想行识里面,只有生灭变化老病死的东西可以空掉,但是,「我」的体性是真实有,不可以空掉。如此,你对於「我」的执著就不可以破,私心亦不能破。如果你有私心,那麽,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和,你不侵犯我的利益时,我可以和,但是,你侵犯我时,我就要对付你,人与人之间就不能解决问题。若是「无我」,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色受想行识不可得,我不可得,心里无执著,所以,心里无所执著,没有「我」可保护可爱著,可以牺牲自己爱护他人,所以人与人间容易和。
如果我们佛教徒能和,我们佛教就会兴盛,佛法就能广大普及一切处,一切众生都能熏习佛法,都能无我无我所。佛法是没有种族肤色的差别,能与任何人和平共处,按佛法的态度,人与畜生之间亦是和的,纵使一只蚊子来了,你会受不了,但你也不会打死他,佛法能训练我们人达到此程度,即使是一只小蚂蚁,你也不敢碰,能训练我们没有差别心,这样的佛教徒能不和平吗?能和的。所以,我认为修「无我观」是很好的。很明白的,观察我们的生命体是一个臭皮囊,里面没有「我」可得,色受想行识也不可得。心经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令心无所住,这也就是无我论,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不净观(观身不净),或者修苦观(观受是苦),或者修「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或者,你根据金刚经修我空观、法空观。但是,修不净观,你要根据瑜伽师地论里面的一段文,文不是很多,你把它背下来,一方面背,一方面想,如此修不净观。大智度论里面也有九想观、五种不净观,也是这样修,也是要背下来,若不背就修不来的。或者修苦观、四念处,也都有现成的经论文句,也都是要背下来。例如,做医生,你在学校学习,你不是只看一遍就可以做医生,那是要经过多少年的学习,还要经过实习,然後考试及格,才能做挂牌做医生。现在是要办生死大事,你想要走个捷径,你想要一下子就成功了,这个合道理吗?没有这个道理。我们久远以来,贪瞠痴烦恼的熏习力量是非常强大,岂能如此轻易消灭?不是容易的。从这里看出来,若某位居士欢喜出家,他出家以後,烦恼仍很大,你不要讥笑他,因为烦恼不容易断,真的,你要原谅他。虽然他看起来是没有成功,但是,他在佛法里面用功,还是栽培了善根,这个善根终究有一天会发生作用,他就又会栽培善根。所以,只要他肯修学圣道,终究有一天他会成功,所以,你不要笑他,你应该恭敬他。
随你自己的意,你愿意依金刚经修我空观、法空观,也好,你愿意修四念处观,也好。止而後观,观而後止。我刚才说过,修止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定,是很高的禅定,但仍是生死凡夫,而修观,能够断烦恼、见真理,能得圣道。那麽,是否能只修观而不修止呢?不可以。若我们不修止而只修观,观是没有力量。若你愿意修观,且观是有力量,就能断烦恼,你观察这个贪心是因缘有的、是毕竟空的,如此一思惟,就能把贪烦恼、贪种子消灭。如果没有止,虽然如此思惟,贪烦恼仍旧是贪,瞠烦恼仍旧是瞠烦恼,不能断,所以,非要修止不可。修止,有二个情形,一个是止仍未成功,一个是止已成功,这二个时期都可以修观。
&&还:
先修止,然後修观。但是,你不能一直的修观,仍要「还」,回来再修止。观的地方,观一切法不可得,这一念心也是在法之内,心也不可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这样观。所以,「还」,就是修观以後,再回来再修止,你修止一段时期,再回来修观,观又回到止,止又回到观,一直的如此修,叫做「还」。
&&净:
何谓净?就是某一天早晨,你起来一盘腿修观,你得到无生法忍了。净,是清净,就是断烦恼,断掉贪瞠痴烦恼,得到圣道。但是,不是断掉全部烦恼,只是断掉一少分。但是,你继续修,剩余的烦恼也逐渐断除,由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由初欢喜地无生法忍、二地、三地、乃直十地、成佛。
数、随、止,是属於止;观、还、净,这里面有止也有观。到达「净」的时候,就入圣道了。入圣道以後,止就是定,观就是慧。圣人,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是圣人,成功了。
****结语:
再简单说一次。数、随、止,这个较容易明白。观,你愿意修不净观、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修空观,就是这样修法。修的时候,你也可以只修其中一种,修一个时期,淳熟了,你不妨再修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都可以修,修完了,再回头重修。因为这些法门是互相通的,不是互相隔碍。不净观里面有白骨观,白骨观就是先观察自己的脚趾头(是观察自己的),膨胀了,青瘀了,散坏了,脓烂了,露出白骨了,然後逐渐的,五个脚趾都是如此,逐渐的,全身都是如此,最後就是白骨,髑髅骨,二个眼睛是二个窟窿洞,牙骨,胫骨、肩骨、胁骨、肋骨、脊骨、乃至脚趾骨,这是不净观的一部分。你修不净观成功以後,再转修无我观,一下子,你就是阿罗汉。如果你不高兴修不净观,只愿意修无我观,也可以。但是,修不净观可以帮助修无我观,二者互相有关系。修的时候,一定要先闻,把经律论里面关於不净观、无我观、无常观、空观,背下来,然後依文思惟。
修止,有禅定,也可以有神通。修观,有智慧,也可以断烦恼。最後,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以後,发广大慈悲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如此,我感觉是好一些。凡夫时,是不太理想。除非是到「内凡」,暖顶忍世第一,到「忍位」时,内凡到忍位时,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也好一些。在外凡位时就弘扬佛法,是不太好的,这是有何问题呢?外凡时,我们不能调伏烦恼,烦恼仍要活动,心里有贪烦恼、瞠烦恼、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烦恼要活动,你对於佛法的弘扬,不仅弘扬得不理想,反而是污染佛法,这是很明白的事情。如果你到达忍位时,你的四念处观就能修得很好,烦恼不能动,你的不净观、无我观、空观,能把你的贪瞠痴调伏,就像有土匪而被你捉住,不能动,如此,你弘扬佛法才能比较清净,而且,你与其他弘扬佛法的人能和。如果你认为自己现在就能弘扬佛法,但是,你的烦恼一动,大家就不容易和,结果,反而是很丑陋。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