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就只能用止的方法,不能再用数、随的方法。这种止的方法,可以达到无色界天的非非想定,那麽高。
若成就止,就有灵感(不是神通),例如,他早上静坐时,就知道今晚会下雨,不需要天文台的报告,或明天有何事情出现,有灵感,不是神通。神通,必须另外修。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人,是没有神通,但是,有时能有灵感。灵感,有时是灵,有时不灵。例如,早上静坐时,他知道今日某居士会来。达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可以修神通了。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修成功以後,那是真实有神通,不是假的,不是拍照片骗人。修得的神通,较报得的神通,是大得多。人间的人,有些是有报得的小小神通,就是身体有某些特殊的异能,是超过一般人,也可以说是神通,但是靠不住。若是修得的神通,那是不得了,他一入定,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以後的事情,他都知道,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以前的事情,他也都知道,就是他在定中看见这件事了,他不用算也不用翻看历史。但是,有时候也有错误,不能完全说是对的。
虽有如此大的定力神通,但是,他仍是个生死凡夫,不是圣人,但仍比一般凡夫高明。因为得到色界定、无色界定,就没有欲,品德自然高。我们有欲,故容易有很多问题。如果没有欲,看上去就感觉了不起,但是,按佛法来看,他仍是个生死凡夫,不是圣人。一旦时侯到了,他的定力会结束,没有定以後,他就与我们凡夫一样,他就从色界天、无色界天来到我们欲界,还是有欲,但是,他的欲较轻,因为他几千万年、或多少大劫都没有欲,忽然来到欲界,虽然有欲,但是他的欲轻。以上是说修止成功以後,有这麽多的境界,是了不起。但是,因为无常,他的定破坏後,他仍要流转生死,仍是生死凡夫。
所以,我们佛教徒,修止以後,还要修观。因为观,才能使我们成为圣人,若不修观,还是不能成为圣人。观,有二个作用,①断烦恼,②见真理。为何修观能成为圣人?因为修观可以断惑证真。如果你不修观,你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见真理。得禅定的人,若不能见真理,他也会胡说八道,但是,我们有欲的人,不知道。所以,我们佛教徒,由於佛菩萨的大智慧光明告诉我们,修止仍不能成为圣人,我们才能知道,若佛菩萨没有开示我们,我们是不知道。所以,我们佛教徒要修止,也要修观。
观,就是观察思惟。就是你修止一段时间以後,你就修观(心里思惟观察),但是,它与一般妄想不同。妄想,不是贪就是瞠,或者东想西想(不是善也不是恶)。观,是要根据佛说的法语去思惟观察,不是虚妄分别,是根据真理去思惟观察,那就是智慧。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就是金刚经告诉我们要修「无我观」。金刚经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这就是「法空观」,观一切法空。金刚经就是劝我们要修我空观、法空观。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圣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禅,不是说另外有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禅,也就是四念处。如果你愿意得到圣道,你愿意得无生法忍,你愿意行菩萨道,你愿意为一切众生服务,你愿意弘扬佛法,那麽,你应该修我空观、法空观。
观,你要学习一段时期,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道理,学习一段时期。无我观,这句话说得容易,但是,何谓我空观,你不容易懂。何谓一切法空,法空观,你也要学习一段时期。你学习明白以後,然後你再修止。止的印度话叫做奢摩他,观的印度话叫做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观),刚才说过,你根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去修我空观、法空观。修止,如果你修得合适,那麽,止三十分钟以後,你就修我空观、法空观。如果你修止很相应,能止一个钟头,一下子,一念不生,明静而住,然後再修我空观、法空观,也可以。如果你修止很相应,止二十个钟头,一下子,一念不生,明静而住,然後再修我空观、法空观,也可以。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後,再修止。止而後观,观而後止。你这样的修止修观,有一天早上,你盘腿而坐,一下子,一念相应,你就得到无生法忍,你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但是,这件事,你不能够只是听人家说一说,就可以修我空观,你一定要拿出时间精神去学习。@@依金刚经修观:
金刚经,本来是能得到圣道的,是得无生法忍的一个法门,但是,我们汉人思想自由,我心里如何想就如何解释,结果,金刚的注解多得很,这个人如此讲,那个人那样讲,初来佛法的人如何知道谁讲得对呢?所以,弄得把思想混乱了,本来是得圣道的法门,结果弄得思想混乱,就使我们有障碍,因此我们要得圣道就困难了。怎麽办呢?还是有办法的,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这三十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感觉,如果你读金刚经,再去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一定会生欢喜心,会感觉快乐,你会愿意受持读诵。但是,这里面的道理,你只是欢喜,你不容易入。怎麽办呢?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大智度论,一百卷。这一百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三十卷就在里面,而大智度论就是七十卷,二者汇合在一起,共有一百卷。大智度论,是由龙树菩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你不必著急,不懂的地方,先放在那里,继续读,然後读一遍再读一遍,读一遍再读一遍,若有人能解释,你就去请问,你就把这部书贯通了,你就会知道如何修我空观,如何修法空观。懂了以後,你就可以修奢摩他(止)、 婆舍那(观),你就可以得圣道了。如此依般若经去修我空观法空观,是利根人,是大智慧人。@@依四念处修观:
如果我们钝根人,是差点,钝根人如果拿出时间学习,有可能可以掌握到何谓我空观何谓法空观,但是,钝根人虽知道却仍不能修,修不来。因为一坐下来,就有很多的杂念妄想去不掉。释迦牟尼佛大慈悲,知道这件事。我们初来到佛教的人,一下子读这部经,一下子读那部经,有时侯感觉有些矛盾,就烦了。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这件事,如果你深入经论,你就会知道,佛菩萨早就为你解答了。但是,初开始学习的人,读的经论少,所以你就不知道这件事。何谓钝根人?就是烦恼较多的人,贪烦恼很多,瞠烦恼也很多,贪烦恼里面就是有爱烦恼、欲烦恼,这个人想要修止观,但是一直为爱、欲烦恼所困扰,修不来,怎麽办呢?释迦牟尼佛慈悲,就重新为我们说一个方法,也叫做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给钝根人开的药方。
叫我们「观身不净」就能对治我们的欲心、爱心、贪欲。如果我们的贪欲烦恼很重,障碍我们修行,我们可以不净观的方法(观身不净)破除,此时,修止修观就容易成功。
「观受是苦」,也就是「观身不净」,何谓受?受就是享受,有苦恼的享受,有快乐的享受,有不苦不乐的享受,佛菩萨的大智慧看得远,告诉我们,苦恼的享受是苦受,乐受也是苦受。我姑且说一句话,看你们同意不同意,父母希望有一个可爱的小孩,感觉快乐,果然有一个小孩,但是这个小孩却令你苦恼,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仍要爱护照顾他,很不容易,你说苦不苦。报纸有一个消息,新加坡李光耀的儿子媳妇,特别明白优生学,结果,他们生出的小孩是个白痴,结果就自杀死了,世间的事情苦不苦啊!但是,有的人果然生出一个白胖的儿女很乖,很会读书,拿到很高的学位,在社会努力很有成就,令父母快乐,这种情形也有,但是,按佛法的理论来看,也是苦。所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二个方法,使令我们对世间的事情能放下,不要找苦头。若已经找到苦头,你是没有办法的,若没有的时候,你要想一想。
然後,「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破除我们的见烦恼。至於「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破除我们的爱烦恼。我们在凡夫时期,就是二类烦恼,一类是爱烦恼,一类是见烦恼。爱烦恼,就是感情方面的事情,见,是智慧方面的问题。如此,我们先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破除我们的爱烦恼,实在说,并没有破除,只是降伏、调伏一下,爱烦恼的动力仍隐藏在那里,破不掉爱烦恼,但是能控制它不动。你还必须以「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才能把爱烦恼的潜在力量消灭,另外把我们智慧上的问题消灭,使令我们得到圣人的智慧,就成功了。但是,小乘佛法里面,「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主要是破除「我」(破除我见)。@@无我论:
我简单的说一下,何谓「我」?我们中国的哲学,并未明白说出何谓「我」。但是,印度的外道哲学是明白说出何谓「我」,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体里面,有一个永久存在的体性东西。也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物质组织成的,这个物质,我们可以感觉有变化,有时胖了,有时瘦了,外面的营养品也是物质,吃到身体里面,在身体里面发挥能量,就排泄渣质,就是这样变化,都是无常的。所以,身体的物质是有变化的。至於精神思想方面,是苦受、或乐受、或不苦不乐受,或者这个人有各式各样的知识,这个人是医师、或建筑师、或律师,有各式各样的知识,因为你学什麽就成就什麽知识,你的思想是不断变化,也是无常的。我们的身体,主要就是这二个部分,物质的(生理性)与精神的(了别性)。不论是物质或精神方面,都是有生灭变化。但是,印度的外道说,在这个有生灭、有变化、有老病死的生命体里面,有一个不生灭、不变化、不老病死、永久存在的一种体性,这个东西叫做「我」,印度的哲学家说出这样的理论。这种理论,我们接受或不接受?如果我们不深入学习佛法,我们可能会接受这个理论,我们可能感觉这个理论很好,因为我的身体老病死以後,我的体性还会存在,我还会再得到一个身体,或者得到人…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