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休息睡觉,休息得很正常,没有做梦也没有人来打扰我,我很满意的休息三至四小时,它亦有等流性,你休息而未做梦,所以心里就是「寂静住」,但是没有「明」,睡觉是有寂静而没有明,它只有静的等流性。你假藉这个等流性去静坐,就容易寂静住,容易明静而住。如果你与人打电话说话,然後你再静坐时,有可能你仍在打电话,又再说一遍,有此等流性。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人,你利用这个等流性去用功,容易有好消息。所以,利用这个等流性,再加上精神旺盛的时侯。精神旺盛时,就是饭後,食物由胃至十二指肠,营养分布到全身细胞,身体的脑神经就会有力量,你愿意止就止,你愿意观就观,它会强一点,所以,你要利用这个时间去数。我们未修行的人,从久远以来,我们的内心思想已习惯东想西想,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愿意想什麽就想什麽,这是一个习惯。现在你突然违背你的习惯,控制它不要动,就是很困难的。因为困难,所以,你应该利用精神旺盛及等流性时,做这件事,它就会好一点。以上是说用功的时间。

  数的方法,我刚才说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周而复始的数。数久了,你的心里会有变化,熟能生巧。你也可以变化一下,数的时候,你连续数一二三(你是心里默念,不是说出来),然後,你静下来注意息的三次出入(三次的入出息),然後你再数四五六,再注意三次入出息,然後再数七八九十,再注意四次的入出息。如此有何不同?因为你如此连续数一二三(三个数字),经过三次入出息的时侯,你不要数,你就有那麽长的时间,心里面寂静住。你每一次数一二三,数一数二数三,闲暇的时间会较长,有此好处。但是,初开始学习的人,也等於是数二遍的一二三,你先数一二三,然後你又注意一二三。但是,久了以後,你只是数一二三,以後就不数,但是你也是知道一二三。另外一个数法,你只数一,不数二三,又数四,不数五六,再数七,不数八九十。你精神旺盛时,也是清清楚楚,没有一切杂念,心里面寂静住,不昏沈而有明,就是有明有静,有静而明,明静而住。这个数的方法,可以一直用到三禅,就是由欲界定、未到地定,至初禅、二禅、三禅。三禅以前,都有息的出入,但是都是慢的,你到达未到地时,息就开始慢了。初禅、二禅、三禅,息更是慢了。由脐至鼻,很久很久才能到鼻,由鼻至脐,很久很久才能由鼻到脐,它不仅是到脐,它还会有变化。你用这个数的方法,把我们的妄想浮动心,叫它寂静住。这是很有力量,能叫我们的心寂静住,能排除一切杂念。

  &&随:

  随的方法,如何用呢?一开始时,你先默念四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这四句话。这样说了,你心里面就注意息的出入,就是刚才说的,由脐至鼻,由鼻至脐,你的心就随住不舍,与这个息的一出一入不相舍离,一直随住不舍,息至那里去,你的心就随息到那里去,随住不舍。

  「随」,这个方法,它的定力高过「数」。因为,如果你的定力(你内心寂静住的力量)不够,你就不能用「随」的方法,你会很快有妄想,它不能相续的明静而住,非用「数」不可,因为「数」的方法,它有数目之连贯性,心也就随之相续明静而住。所以,按道理说,如果以随的方法,你能相应,就表示你的定力已经有一点了。

  但是,随的方法,若用久了,会有何情形呢?它与数的方法不同,这个息不仅到达脐,更能到达你的脚趾头,你会感觉全身都有出入息。你坐久了,会感觉这个身体一冷一热、一冷一热。它的出息是暖,入息是凉,全身入息是凉,出息是暖,你若不知道这件事,会误以为自己有病。其实,这不是有病。你的全身感觉有出入息,就表示你已经有点境界了。所以,「随」,是不记数目的,表示你内心的明静定力是强一点。所以,你可以这样用。

  有些人开始用「数」的方法时,会很紧张,气会喘起来,很辛苦,这样就不能用数的方法,只好用随的方法,因为你用数的方法,会感觉很辛苦。我想,如果你用数的方法,感觉很辛苦,那麽,你可以不要数,你可以改变另一个办法,就是注意腹部的起落,一呼一吸,肚子就一起一落。所以,一起一落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就是肚子的一起一落。所以,你注意腹部的起落。你也可以数,肚子膨胀起来就是入息,肚子降落就是出息。所以,肚子落的时候就数一,再落的时候就数二,再落的时候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与前面一样。但是,与前面的数出入息方法是不一样:数出入息,息是由鼻至脐,由脐至鼻,一直来去的动;现在,以随的方法,你的心里是不动,就只是注意腹部的起落,心安住在那里不动。这样的情形是有转变。如此,有何好处呢?①你的心不是那样的上下动。②数息时,你是常常注意鼻端,息是从鼻吸进来,然後由鼻呼出去,若静坐时间不长,尚不要紧,但若你特别精进用功长时间的静坐,你的头就会胀、痛。如果你注意腹部的起落,头部就会轻松、清凉、舒服。所以,数息不妨改变为腹部的起落。在腹部的起落上,计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做,你可以避免注意力在鼻端引起的过失。

  以上是说,数的方法,可以改变为注意腹部的起落。如果这个方法合适,你不妨继续这样做。你若不高兴数,就以随,注意腹部的起落而不计数,就是随息。数、随,这二个方法,都是以息为所缘境,但是,有计数、不计数的不同。

  &&止: 

  止,有几种解释:一、止在所缘境:

  随息时,由鼻至脐,但是,这个息有可能到达脚趾头,如果你修止,就止在脚趾头上面,就是注意脚趾头(大姆指),不动。如果你初开始就愿意这样修,也可以。也有说注意脚心,或有说是注意涌泉穴。如果注意大脚趾头或涌泉穴,你尚不容易寂静住,你也可以数数目。你就注意脚趾头,那里现出一个数字「1」,过一会儿,出现「2」,再过一会儿,是「3」,再过一会儿,是「4」,再过一会儿,是「5」。你愿意注意多久,都可以,你愿意注意很久,再现出「2」,再注意很久,再现出「3」,也可以。也是可以计数,这样可以帮助你容易寂静住。

  止,就是止在某一处。但是,最好是止在肚脐就可以,或止在丹田、或脚板,都可以,不要止在上面。如果你有昏沈,为破除昏沈,你也可以用止,止在头顶,你心里面就想这个头顶,一开始时,不妨用手按在头顶处,心就注意头顶,然後再把手拿下来。如此,轻微的昏沈就可以破除出去。注意发际,也可以,头发与没有头发的边际。或注意後脑的部位,也可以。如此,可以破除昏沈。止,有如此多的用法。如果为破除昏沈,止的所缘境就注意头部,如果没有昏沈时,就不要注意身体的上部,应该注意身体的下部,可以止在肚脐。

  如果女人修止,可以止在两乳之间,心注意那里,如果时间久了,你修成功了,那麽,生理就会发生变化,就没有月经了。我现在想说闲话,我小时侯,尚未出家,在私塾念书,回家时,我们那个乡村有一个女孩出家,她回来时与我嫂嫂说话,她说她已经没有月经,我是小孩,头脑很笨,听到她们说话,不知什麽是月经,也不知为何她没有月经,但是,出家读书以後,才知道为什麽。你也可以止在两乳之间。止,有这麽多的作用。二、制心止:

  第二个解释,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制心止」。不以息为所缘境,也不以色为所缘境。如果你止在大姆趾,这是一个色(地水火风),或止在头部,也是地水火风的色,息,实在说也是一个色。制心止,是以心为所缘境。能缘者,是谁呢?能缘者,也是心。所缘者,也是心。心反缘自己。这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这个方法,最好你先用「数」、「随」的方法,先修行一个时期,如此,你对於「明了性的心」,能认识得比以前多。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接触修行的事情,我们说有眼根、眼识、耳根、耳识,这件事,他要思惟老半天,才能知道什麽是眼根、眼识。因为他认为眼根就是能见一切色相,耳根就是能听闻一切声音,至於另外有一个眼识、耳识,另外有一个明了性的心,可能不是那麽明白。如果你常常静坐修止观,你对於明了性的心,你会有深刻的印象。明了性的心,这个东西不是青黄赤白,也不是地水火风,但是,它有很有作用。孔夫子是有智慧的,我小孩时读私塾时,读到「心不在焉,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那时是小孩,感觉到有意思,孔夫子知道,物质的身体以外,有一个明了性的心,可见,孔夫子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孔夫子是唯心主义者吗?这个问题,我不讲。所以,我们经过「数」、「随」的长时期用功,对於「明了性的心」能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後你再修制心止,你会感觉很微妙。

  能缘者是心,所缘者也是心,此时,心反缘自己。这个境界,我感觉,如果你没有修过「数」、「随」,你是很难明白这件事。这件事的微妙在何处?如果你的心一注意,你心里的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它有这个作用。如果我们用「数」、「随」的方法,忽然间,贪心来了,瞠心来了,你想要把这个贪心、瞠心除掉,你会发现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以制心止,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杂念忽然间都没有了。制心止有这麽大的微妙。但是,我刚才说过,你必须先用「数」、「随」这二个方法训练自己。你才能感觉这个微妙。所以,「止」的情形,较「数」、「随」更多。

  &&观:

  止的目的,是把所有的杂念都停下来,安住在所缘境上面,明静而住,心里明了不昏沈,没有杂乱的妄想,不动乱,明静而住。如果修得好,虽尚无轻安乐,但是,你会感觉很快乐,与一般的快乐不同,很舒服,犹如有瘾似的,我坐了一柱香,我还想再坐一柱香,如果坐得相应,就似有瘾。但是,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欲界定、未到地定、色界定。数息,可以数到三禅。四禅,已没有息,你数不到息了…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来果禅师开示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