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门讲记
妙境长老讲述
於西元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静坐前开示:
这里的观音禅寺主人慈悲,大家发心在这里学习禅,这件事是非常吉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的身口意,是一个动乱的情况,非佛教徒当然不感觉啥麽,但是,我们相信佛法的人,我们阅读佛经(我们阅读经律论),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凡夫的境界,是一个不合道理的境界,所以,我们佛教徒愿意改善我们现在这种不合道理的情况。如何改善呢?就是从受戒开始。我们刚才先受八关斋戒,是非常好,以戒为基础,然後我们就学习禅,禅就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就是学习戒定慧,这是非常很好。学习禅,禅就是定慧,定慧就是止观,就是从我们这一念心来开始改善我们的行为。行为是由思想发动的,所以,改善行为就应该改善我们的思想。思想里面,大概的说,有二个问题(就是二种过失),一个是动乱的过失,一个是愚痴(没有智慧)。动乱的过失,必须以止的方法改善它,我们内心里面的愚痴,就要以慧(观)的方法改善它。改善成功以後,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如果我们参加过禅七的人,就应该对修止观的事情,能有多少认识。
这里的主人邀会我来这里,与大家一起学习六妙门,这六个方法也就是止观。简单说,「数、随、止」就是止,「观、还、净」里面有止也有观。用这样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内心。但是,现在先不说那麽多,我先说其中简单的一件事。我们修止之时,内心里面乱,要叫它不要乱,这件事,如何叫它不要乱呢?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动,就是这样的方法。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动,这句话说得很容易(不是难),但是,做起来可能不是那麽理想。例如,这里有你的一个位置,你坐在那里不要动,这是指身体而言,现在不是指身体,而是指你的这一念心,这一念心,你选择一个所缘境,你在那里不要动,你要这样去思惟,如何才能不动呢?就是你选择你的所缘境之时,把所缘境明明白白的显现在你的心里面,我再重复一句,你选好你的所缘境以後,你将你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如何叫做安住在所缘境上?就是将所缘境明明白白的(一点也不含糊的)显现在你的心里面,这就叫做安住在所缘境上。这样的意思,似乎是所缘境安住在你的心上,也可以这样说,但是,事实上,就是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譬喻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大莲花,我睁眼一看这个莲花,是什麽颜色,是什麽形相,然後把眼睛闭上,把这个莲花的形相显现在心里面,这就是心安住在莲花上面。如此,这里面的要点,就是要把所缘境明明白白的显现在心里面,你要这样注意,这是第一个注意点。第二点,必须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的忆念所缘境(忆念这个所缘境),如此,你的心就不断的相续安住在所缘境,它就不散乱。譬喻说,我想念我的母亲,我母亲的相貌就在我的心里面现出来,这时候,我一直忆念我的母亲,我母亲的面貌就一直在我的心里面显现出来,也就是我的心一直安住在所缘境。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若你不忆念所缘境,所缘境就没有了,那麽,你的心就是妄想了,所以,我们欢喜静坐的人,感觉心老是乱,心老是跑,心安住不下来。现在你要知道,为什麽你的心乱了、跑了呢?就是你没有忆念所缘境,所以你的心就跑了。如果你忆念所缘境,你的心就没有跑,心就在所缘境住下来。很简单,我们通常说「要诀」,这就是要诀。就是你不断的忆念所缘境,那麽,你的心就不会乱,就不会有妄想,一直明静的安住在所缘境上面,就是这样子。我先讲到这里。
现在我们经行一刻钟,大家自由选择你经行的地方,你自由选择你的经行地方,你愿意慢步经行就慢步经行,你愿意快步经行就快步经行。但是,经行有一个条件,你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看任何人,不要四个眼睛相对看,就看自己这一念心,虽然是在经行走路,但是,你自己要注意这一念心,叫它不要乱,叫它不要动,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你注意你的脚的一起一落,我们走路有三个步骤,起、进、落,你就注意你的脚,起、进、落,你的心就不会乱,心就一直安住在这里不会乱,而这个方法是能治病的,能治疗我们身体上的病痛。我们现在经行十五分钟,其实,如果你有需要,你经行一个钟头都可以。
****六妙门:
我们佛教徒,想要在佛法里面有成就,一定要先学习,而对於坐禅这件事,是更要学习,如果你小小知道一些,那是不够用的,不够用而你也愿意学,你的志愿是很可赞叹的,但是你容易有问题,所以非要学不可。对於学,这件事,在今日我们北传佛教的情形来看,是最好的时期,是最适合我们学习的一个时代,因为我们要学习关於禅方面的书多了,而且比以前更完备,所以是最好的。假设是五十年前,恐怕是不行的,因为参考书不够。&&题目:
我们现在想要学习的,就是经论里面说的「六妙门」,很多的经论里面都有提到,「数、随、止、观、还、净」,一共这六个方法。六个方法称之为妙门,是什麽意思?妙,就是好、良好的意思。什麽是最好的?涅槃是最好的。世间的事情,都是令你苦恼的,只有涅槃能令你快乐,所以,涅槃称为妙。这六个方法是涅槃的门。你学习这六个方法,你按这六个方法去修行,你就可以得涅槃。就像一个大宝楼阁,有一个门,你可以从这个门进到大宝楼阁里面来。这六个方法是涅槃的门,所以,称之为妙门。以上是说六妙门的题目。
「数随止观还净」,这六个方法,的确有浅深的不同。前三个,是属於止;後三个方法,有止也有观,有观也有止。我前面已提过方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方法,就像医生开的药方,它是来对治我们身口意上面的毛病(我们身口意上面的过失)。你有这样的过失,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对治,如果能消除过失,那麽,这件事就是成功了。
我前面已说过,我们第一个错误的地方,就是心里面动乱(浮动)、不寂静;第二个错误,就是我们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见到真理,不能见到真理,所以心里动乱。动乱是一切的烦恼活动,若把烦恼的活动消除了,愚痴的糊涂颠倒也就消除了,那麽,我们就有戒定慧。得到戒定慧,就与真理相应,那就是涅槃。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的解释。
&&息:
数,随,这二个方法是以息为所缘境。息,就是我们的出入息,这口气,呼出去又吸回来,吸进来以後又呼出去,这就叫做息。这个息,我曾经说过,它有四个息,呼出去是由脐至鼻,叫做「出息」,出息是气自然的向外出,不是你叫它出。它出的时候,出、出,它就不出了,但是,它又没有立刻吸进来,在这个地方,也不出也不入,有一个息(休息的息),这个名字叫做「内出息」。由脐至鼻,叫做「出息」,这个出息以後,也没有入息也没有出息,这个时候叫做「内出息」,时间当然很短。然後就开始入息,入息是由鼻至脐,这叫做「入息」,入的时候,入、入,它就不入了,不入以後也没有出,中间有一个休息,不入也不出,叫做「内入息」。这样总加起来,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有四个息。这四个息,我们不静坐的人也不感觉有这回事,顶多说有出息、入息,其他二个息是不感觉的。但是,你若长时期静坐,这四个息就出来了,就是有四个不同,而且逐渐的会长。逐渐的,内入息、内出息,会长,它会有变化。若年纪大且没有修行的人,他的内出息的时间较长,其他的较短。若小孩子,他的内入息较长。後来,我问中医生,他说是对的。中医说:年纪老的人,肾虚,内入息是入到肾里面,肾不受,所以内入息就是短;小孩的肾是特别强,所以他的内入息就是长,这是中医生说的话。但是,用功修行的人,虽然年纪老了,他的出入息长短是不一定,他有时会逐渐进步,他的内入息会很长很长,较小孩更长,就是他的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都会很长很长的。所以,你若用功修行,就会有进步有变化的。你用功修行而没有进步,就会停留在那里。
&&数:
如何用「数」之方法?有四个息,你就是注意这四个息,注意时,本来就可以了,但是,会有问题,也就是妄想会进来。你以息为所缘境,你明了性的心就注意这个息,本来其他杂念应该不会进来,你的心应该明静而住,有可能是这样,但是,可能时间不长,妄想就来了,心就散乱,忘掉息的所缘。我也明知道,但是做不到,应该怎麽办呢?就以数的办法,数这个出入息,就是计数。数的时候,随你的欢喜,你愿意记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都可以。如果出息、入息,你都计数,也可以,但是会忙一点,因为它的时间短,你就一直在数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就会很忙。如果你只计数其中一部分,你就会有一点闲暇时间,例如,你只计数其中的出息,其他三个息都不计,那麽,计一至二的中间就有闲暇的时间,不会太忙。随你的意,你愿意计入息就计入息,你愿意计出息就计出息。计数时,精神好或精神疲倦,会有不同,你可以自己试验就知道。精神旺盛时,你能很自在的计出入息,可以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一直计十一、十二、十三,一直到几千、几百、几万。但是,你愿意数一到十,然後回来继续数一至十,也可以。如果你的精神很旺盛,就可以计得很久,心都不会乱。如果疲倦时,就不行了,计一会儿,你就不计,而有一大堆的妄想。
用功修行,有二个时间,你会较顺,一个是精神旺盛时,另一个是休息以後的时间。这二个时间对於用功修行是相顺。佛法说一个道理,我们的心有「等流性」。何谓等流性?例如,现在我的愤怒心来了,我要骂人,本来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这个愤怒心应该停下来了,但是,我不能停下来而继续愤怒,为何会继续愤怒呢,就是因为等流性,它一定要相续下去一个时期,其他的心理活动亦如此。如果…
《六妙门讲记(妙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