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門講記
妙境長老講述
於西元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靜坐前開示:
這裏的觀音禅寺主人慈悲,大家發心在這裏學習禅,這件事是非常吉祥。我們日常生活裏面,我們的身口意,是一個動亂的情況,非佛教徒當然不感覺啥麽,但是,我們相信佛法的人,我們閱讀佛經(我們閱讀經律論),我們才知道,這是一個凡夫的境界,是一個不合道理的境界,所以,我們佛教徒願意改善我們現在這種不合道理的情況。如何改善呢?就是從受戒開始。我們剛才先受八關齋戒,是非常好,以戒爲基礎,然後我們就學習禅,禅就是止觀,止觀就是定慧,就是學習戒定慧,這是非常很好。學習禅,禅就是定慧,定慧就是止觀,就是從我們這一念心來開始改善我們的行爲。行爲是由思想發動的,所以,改善行爲就應該改善我們的思想。思想裏面,大概的說,有二個問題(就是二種過失),一個是動亂的過失,一個是愚癡(沒有智慧)。動亂的過失,必須以止的方法改善它,我們內心裏面的愚癡,就要以慧(觀)的方法改善它。改善成功以後,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如果我們參加過禅七的人,就應該對修止觀的事情,能有多少認識。
這裏的主人邀會我來這裏,與大家一起學習六妙門,這六個方法也就是止觀。簡單說,「數、隨、止」就是止,「觀、還、淨」裏面有止也有觀。用這樣的方法來改善我們的內心。但是,現在先不說那麽多,我先說其中簡單的一件事。我們修止之時,內心裏面亂,要叫它不要亂,這件事,如何叫它不要亂呢?就是把我們這一念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要動,就是這樣的方法。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要動,這句話說得很容易(不是難),但是,做起來可能不是那麽理想。例如,這裏有你的一個位置,你坐在那裏不要動,這是指身體而言,現在不是指身體,而是指你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你選擇一個所緣境,你在那裏不要動,你要這樣去思惟,如何才能不動呢?就是你選擇你的所緣境之時,把所緣境明明白白的顯現在你的心裏面,我再重複一句,你選好你的所緣境以後,你將你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如何叫做安住在所緣境上?就是將所緣境明明白白的(一點也不含糊的)顯現在你的心裏面,這就叫做安住在所緣境上。這樣的意思,似乎是所緣境安住在你的心上,也可以這樣說,但是,事實上,就是心安住在所緣境上。譬喻說,這個地方有一個大蓮花,我睜眼一看這個蓮花,是什麽顔色,是什麽形相,然後把眼睛閉上,把這個蓮花的形相顯現在心裏面,這就是心安住在蓮花上面。如此,這裏面的要點,就是要把所緣境明明白白的顯現在心裏面,你要這樣注意,這是第一個注意點。第二點,必須一次又一次不斷重複的憶念所緣境(憶念這個所緣境),如此,你的心就不斷的相續安住在所緣境,它就不散亂。譬喻說,我想念我的母親,我母親的相貌就在我的心裏面現出來,這時候,我一直憶念我的母親,我母親的面貌就一直在我的心裏面顯現出來,也就是我的心一直安住在所緣境。這個道理是一樣的,若你不憶念所緣境,所緣境就沒有了,那麽,你的心就是妄想了,所以,我們歡喜靜坐的人,感覺心老是亂,心老是跑,心安住不下來。現在你要知道,爲什麽你的心亂了、跑了呢?就是你沒有憶念所緣境,所以你的心就跑了。如果你憶念所緣境,你的心就沒有跑,心就在所緣境住下來。很簡單,我們通常說「要訣」,這就是要訣。就是你不斷的憶念所緣境,那麽,你的心就不會亂,就不會有妄想,一直明靜的安住在所緣境上面,就是這樣子。我先講到這裏。
現在我們經行一刻鍾,大家自由選擇你經行的地方,你自由選擇你的經行地方,你願意慢步經行就慢步經行,你願意快步經行就快步經行。但是,經行有一個條件,你不要東張西望,也不要看任何人,不要四個眼睛相對看,就看自己這一念心,雖然是在經行走路,但是,你自己要注意這一念心,叫它不要亂,叫它不要動,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你注意你的腳的一起一落,我們走路有叁個步驟,起、進、落,你就注意你的腳,起、進、落,你的心就不會亂,心就一直安住在這裏不會亂,而這個方法是能治病的,能治療我們身體上的病痛。我們現在經行十五分鍾,其實,如果你有需要,你經行一個鍾頭都可以。
****六妙門:
我們佛教徒,想要在佛法裏面有成就,一定要先學習,而對於坐禅這件事,是更要學習,如果你小小知道一些,那是不夠用的,不夠用而你也願意學,你的志願是很可贊歎的,但是你容易有問題,所以非要學不可。對於學,這件事,在今日我們北傳佛教的情形來看,是最好的時期,是最適合我們學習的一個時代,因爲我們要學習關於禅方面的書多了,而且比以前更完備,所以是最好的。假設是五十年前,恐怕是不行的,因爲參考書不夠。&&題目:
我們現在想要學習的,就是經論裏面說的「六妙門」,很多的經論裏面都有提到,「數、隨、止、觀、還、淨」,一共這六個方法。六個方法稱之爲妙門,是什麽意思?妙,就是好、良好的意思。什麽是最好的?涅槃是最好的。世間的事情,都是令你苦惱的,只有涅槃能令你快樂,所以,涅槃稱爲妙。這六個方法是涅槃的門。你學習這六個方法,你按這六個方法去修行,你就可以得涅槃。就像一個大寶樓閣,有一個門,你可以從這個門進到大寶樓閣裏面來。這六個方法是涅槃的門,所以,稱之爲妙門。以上是說六妙門的題目。
「數隨止觀還淨」,這六個方法,的確有淺深的不同。前叁個,是屬於止;後叁個方法,有止也有觀,有觀也有止。我前面已提過方法,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的方法,就像醫生開的藥方,它是來對治我們身口意上面的毛病(我們身口意上面的過失)。你有這樣的過失,就用這樣的方法來對治,如果能消除過失,那麽,這件事就是成功了。
我前面已說過,我們第一個錯誤的地方,就是心裏面動亂(浮動)、不寂靜;第二個錯誤,就是我們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見到真理,不能見到真理,所以心裏動亂。動亂是一切的煩惱活動,若把煩惱的活動消除了,愚癡的糊塗顛倒也就消除了,那麽,我們就有戒定慧。得到戒定慧,就與真理相應,那就是涅槃。現在我們就一個一個的解釋。
&&息:
數,隨,這二個方法是以息爲所緣境。息,就是我們的出入息,這口氣,呼出去又吸回來,吸進來以後又呼出去,這就叫做息。這個息,我曾經說過,它有四個息,呼出去是由臍至鼻,叫做「出息」,出息是氣自然的向外出,不是你叫它出。它出的時候,出、出,它就不出了,但是,它又沒有立刻吸進來,在這個地方,也不出也不入,有一個息(休息的息),這個名字叫做「內出息」。由臍至鼻,叫做「出息」,這個出息以後,也沒有入息也沒有出息,這個時候叫做「內出息」,時間當然很短。然後就開始入息,入息是由鼻至臍,這叫做「入息」,入的時候,入、入,它就不入了,不入以後也沒有出,中間有一個休息,不入也不出,叫做「內入息」。這樣總加起來,出息、內出息、入息、內入息。有四個息。這四個息,我們不靜坐的人也不感覺有這回事,頂多說有出息、入息,其他二個息是不感覺的。但是,你若長時期靜坐,這四個息就出來了,就是有四個不同,而且逐漸的會長。逐漸的,內入息、內出息,會長,它會有變化。若年紀大且沒有修行的人,他的內出息的時間較長,其他的較短。若小孩子,他的內入息較長。後來,我問中醫生,他說是對的。中醫說:年紀老的人,腎虛,內入息是入到腎裏面,腎不受,所以內入息就是短;小孩的腎是特別強,所以他的內入息就是長,這是中醫生說的話。但是,用功修行的人,雖然年紀老了,他的出入息長短是不一定,他有時會逐漸進步,他的內入息會很長很長,較小孩更長,就是他的出息、內出息、入息、內入息都會很長很長的。所以,你若用功修行,就會有進步有變化的。你用功修行而沒有進步,就會停留在那裏。
&&數:
如何用「數」之方法?有四個息,你就是注意這四個息,注意時,本來就可以了,但是,會有問題,也就是妄想會進來。你以息爲所緣境,你明了性的心就注意這個息,本來其他雜念應該不會進來,你的心應該明靜而住,有可能是這樣,但是,可能時間不長,妄想就來了,心就散亂,忘掉息的所緣。我也明知道,但是做不到,應該怎麽辦呢?就以數的辦法,數這個出入息,就是計數。數的時候,隨你的歡喜,你願意記出息、內出息、入息、內入息,都可以。如果出息、入息,你都計數,也可以,但是會忙一點,因爲它的時間短,你就一直在數一二叁四五一二叁四五,就會很忙。如果你只計數其中一部分,你就會有一點閑暇時間,例如,你只計數其中的出息,其他叁個息都不計,那麽,計一至二的中間就有閑暇的時間,不會太忙。隨你的意,你願意計入息就計入息,你願意計出息就計出息。計數時,精神好或精神疲倦,會有不同,你可以自己試驗就知道。精神旺盛時,你能很自在的計出入息,可以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一直計十一、十二、十叁,一直到幾千、幾百、幾萬。但是,你願意數一到十,然後回來繼續數一至十,也可以。如果你的精神很旺盛,就可以計得很久,心都不會亂。如果疲倦時,就不行了,計一會兒,你就不計,而有一大堆的妄想。
用功修行,有二個時間,你會較順,一個是精神旺盛時,另一個是休息以後的時間。這二個時間對於用功修行是相順。佛法說一個道理,我們的心有「等流性」。何謂等流性?例如,現在我的憤怒心來了,我要罵人,本來這件事已經過去了,這個憤怒心應該停下來了,但是,我不能停下來而繼續憤怒,爲何會繼續憤怒呢,就是因爲等流性,它一定要相續下去一個時期,其他的心理活動亦如此。如果…
《六妙門講記(妙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