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前言
二:序
揚州來果禅師塔銘並亭記
達本居士序
□虛法師序
複仁和尚序
叁:禅七開示
四:後記
五:附錄
佛學名相
佛典電腦化原則
電子書工作人員
主要參考與工具
電子書流通原則
理海佛教會簡介 佛學研討會(中文版)(英文版)
美國佛教會簡介 鳥瞰圖
版本更新
來果禅師禅七開示
起七
首七:首日 ;第二日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二七:首日 ;第二日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叁七:首日 ;第二日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四七:首日 ;第二日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五七: ;第二日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六七:首日 ;第二日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七七: ;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八七:首日 ;第二日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九七: ;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十七:首日 ;第二日 ;第叁日 ;第四日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解七
注:師在十一月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十二月十叁、十四日,五天未進堂開示
前言
一:本書一九五四年上海油印出版時,原名《來果和尚開示錄》。一九七○年由香港佛教界重印,改名爲《來果禅師禅七開示錄》。一九八○年臺灣天華出版公司以《來果禅師開示錄》之名發行。今(一九九五年)理海佛教會以電子書的版本流通,仍以《來果禅師開示錄》稱之。二:本書的製作以香港版的《來果禅師禅七開示錄》爲主,並參考臺灣版的《來果禅師開示錄》。在校對時,以「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所定的「佛典中文輸入規則」爲主,在不違背開示本義下,將其電腦化、現代化。電腦化基本原則請見後記佛典電腦化原則 。
叁:本書檔案格式屬于微軟「視窗」輔助說明檔(Help File),只須中文視窗即可讀之。
四:本書數處所記佛曆紀年並不一致,爲求統一與便利讀者對年代的比較起見,本書內所有紀元一律采用西元紀年。原有佛曆紀年處已換算成西元紀年。
五:本書所記禅七開示,由一九四二年農曆十月十五日起七,至十二月二十七日解七;其中十一月爲小月,只二十九天,共七十二天。起、解二天不計,實七十天,恰符合十個七。
六:依當時擔任「維那師」的香港芙蓉山觀音岩住持倫參法師所述:該期禅七首座和尚爲上海小東門靈山寺住持了願和尚,西堂師傅爲上海叁昧庵住持寬道法師,堂主師傅爲法度法師,執筆記錄爲道真法師。
七:本書中所有「從略」之處,俱屬公案一類的開示,有典可稽,省卻無礙;但仍一一附注者,以記師是日曾進堂開示,此叢林製度也。據倫參法師言:規矩上,堂頭和尚(方丈)不得連五日而不進堂開示。師僅在十一月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十二月十叁、十四日,共五天未進堂開示。
八:來果禅師發願文未收入本書,擬如原書所述,轉回《來果禅師語錄》。
九:本書中聆法當機者,純爲出家僧衆,故七期中不談調身等初機之語。至若禅規嚴厲,此乃宗門作略。特此敬告居士讀者。
編者 謹識
一九九五年七月九日
美國·賓州·理海谷
揚州高旻寺來果禅師塔銘並亭記 溫光熹
像教之末,宗風陵替既久,教內外同深慨歎!挽近而還,世鹹知有高□來果禅師勇于擔負承當,爲燈下不世出之雄傑;一時龍象並無異辭。師承高□明軒長老法,爲臨濟宗第四十六世,領衆叁十余年,道侶咨扣,檀信皈依者累萬數;有「馬駒踏殺天下人」之概。近十余年,宇內苦兵,鹽醬多缺;百丈農禅之製,既失修而廢,寺衆常百數十人,少壯者或事編織雜作以□口;苦行長老,難勝勞作,守死不去,秕糠菜根,甘之如饴;而挂單者猶踵相接,禅堂內行、坐十四枝香,拄杖、竹篦敲擊相應,亘古如新。昔人語雲:「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今行腳僧言:「天下叢林不止單、守禅製者,獨有高□耳!」師于啓示開導之余,日憂道糧不給,坐是病,卸住持位。庚寅春,移錫滬渎;病少瘥,假上海鳳陽路侯在裏內崇德會,辟茅蓬建靜七道場,缁白向風,信衆坌集。公元一九五二年壬辰八月,弟子編次語錄諸稿,彙印行世。師既樂觀厥成,當世善知識讀之,歎爲不落古德窠臼,信能丕振宗風;其中解謗扶宗及參禅普說各百篇,舉似清代願雲《鍛練說》,湛愚《心燈錄》,未脫文士習氣者,則師爲警切悍利,能開人天眼目,直欲提叁尺法劍,辟土開疆,恢廓法門材器者。雖未即著效于當世,必能沾丐于方來,衰遲之際,固有一溉複枯之烈已。越年,師知寺衆舉炊維艱,病遂危笃,忍死以待;入室弟子禅慧至,啓手撫足,師聞述常住事畢,吉祥示化。師諱妙樹,字來果,一號淨如,湖北黃崗農戶劉姓子。生具異禀,七歲聞鄰僧誦《心經》「無智亦無得」句有省;十二歲有脫塵志,潛逃出家,爲兄尋回。年十五,大智和尚教以念佛了生死,師遂能念佛成片;夢寐中猶大聲念之;和尚曰:「此真念佛!念佛是那一個,汝知否?」師不能答,和尚曰:「待汝尋到念佛之人,再向汝道。」年十八,割肝療父疾。歲乙巳,朝普陀,遇苦行僧有感,遂剃落在寶華山;不勝寺僧磨折楚撻,逃至江幹,不食多日,與野犬同臥,欲投江死,遇救于京口彌陀寺僧;隨到金山,仍不娴規矩,嘗一日被擊香板四百余次。清光緒叁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六枝香開靜●響,猛然豁落,千斤重擔放下,打失娘生鼻孔,痛哭不止;覺雲空川流,礙滯全消;熏□協應,有問有答;和尚、班首臨堂贊歎。一日慈本老人舉手巾作洗臉勢,問師是甚麼?師曰:「多了一條手巾。」慈老不答而退。師自是益子細!曾充飯頭,力事撙節;首座勸任班首,自度學淺,逃往高□,一任班首;忽動遊方之念,潛修于終南,遇高鶴年居士,促其南歸。及返高□,月祖令明老擇期傳法,臨終執手,堅命師發願:「生爲高□人,死爲高□鬼。」師升座後,規複舊製,以修建寶塔、大殿、禅堂、延壽堂、如意寮,五大工程自矢,終未圓滿,只期以乘願再來;惟古涼亭落成,水木清幽,增人法喜。師應諸方禮懇,依天慧徹祖先例,撰《自行錄》一卷,一生瑰異行迹,具載于內,已附語錄印行,無俟贅述。師長身瓠白,細目聲洪;五十以後行頭陀行,並以素志未遂,不去須發,用志其茕茕之思,儀表益威嚴。性情貞介鲠谔,遇事強項力行,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悟道爲己任,棒喝雙舉,鍾鼓交參,未嘗少懈。當世虛雲禅師,同負宗門重望,壽高于師,而與師密契無間。初,常住募緣修塔,師集徒衆共議,願任諸方行化者數人,一僧至武漢,感檀越之發心,遽自斷一臂以酬,遐迩驚歎。師靈榇歸高□,鄰村有老行婆自斷一指,命其子攜奉靈前供養,此皆有會于藥王焚身之旨;正法感人,深廣且久,而沐師之化者,其行實尚如此。師生于清光緒七年,歲次辛巳,七月初二日寅時。滅度于公元一九五叁年,歲次癸巳,十月十七日寅時。世壽七十有叁,僧臘四十九春,戒臘四十九夏,法臘叁十九秋,住持叁十五冬。于冬月初一日,由上海靜七茅蓬運柩回寺。臘月初八日□維;四衆雲集,如喪考妣;舍利累累,瑩如琉璃,五色爛然。明年,四月初四日辰時入塔;安奉于本寺塔院,建亭藏焉。光熹受師教有年,既預編次語錄之役,侍師順寂,隨參飾終之典。今常住禅慧和尚,請以塔銘、亭記,辭不獲已,自忘谫陋,謹爲銘記雲爾!
銘曰:
初祖安心,廓然無聖;曹溪直指,言下見性。
續焰聯芳,但貴眼正;五燈既明,參禅風烈。
鞭策功行,見地始徹;話頭疑情,妙不可說。
高□儀製,爲世所宗;果公蔚起,闡振祖風。
瑰奇卓荦,實踐在躬;行擬睦州,孝思不匮。
板擊铿然,脫巾善對;大徹堂前,虛空粉碎。
弘開大冶,鍛凡練聖;棒喝淘镕,殺活頻仍。
道場弘啓,獅子怒吼;飙馳霆訇,大蟲抖擻。
畫龍點眼,奇巧換互;解黏去縛,抽釘拔楔。
奔風迎雨,窺天監地;造就龍象,不可勝計。
一堂禅衆,饑殍爲鄰;憐愍慈懷,不倦濟僧。
順逆境遇,定力坦平;養屙退院,應請滬濱。
絕澗鹿臥,空坑象填;累年開示,醫王妙藥。
信士遮眼,喜付編削;無言之教,俨然如昨。
離生死相,現常寂光;立塔建亭,虔奉瓣香。
萸灣法運,永劫無極;來瞻禮者,生大福德。
公元一九五四年農曆甲午年四月 谷旦
四川成都 溫光熹 敬撰
● : 來果禅師開示錄 達本居士(溫光熹)序
禅宗以無門爲門。自世雄氏拈花迄今,蟬帶聯輝;爲接學人,不得已而有方便:一曰直指,二曰參禅;現前說一直指,亦是多余,故皆曰方便。凡粗聞禅宗者,類能道及直指。而于參禅,或尚不了了;甚謂宗下至參禅似較直指減色,其實機有不同,法無高下也。參禅者何?參話頭也;由話頭而起疑情也。北宋以後,話頭盛行;此在宗門法脈,大有淵源,所謂祖師禅者其精神即在此。故宗下指示行門之書,莫詳如《中峰廣錄》者,而中峰國師教人,則不離參究話頭。明龍池幻有老人有四大弟子,曰:密雲悟、天隱修、雪峤信、抱璞連。密雲、天隱,道行于長江流域;抱璞,道行于黃河流域;雪峤,道行于珠江流域,並及南洋;而爲清世祖所崇敬之玉琳、木陳,一出天隱之門,一出密雲之門。明末至今,叁百余年,臨濟宗派繁衍,皆自幻有一派流傳;幻祖則尤力主參話頭者;故宇內禅宗門庭均用話頭。至萬曆後,更集中于「念佛是誰」之一話頭,有由來也。或以…
《來果禅師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