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妙門講記(妙境長老)▪P2

  ..續本文上一頁我休息睡覺,休息得很正常,沒有做夢也沒有人來打擾我,我很滿意的休息叁至四小時,它亦有等流性,你休息而未做夢,所以心裏就是「寂靜住」,但是沒有「明」,睡覺是有寂靜而沒有明,它只有靜的等流性。你假藉這個等流性去靜坐,就容易寂靜住,容易明靜而住。如果你與人打電話說話,然後你再靜坐時,有可能你仍在打電話,又再說一遍,有此等流性。所以,我們用功修行的人,你利用這個等流性去用功,容易有好消息。所以,利用這個等流性,再加上精神旺盛的時侯。精神旺盛時,就是飯後,食物由胃至十二指腸,營養分布到全身細胞,身體的腦神經就會有力量,你願意止就止,你願意觀就觀,它會強一點,所以,你要利用這個時間去數。我們未修行的人,從久遠以來,我們的內心思想已習慣東想西想,自由的無拘無束的,願意想什麽就想什麽,這是一個習慣。現在你突然違背你的習慣,控製它不要動,就是很困難的。因爲困難,所以,你應該利用精神旺盛及等流性時,做這件事,它就會好一點。以上是說用功的時間。

  數的方法,我剛才說過,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周而複始的數。數久了,你的心裏會有變化,熟能生巧。你也可以變化一下,數的時候,你連續數一二叁(你是心裏默念,不是說出來),然後,你靜下來注意息的叁次出入(叁次的入出息),然後你再數四五六,再注意叁次入出息,然後再數七八九十,再注意四次的入出息。如此有何不同?因爲你如此連續數一二叁(叁個數字),經過叁次入出息的時侯,你不要數,你就有那麽長的時間,心裏面寂靜住。你每一次數一二叁,數一數二數叁,閑暇的時間會較長,有此好處。但是,初開始學習的人,也等於是數二遍的一二叁,你先數一二叁,然後你又注意一二叁。但是,久了以後,你只是數一二叁,以後就不數,但是你也是知道一二叁。另外一個數法,你只數一,不數二叁,又數四,不數五六,再數七,不數八九十。你精神旺盛時,也是清清楚楚,沒有一切雜念,心裏面寂靜住,不昏沈而有明,就是有明有靜,有靜而明,明靜而住。這個數的方法,可以一直用到叁禅,就是由欲界定、未到地定,至初禅、二禅、叁禅。叁禅以前,都有息的出入,但是都是慢的,你到達未到地時,息就開始慢了。初禅、二禅、叁禅,息更是慢了。由臍至鼻,很久很久才能到鼻,由鼻至臍,很久很久才能由鼻到臍,它不僅是到臍,它還會有變化。你用這個數的方法,把我們的妄想浮動心,叫它寂靜住。這是很有力量,能叫我們的心寂靜住,能排除一切雜念。

  &&隨:

  隨的方法,如何用呢?一開始時,你先默念四句話,「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這四句話。這樣說了,你心裏面就注意息的出入,就是剛才說的,由臍至鼻,由鼻至臍,你的心就隨住不舍,與這個息的一出一入不相舍離,一直隨住不舍,息至那裏去,你的心就隨息到那裏去,隨住不舍。

  「隨」,這個方法,它的定力高過「數」。因爲,如果你的定力(你內心寂靜住的力量)不夠,你就不能用「隨」的方法,你會很快有妄想,它不能相續的明靜而住,非用「數」不可,因爲「數」的方法,它有數目之連貫性,心也就隨之相續明靜而住。所以,按道理說,如果以隨的方法,你能相應,就表示你的定力已經有一點了。

  但是,隨的方法,若用久了,會有何情形呢?它與數的方法不同,這個息不僅到達臍,更能到達你的腳趾頭,你會感覺全身都有出入息。你坐久了,會感覺這個身體一冷一熱、一冷一熱。它的出息是暖,入息是涼,全身入息是涼,出息是暖,你若不知道這件事,會誤以爲自己有病。其實,這不是有病。你的全身感覺有出入息,就表示你已經有點境界了。所以,「隨」,是不記數目的,表示你內心的明靜定力是強一點。所以,你可以這樣用。

  有些人開始用「數」的方法時,會很緊張,氣會喘起來,很辛苦,這樣就不能用數的方法,只好用隨的方法,因爲你用數的方法,會感覺很辛苦。我想,如果你用數的方法,感覺很辛苦,那麽,你可以不要數,你可以改變另一個辦法,就是注意腹部的起落,一呼一吸,肚子就一起一落。所以,一起一落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就是肚子的一起一落。所以,你注意腹部的起落。你也可以數,肚子膨脹起來就是入息,肚子降落就是出息。所以,肚子落的時候就數一,再落的時候就數二,再落的時候數叁,四五六七八九十,與前面一樣。但是,與前面的數出入息方法是不一樣:數出入息,息是由鼻至臍,由臍至鼻,一直來去的動;現在,以隨的方法,你的心裏是不動,就只是注意腹部的起落,心安住在那裏不動。這樣的情形是有轉變。如此,有何好處呢?①你的心不是那樣的上下動。②數息時,你是常常注意鼻端,息是從鼻吸進來,然後由鼻呼出去,若靜坐時間不長,尚不要緊,但若你特別精進用功長時間的靜坐,你的頭就會脹、痛。如果你注意腹部的起落,頭部就會輕松、清涼、舒服。所以,數息不妨改變爲腹部的起落。在腹部的起落上,計算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做,你可以避免注意力在鼻端引起的過失。

  以上是說,數的方法,可以改變爲注意腹部的起落。如果這個方法合適,你不妨繼續這樣做。你若不高興數,就以隨,注意腹部的起落而不計數,就是隨息。數、隨,這二個方法,都是以息爲所緣境,但是,有計數、不計數的不同。

  &&止: 

  止,有幾種解釋:一、止在所緣境:

  隨息時,由鼻至臍,但是,這個息有可能到達腳趾頭,如果你修止,就止在腳趾頭上面,就是注意腳趾頭(大姆指),不動。如果你初開始就願意這樣修,也可以。也有說注意腳心,或有說是注意湧泉穴。如果注意大腳趾頭或湧泉穴,你尚不容易寂靜住,你也可以數數目。你就注意腳趾頭,那裏現出一個數字「1」,過一會兒,出現「2」,再過一會兒,是「3」,再過一會兒,是「4」,再過一會兒,是「5」。你願意注意多久,都可以,你願意注意很久,再現出「2」,再注意很久,再現出「3」,也可以。也是可以計數,這樣可以幫助你容易寂靜住。

  止,就是止在某一處。但是,最好是止在肚臍就可以,或止在丹田、或腳板,都可以,不要止在上面。如果你有昏沈,爲破除昏沈,你也可以用止,止在頭頂,你心裏面就想這個頭頂,一開始時,不妨用手按在頭頂處,心就注意頭頂,然後再把手拿下來。如此,輕微的昏沈就可以破除出去。注意發際,也可以,頭發與沒有頭發的邊際。或注意後腦的部位,也可以。如此,可以破除昏沈。止,有如此多的用法。如果爲破除昏沈,止的所緣境就注意頭部,如果沒有昏沈時,就不要注意身體的上部,應該注意身體的下部,可以止在肚臍。

  如果女人修止,可以止在兩乳之間,心注意那裏,如果時間久了,你修成功了,那麽,生理就會發生變化,就沒有月經了。我現在想說閑話,我小時侯,尚未出家,在私塾念書,回家時,我們那個鄉村有一個女孩出家,她回來時與我嫂嫂說話,她說她已經沒有月經,我是小孩,頭腦很笨,聽到她們說話,不知什麽是月經,也不知爲何她沒有月經,但是,出家讀書以後,才知道爲什麽。你也可以止在兩乳之間。止,有這麽多的作用。二、製心止:

  第二個解釋,是天臺智者大師所說的「製心止」。不以息爲所緣境,也不以色爲所緣境。如果你止在大姆趾,這是一個色(地水火風),或止在頭部,也是地水火風的色,息,實在說也是一個色。製心止,是以心爲所緣境。能緣者,是誰呢?能緣者,也是心。所緣者,也是心。心反緣自己。這是一個修行的方法。

  這個方法,最好你先用「數」、「隨」的方法,先修行一個時期,如此,你對於「明了性的心」,能認識得比以前多。如果一個人完全不接觸修行的事情,我們說有眼根、眼識、耳根、耳識,這件事,他要思惟老半天,才能知道什麽是眼根、眼識。因爲他認爲眼根就是能見一切色相,耳根就是能聽聞一切聲音,至於另外有一個眼識、耳識,另外有一個明了性的心,可能不是那麽明白。如果你常常靜坐修止觀,你對於明了性的心,你會有深刻的印象。明了性的心,這個東西不是青黃赤白,也不是地水火風,但是,它有很有作用。孔夫子是有智慧的,我小孩時讀私塾時,讀到「心不在焉,識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那時是小孩,感覺到有意思,孔夫子知道,物質的身體以外,有一個明了性的心,可見,孔夫子不是唯物主義者,但是,孔夫子是唯心主義者嗎?這個問題,我不講。所以,我們經過「數」、「隨」的長時期用功,對於「明了性的心」能有更深刻的認識,然後你再修製心止,你會感覺很微妙。

  能緣者是心,所緣者也是心,此時,心反緣自己。這個境界,我感覺,如果你沒有修過「數」、「隨」,你是很難明白這件事。這件事的微妙在何處?如果你的心一注意,你心裏的一切妄想都沒有了。它有這個作用。如果我們用「數」、「隨」的方法,忽然間,貪心來了,瞠心來了,你想要把這個貪心、瞠心除掉,你會發現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以製心止,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雜念忽然間都沒有了。製心止有這麽大的微妙。但是,我剛才說過,你必須先用「數」、「隨」這二個方法訓練自己。你才能感覺這個微妙。所以,「止」的情形,較「數」、「隨」更多。

  &&觀:

  止的目的,是把所有的雜念都停下來,安住在所緣境上面,明靜而住,心裏明了不昏沈,沒有雜亂的妄想,不動亂,明靜而住。如果修得好,雖尚無輕安樂,但是,你會感覺很快樂,與一般的快樂不同,很舒服,猶如有瘾似的,我坐了一柱香,我還想再坐一柱香,如果坐得相應,就似有瘾。但是,這種方法,可以得到欲界定、未到地定、色界定。數息,可以數到叁禅。四禅,已沒有息,你數不到息了…

《六妙門講記(妙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來果禅師開示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