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就只能用止的方法,不能再用數、隨的方法。這種止的方法,可以達到無色界天的非非想定,那麽高。
若成就止,就有靈感(不是神通),例如,他早上靜坐時,就知道今晚會下雨,不需要天文臺的報告,或明天有何事情出現,有靈感,不是神通。神通,必須另外修。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人,是沒有神通,但是,有時能有靈感。靈感,有時是靈,有時不靈。例如,早上靜坐時,他知道今日某居士會來。達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就可以修神通了。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修成功以後,那是真實有神通,不是假的,不是拍照片騙人。修得的神通,較報得的神通,是大得多。人間的人,有些是有報得的小小神通,就是身體有某些特殊的異能,是超過一般人,也可以說是神通,但是靠不住。若是修得的神通,那是不得了,他一入定,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以後的事情,他都知道,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以前的事情,他也都知道,就是他在定中看見這件事了,他不用算也不用翻看曆史。但是,有時候也有錯誤,不能完全說是對的。
雖有如此大的定力神通,但是,他仍是個生死凡夫,不是聖人,但仍比一般凡夫高明。因爲得到色界定、無色界定,就沒有欲,品德自然高。我們有欲,故容易有很多問題。如果沒有欲,看上去就感覺了不起,但是,按佛法來看,他仍是個生死凡夫,不是聖人。一旦時侯到了,他的定力會結束,沒有定以後,他就與我們凡夫一樣,他就從色界天、無色界天來到我們欲界,還是有欲,但是,他的欲較輕,因爲他幾千萬年、或多少大劫都沒有欲,忽然來到欲界,雖然有欲,但是他的欲輕。以上是說修止成功以後,有這麽多的境界,是了不起。但是,因爲無常,他的定破壞後,他仍要流轉生死,仍是生死凡夫。
所以,我們佛教徒,修止以後,還要修觀。因爲觀,才能使我們成爲聖人,若不修觀,還是不能成爲聖人。觀,有二個作用,①斷煩惱,②見真理。爲何修觀能成爲聖人?因爲修觀可以斷惑證真。如果你不修觀,你不能斷煩惱,也不能見真理。得禅定的人,若不能見真理,他也會胡說八道,但是,我們有欲的人,不知道。所以,我們佛教徒,由於佛菩薩的大智慧光明告訴我們,修止仍不能成爲聖人,我們才能知道,若佛菩薩沒有開示我們,我們是不知道。所以,我們佛教徒要修止,也要修觀。
觀,就是觀察思惟。就是你修止一段時間以後,你就修觀(心裏思惟觀察),但是,它與一般妄想不同。妄想,不是貪就是瞠,或者東想西想(不是善也不是惡)。觀,是要根據佛說的法語去思惟觀察,不是虛妄分別,是根據真理去思惟觀察,那就是智慧。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就是金剛經告訴我們要修「無我觀」。金剛經又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就是「法空觀」,觀一切法空。金剛經就是勸我們要修我空觀、法空觀。這樣,我們就能得到聖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禅,不是說另外有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禅,也就是四念處。如果你願意得到聖道,你願意得無生法忍,你願意行菩薩道,你願意爲一切衆生服務,你願意弘揚佛法,那麽,你應該修我空觀、法空觀。
觀,你要學習一段時期,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學習一段時期。無我觀,這句話說得容易,但是,何謂我空觀,你不容易懂。何謂一切法空,法空觀,你也要學習一段時期。你學習明白以後,然後你再修止。止的印度話叫做奢摩他,觀的印度話叫做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觀),剛才說過,你根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去修我空觀、法空觀。修止,如果你修得合適,那麽,止叁十分鍾以後,你就修我空觀、法空觀。如果你修止很相應,能止一個鍾頭,一下子,一念不生,明靜而住,然後再修我空觀、法空觀,也可以。如果你修止很相應,止二十個鍾頭,一下子,一念不生,明靜而住,然後再修我空觀、法空觀,也可以。修我空觀法空觀以後,再修止。止而後觀,觀而後止。你這樣的修止修觀,有一天早上,你盤腿而坐,一下子,一念相應,你就得到無生法忍,你就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但是,這件事,你不能夠只是聽人家說一說,就可以修我空觀,你一定要拿出時間精神去學習。@@依金剛經修觀:
金剛經,本來是能得到聖道的,是得無生法忍的一個法門,但是,我們漢人思想自由,我心裏如何想就如何解釋,結果,金剛的注解多得很,這個人如此講,那個人那樣講,初來佛法的人如何知道誰講得對呢?所以,弄得把思想混亂了,本來是得聖道的法門,結果弄得思想混亂,就使我們有障礙,因此我們要得聖道就困難了。怎麽辦呢?還是有辦法的,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叁十卷。這叁十卷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我感覺,如果你讀金剛經,再去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你一定會生歡喜心,會感覺快樂,你會願意受持讀誦。但是,這裏面的道理,你只是歡喜,你不容易入。怎麽辦呢?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大智度論,一百卷。這一百卷,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叁十卷就在裏面,而大智度論就是七十卷,二者彙合在一起,共有一百卷。大智度論,是由龍樹菩薩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但是,你不必著急,不懂的地方,先放在那裏,繼續讀,然後讀一遍再讀一遍,讀一遍再讀一遍,若有人能解釋,你就去請問,你就把這部書貫通了,你就會知道如何修我空觀,如何修法空觀。懂了以後,你就可以修奢摩他(止)、 婆舍那(觀),你就可以得聖道了。如此依般若經去修我空觀法空觀,是利根人,是大智慧人。@@依四念處修觀:
如果我們鈍根人,是差點,鈍根人如果拿出時間學習,有可能可以掌握到何謂我空觀何謂法空觀,但是,鈍根人雖知道卻仍不能修,修不來。因爲一坐下來,就有很多的雜念妄想去不掉。釋迦牟尼佛大慈悲,知道這件事。我們初來到佛教的人,一下子讀這部經,一下子讀那部經,有時侯感覺有些矛盾,就煩了。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這件事,如果你深入經論,你就會知道,佛菩薩早就爲你解答了。但是,初開始學習的人,讀的經論少,所以你就不知道這件事。何謂鈍根人?就是煩惱較多的人,貪煩惱很多,瞠煩惱也很多,貪煩惱裏面就是有愛煩惱、欲煩惱,這個人想要修止觀,但是一直爲愛、欲煩惱所困擾,修不來,怎麽辦呢?釋迦牟尼佛慈悲,就重新爲我們說一個方法,也叫做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給鈍根人開的藥方。
叫我們「觀身不淨」就能對治我們的欲心、愛心、貪欲。如果我們的貪欲煩惱很重,障礙我們修行,我們可以不淨觀的方法(觀身不淨)破除,此時,修止修觀就容易成功。
「觀受是苦」,也就是「觀身不淨」,何謂受?受就是享受,有苦惱的享受,有快樂的享受,有不苦不樂的享受,佛菩薩的大智慧看得遠,告訴我們,苦惱的享受是苦受,樂受也是苦受。我姑且說一句話,看你們同意不同意,父母希望有一個可愛的小孩,感覺快樂,果然有一個小孩,但是這個小孩卻令你苦惱,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你仍要愛護照顧他,很不容易,你說苦不苦。報紙有一個消息,新加坡李光耀的兒子媳婦,特別明白優生學,結果,他們生出的小孩是個白癡,結果就自殺死了,世間的事情苦不苦啊!但是,有的人果然生出一個白胖的兒女很乖,很會讀書,拿到很高的學位,在社會努力很有成就,令父母快樂,這種情形也有,但是,按佛法的理論來看,也是苦。所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二個方法,使令我們對世間的事情能放下,不要找苦頭。若已經找到苦頭,你是沒有辦法的,若沒有的時候,你要想一想。
然後,「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破除我們的見煩惱。至於「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破除我們的愛煩惱。我們在凡夫時期,就是二類煩惱,一類是愛煩惱,一類是見煩惱。愛煩惱,就是感情方面的事情,見,是智慧方面的問題。如此,我們先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破除我們的愛煩惱,實在說,並沒有破除,只是降伏、調伏一下,愛煩惱的動力仍隱藏在那裏,破不掉愛煩惱,但是能控製它不動。你還必須以「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才能把愛煩惱的潛在力量消滅,另外把我們智慧上的問題消滅,使令我們得到聖人的智慧,就成功了。但是,小乘佛法裏面,「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主要是破除「我」(破除我見)。@@無我論:
我簡單的說一下,何謂「我」?我們中國的哲學,並未明白說出何謂「我」。但是,印度的外道哲學是明白說出何謂「我」,就是在我們的生命體裏面,有一個永久存在的體性東西。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物質組織成的,這個物質,我們可以感覺有變化,有時胖了,有時瘦了,外面的營養品也是物質,吃到身體裏面,在身體裏面發揮能量,就排泄渣質,就是這樣變化,都是無常的。所以,身體的物質是有變化的。至於精神思想方面,是苦受、或樂受、或不苦不樂受,或者這個人有各式各樣的知識,這個人是醫師、或建築師、或律師,有各式各樣的知識,因爲你學什麽就成就什麽知識,你的思想是不斷變化,也是無常的。我們的身體,主要就是這二個部分,物質的(生理性)與精神的(了別性)。不論是物質或精神方面,都是有生滅變化。但是,印度的外道說,在這個有生滅、有變化、有老病死的生命體裏面,有一個不生滅、不變化、不老病死、永久存在的一種體性,這個東西叫做「我」,印度的哲學家說出這樣的理論。這種理論,我們接受或不接受?如果我們不深入學習佛法,我們可能會接受這個理論,我們可能感覺這個理論很好,因爲我的身體老病死以後,我的體性還會存在,我還會再得到一個身體,或者得到人…
《六妙門講記(妙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