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的,或者天上的,或者地獄、惡鬼、畜生,雖然身體是有變化,但是,我的體性是沒有變化、永久存在,印度外道是如此主張。但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以後,否認有我論。釋迦牟尼佛說:沒有我,這個身體就是老病死,裏面沒有我。
我們漢文佛教,在南北朝時代的思想,有的人歡喜般若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有的人歡喜華嚴經,有的人歡喜法華經,當然有很多的高僧弘揚佛法。但是,唐朝以後,也就是唐宋元明清時代,我們中國佛教逐漸形成思想統一,也就是統一成爲楞嚴經、起信論的思想。但是,形成思想統一以後,佛所闡揚的「無我論」(否認有我的思想)就不明顯了。雖然經上是說「無我」,但是,我們的祖師只是簡單的說:「色沒有我,受想行識沒有我」,就算解釋完了,就不再多說,究竟什麽是「我」,祖師不再解釋。我們讀金剛經,從開始至最後,一直是在說「無我」,但是,我們的大德不告訴我們,究竟什麽是「我」。
我剛出家後,我很笨,我看祖師解釋的「無我」,我老是看不懂,我也不明白,後來,我讀大智度論,又繼續學瑜伽師地論,又讀阿毗達磨論,才了解「我」是這麽回事,「無我」又是這麽回事,而佛是主張「無我論」。明白的說,我們有些祖師是歡喜「有我論」,我們中國佛教,自宋元明清以來,就是說「沒有妄我,而有真我」。因爲這樣說,所以,我們中國佛教成爲什麽情形?就是不修四念處觀!因爲四念處就是明白的要修「無我觀」(觀法無我),既然歡喜「有我」,那就不修四念處。中國佛教不修四念處,那麽,是如何修呢?就是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去,我們中國佛教就是這麽回事。但是,現代的佛教,情形有些變化,不同於以前,各式各樣的佛法,大家都可以自由弘揚學習,你歡喜有我論,你也可以講,你歡喜無我論,你也可以講,你歡喜唯識,你就學習唯識,你歡喜中觀,你就學習中觀,你歡喜南傳佛教,你就是修四念處。其實,這並沒有秘密。我們如果歡喜學習大智度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瑜伽師地論、阿含經,這一部分就是「無我論」;你若學習楞嚴經、起信論,就是「有我論」。
我是很笨的人,我現在的心情,我是願意學習「無我論」。我的想法在何處呢?這個「我」,又名爲「私」,日語念「哇打苦喜」,日文使用的漢字是「馭」,因爲「我」又名爲「私」,所以,「無我」就是「無私」的意思,也可以這樣解釋。但是,經論上,佛不用「私」字,而是用「我」這個字,我認爲,較「私」字更深一些,所以,若能「無我」,就能「無私」。因爲你觀察這個生命體,並沒有實體的「我」,在生滅變化老病死裏面,並沒有那一個不生滅不變化不老病死的「我」,另外,這個生滅變化老病死的身體也不是「我」,沒有我。如此,「我」也空了,這些有生滅變化的色受想行識,也都空了,令你心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裏就解脫了,所以,「無我論」可以到達這種程度。如果你主張「有我論」,你就認爲:「我」不可空,在色受想行識裏面,只有生滅變化老病死的東西可以空掉,但是,「我」的體性是真實有,不可以空掉。如此,你對於「我」的執著就不可以破,私心亦不能破。如果你有私心,那麽,人與人之間就不能和,你不侵犯我的利益時,我可以和,但是,你侵犯我時,我就要對付你,人與人之間就不能解決問題。若是「無我」,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色受想行識不可得,我不可得,心裏無執著,所以,心裏無所執著,沒有「我」可保護可愛著,可以犧牲自己愛護他人,所以人與人間容易和。
如果我們佛教徒能和,我們佛教就會興盛,佛法就能廣大普及一切處,一切衆生都能熏習佛法,都能無我無我所。佛法是沒有種族膚色的差別,能與任何人和平共處,按佛法的態度,人與畜生之間亦是和的,縱使一只蚊子來了,你會受不了,但你也不會打死他,佛法能訓練我們人達到此程度,即使是一只小螞蟻,你也不敢碰,能訓練我們沒有差別心,這樣的佛教徒能不和平嗎?能和的。所以,我認爲修「無我觀」是很好的。很明白的,觀察我們的生命體是一個臭皮囊,裏面沒有「我」可得,色受想行識也不可得。心經提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令心無所住,這也就是無我論,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不淨觀(觀身不淨),或者修苦觀(觀受是苦),或者修「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或者,你根據金剛經修我空觀、法空觀。但是,修不淨觀,你要根據瑜伽師地論裏面的一段文,文不是很多,你把它背下來,一方面背,一方面想,如此修不淨觀。大智度論裏面也有九想觀、五種不淨觀,也是這樣修,也是要背下來,若不背就修不來的。或者修苦觀、四念處,也都有現成的經論文句,也都是要背下來。例如,做醫生,你在學校學習,你不是只看一遍就可以做醫生,那是要經過多少年的學習,還要經過實習,然後考試及格,才能做挂牌做醫生。現在是要辦生死大事,你想要走個捷徑,你想要一下子就成功了,這個合道理嗎?沒有這個道理。我們久遠以來,貪瞠癡煩惱的熏習力量是非常強大,豈能如此輕易消滅?不是容易的。從這裏看出來,若某位居士歡喜出家,他出家以後,煩惱仍很大,你不要譏笑他,因爲煩惱不容易斷,真的,你要原諒他。雖然他看起來是沒有成功,但是,他在佛法裏面用功,還是栽培了善根,這個善根終究有一天會發生作用,他就又會栽培善根。所以,只要他肯修學聖道,終究有一天他會成功,所以,你不要笑他,你應該恭敬他。
隨你自己的意,你願意依金剛經修我空觀、法空觀,也好,你願意修四念處觀,也好。止而後觀,觀而後止。我剛才說過,修止能達到非想非非想定,是很高的禅定,但仍是生死凡夫,而修觀,能夠斷煩惱、見真理,能得聖道。那麽,是否能只修觀而不修止呢?不可以。若我們不修止而只修觀,觀是沒有力量。若你願意修觀,且觀是有力量,就能斷煩惱,你觀察這個貪心是因緣有的、是畢竟空的,如此一思惟,就能把貪煩惱、貪種子消滅。如果沒有止,雖然如此思惟,貪煩惱仍舊是貪,瞠煩惱仍舊是瞠煩惱,不能斷,所以,非要修止不可。修止,有二個情形,一個是止仍未成功,一個是止已成功,這二個時期都可以修觀。
&&還:
先修止,然後修觀。但是,你不能一直的修觀,仍要「還」,回來再修止。觀的地方,觀一切法不可得,這一念心也是在法之內,心也不可得,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這樣觀。所以,「還」,就是修觀以後,再回來再修止,你修止一段時期,再回來修觀,觀又回到止,止又回到觀,一直的如此修,叫做「還」。
&&淨:
何謂淨?就是某一天早晨,你起來一盤腿修觀,你得到無生法忍了。淨,是清淨,就是斷煩惱,斷掉貪瞠癡煩惱,得到聖道。但是,不是斷掉全部煩惱,只是斷掉一少分。但是,你繼續修,剩余的煩惱也逐漸斷除,由初果、二果、叁果,到四果,由初歡喜地無生法忍、二地、叁地、乃直十地、成佛。
數、隨、止,是屬於止;觀、還、淨,這裏面有止也有觀。到達「淨」的時候,就入聖道了。入聖道以後,止就是定,觀就是慧。聖人,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就是聖人,成功了。
****結語:
再簡單說一次。數、隨、止,這個較容易明白。觀,你願意修不淨觀、修無常觀、修無我觀、修空觀,就是這樣修法。修的時候,你也可以只修其中一種,修一個時期,淳熟了,你不妨再修第二種、第叁種、第四種,都可以修,修完了,再回頭重修。因爲這些法門是互相通的,不是互相隔礙。不淨觀裏面有白骨觀,白骨觀就是先觀察自己的腳趾頭(是觀察自己的),膨脹了,青瘀了,散壞了,膿爛了,露出白骨了,然後逐漸的,五個腳趾都是如此,逐漸的,全身都是如此,最後就是白骨,髑髅骨,二個眼睛是二個窟窿洞,牙骨,胫骨、肩骨、脅骨、肋骨、脊骨、乃至腳趾骨,這是不淨觀的一部分。你修不淨觀成功以後,再轉修無我觀,一下子,你就是阿羅漢。如果你不高興修不淨觀,只願意修無我觀,也可以。但是,修不淨觀可以幫助修無我觀,二者互相有關系。修的時候,一定要先聞,把經律論裏面關於不淨觀、無我觀、無常觀、空觀,背下來,然後依文思惟。
修止,有禅定,也可以有神通。修觀,有智慧,也可以斷煩惱。最後,就能成爲聖人。成爲聖人以後,發廣大慈悲心,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如此,我感覺是好一些。凡夫時,是不太理想。除非是到「內凡」,暖頂忍世第一,到「忍位」時,內凡到忍位時,弘揚佛法,廣度衆生,也好一些。在外凡位時就弘揚佛法,是不太好的,這是有何問題呢?外凡時,我們不能調伏煩惱,煩惱仍要活動,心裏有貪煩惱、瞠煩惱、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煩惱要活動,你對於佛法的弘揚,不僅弘揚得不理想,反而是汙染佛法,這是很明白的事情。如果你到達忍位時,你的四念處觀就能修得很好,煩惱不能動,你的不淨觀、無我觀、空觀,能把你的貪瞠癡調伏,就像有土匪而被你捉住,不能動,如此,你弘揚佛法才能比較清淨,而且,你與其他弘揚佛法的人能和。如果你認爲自己現在就能弘揚佛法,但是,你的煩惱一動,大家就不容易和,結果,反而是很醜陋。
《六妙門講記(妙境長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