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种假安立、就”转为辨别识”。"
智海法师: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如是二种假安立、即”转为辨别识”性。"到底是"是"辨别识性,还是"转为"辨别识性?如果是"转为"辨别识性的话,我想是指的是那个转变的过程。(妙新:请扎巴老师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扎巴老师:这句话就是,"近起名",说的是人我法我,"这两者就是辨别识",也可以说"唯一就是辨别识",因为后边有一个"泥"(藏文译音)字,就是这样。(妙新:"这两种假安立就是辨别识。")对,可以这么说。(妙新:这里还有一个动词:转成。)"这两者呢,就是变成识。"
妙新:首先,"转为"这个译法不合适,应该是"成为"。第二,这个"性"字,应该是强调"就是这个"的意思,应该不要这个"性"字。如果直译,这句话应当是:"这二种假安立,(就是颂文里说的)”转成辨别识”。"如果联系这句话是解释第三句颂文"彼者转为辨别识",等于是用"这二种假安立"代替了颂文里的"彼者",最后那个表示强调意思的字可以理解成对全句语义的强调,这句话就应当翻成:"就是这二种假安立转成了辨别识"。(扎巴老师:对。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可以这样改一下,把"即"字提到最前面,最后"性"字去掉。"即如是二种假安立”转为辨别识”。"(扎巴老师:可以。)
扎巴老师:韩老翻的这个"辨别识"应该有个注释,为什么把这个字翻成辨别识。因为藏文里这个"识"字没有"辨别"的意思。(妙新:"辨别识"是从这个"识"字里根据义理引申出来的意思。任继愈曾经建议说,韩老的译本应该加一些注释,新、旧译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不同?新译的意义在哪里?霍韬晦的译本就加了很多注释。)(性慈法师:韩老现在还在,应该做这个工作。我们今天做了很多解释,都要让韩老认可一下。)
妙新:下一句:"云何说诸我、或法、非于事体中假安立耶?"这里的"事体"是指的"有"的东西,"存在"的东西,如果我法是"于事体中"安立的话,那就是真有了,就成真安立了。(扎巴老师:这个"事体"应该翻成"实体"。)对,于"实体"中安立,那就是于实有当中安立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说我法不是在实有中安立的呢?"安立带一个"假"字,在这句话里语感不好。韩老译"假"安立可能也是受玄奘法师译为"假"说的影响,藏文中是"近"的意思,没有"假"的意思,藏文直译是"近起名"。这个"近"字还有使后边动作深刻化的意思,这样的话也可以不译出来。如果直接译成"起名"也可以,这句话就成了:"为什么说我法不是在实体中起名的呢?"(证实法师:反过来理解就是说,这种名是有其实。)对,这个"实体"是"实有"的意思。这样这句话可以改为:"云何说诸我、或法、非于实体中安立耶?"我们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改动,但韩老的译稿改不改动,还要经过韩老的认可。
性慈法师:"假安立"和"安立"还是不一样吧?(妙新:"安立"这个词在藏文里没有假的意思,译成"假"安立是从义理上加上的字。因为安立本身就含有假的意思,安立的意思是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人为给安立上去一个东西,本身就有暂且、权作、当作、假作的意思。(叶少勇:根本没有真安立。)对,包括佛说的话,都是假安立,都是船筏桥梁,到彼岸就扔掉了。
扎巴老师:佛经里有一句话叫"强立名"。(妙新:你说过,藏文里安立的意思就是"硬给它起个名字"。藏文里安立的本意是拴上、挂上,比如把马拴在橛子上,这是它的本意。这个本意里包括起名的意思,起名就跟挂上个东西是一个意思。在藏文字典里这是在一种解释里举的两个例句。)
叶少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底真有个我和法,给它安立了个名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我和法给它安了个名?安立都是假的。(对,于实体中安立,就是有实我实法,我们给它起个名。)
证实法师:这个地方的"实体"是指什么呢?世俗有一种正世俗,一种倒世俗。倒世俗是龟毛兔角,根本不存在的。从圣者和世间两个角度上看,圣者那里是没有实体的,世间执着认为有一种实体。(妙新:你说的是能起作用的缘起有的东西?)对。
叶少勇:"事体"这个词,我的感觉在藏文里还不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遍计所执性的那种我法,因为他说辨别识也是"事体"嘛,应该是指的依他起性的事体。跟我法不同,因为我法是遍计所执性,根本就没有那回事儿。"事体"是个中性词,不存在贬义。
智海法师:这句话的意思比较明确了,怎么把它表达出来,可不可以这样说:"云何说诸我、或法是假安立,非有实体?"(妙新:可以。就是这样的意思。)(扎巴老师:对。)
妙新:韩老的风格偏向直译,经常连词序都不变。比如藏文的动词一般是放在句子最后,韩老的译文就经常出现动词在最后的情况。"以诸法、及我、离”转为辨别识”以外无所有故。"这个"转为辨别识"我觉得应该译成"转成的辨别识",就是"以诸法及我离转成的辨别识外无所有故"。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就只有转成的那八个辨别识,除此之外不存在其它东西。这里的辨别识,就是指的了别识,就是依他起,就是种子生起的现行,别的东西都没有。
扎巴老师:这个"转"字,藏文里就是"成为"、"成"什么什么的意思,是自然的。用这个"转"字就好象有意识把它转一下的意思。藏文里有他动词、自动词这么一种区别,如果必须有施动者去操作,那就是"转",如果不是这样,是自然形成的,那就是"成"。另外这个"离"字,在藏文里是"只有",或"除......之外"的意思,还是用"除"字好。
妙新:这里可能是牵涉到一个理论问题,好象有这样一难,说是不能说"唯识",如果说唯有识,空性就没有了。应该说"不离识",因为空性是不离识。我倒觉得无此必要。空性是识的性质,你能说识不包含它的性质吗?实际上识与空性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根本不存在上面的担心。所以我觉得就用"除"字没有问题:"以诸法及我除转成的辨别识外无所有故"。
扎巴老师:这里有在辨别识的之外其它都无所有的意思。(妙新:是不是这个意思,"除辨别识之外其它都无所有,包括诸法和我"?)对。(这个词序是不是变动一下顺口一些:"除转成的辨别识之外诸法及我无所有故。")
妙新:刚才性慈法师说得很对,玄奘法师不会有文字方面的问题,他在印度呆了十七年,以他的才华智慧,文字方面不会有问题。问题很复杂,牵涉太广,护法师爷、戒贤师父的传承他要维护,十大论师的解释都在他手上,他在糅译《成唯识论》的时候,面前摆着十个本子,怎么糅译到一起,非常艰难。
扎巴老师:现在藏传佛教各宗很多,他们基本上都是中观派,可是中观里头也有不同,有应成派、自续派等等。咱们唯识里头有没有这种情况?是不是这种不同之间的分歧?(养辉法师:有。安慧属于古唯识,叫无相唯识,护法就是新唯识,叫有相唯识。)所以这样传承下来自然就不一样了。(妙新:韩老现在认为古唯识,就是无相唯识更接近世亲的原意。)
性慈法师: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早期跟晚期也可能会有变化。世亲菩萨早期是修小乘,从小乘到大乘是变化,大乘又有变化。(妙新:除非成佛,象释迦佛从三十多岁成佛,到八十岁入灭,他的观点是没有变化的,因为他已经遍见真实了,他已经圆满了,已经是正遍知了,如实说就是了,所以他从成佛到入灭没有二话,没有说他三十多岁的时候这样说,到几十年后又深化认识了,佛是无二语者。但我们修习中的人就不行,你要无二语就没进步了。
《《唯识三十论》讨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