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種假安立、就”轉爲辨別識”。"
智海法師: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如是二種假安立、即”轉爲辨別識”性。"到底是"是"辨別識性,還是"轉爲"辨別識性?如果是"轉爲"辨別識性的話,我想是指的是那個轉變的過程。(妙新:請紮巴老師把這句話翻譯一下。)
紮巴老師:這句話就是,"近起名",說的是人我法我,"這兩者就是辨別識",也可以說"唯一就是辨別識",因爲後邊有一個"泥"(藏文譯音)字,就是這樣。(妙新:"這兩種假安立就是辨別識。")對,可以這麼說。(妙新:這裏還有一個動詞:轉成。)"這兩者呢,就是變成識。"
妙新:首先,"轉爲"這個譯法不合適,應該是"成爲"。第二,這個"性"字,應該是強調"就是這個"的意思,應該不要這個"性"字。如果直譯,這句話應當是:"這二種假安立,(就是頌文裏說的)”轉成辨別識”。"如果聯系這句話是解釋第叁句頌文"彼者轉爲辨別識",等于是用"這二種假安立"代替了頌文裏的"彼者",最後那個表示強調意思的字可以理解成對全句語義的強調,這句話就應當翻成:"就是這二種假安立轉成了辨別識"。(紮巴老師:對。就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可以這樣改一下,把"即"字提到最前面,最後"性"字去掉。"即如是二種假安立”轉爲辨別識”。"(紮巴老師:可以。)
紮巴老師:韓老翻的這個"辨別識"應該有個注釋,爲什麼把這個字翻成辨別識。因爲藏文裏這個"識"字沒有"辨別"的意思。(妙新:"辨別識"是從這個"識"字裏根據義理引申出來的意思。任繼愈曾經建議說,韓老的譯本應該加一些注釋,新、舊譯什麼地方不同?爲什麼不同?新譯的意義在哪裏?霍韬晦的譯本就加了很多注釋。)(性慈法師:韓老現在還在,應該做這個工作。我們今天做了很多解釋,都要讓韓老認可一下。)
妙新:下一句:"雲何說諸我、或法、非于事體中假安立耶?"這裏的"事體"是指的"有"的東西,"存在"的東西,如果我法是"于事體中"安立的話,那就是真有了,就成真安立了。(紮巴老師:這個"事體"應該翻成"實體"。)對,于"實體"中安立,那就是于實有當中安立了。這句話的意思是,"爲什麼說我法不是在實有中安立的呢?"安立帶一個"假"字,在這句話裏語感不好。韓老譯"假"安立可能也是受玄奘法師譯爲"假"說的影響,藏文中是"近"的意思,沒有"假"的意思,藏文直譯是"近起名"。這個"近"字還有使後邊動作深刻化的意思,這樣的話也可以不譯出來。如果直接譯成"起名"也可以,這句話就成了:"爲什麼說我法不是在實體中起名的呢?"(證實法師:反過來理解就是說,這種名是有其實。)對,這個"實體"是"實有"的意思。這樣這句話可以改爲:"雲何說諸我、或法、非于實體中安立耶?"我們爲了方便理解,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改動,但韓老的譯稿改不改動,還要經過韓老的認可。
性慈法師:"假安立"和"安立"還是不一樣吧?(妙新:"安立"這個詞在藏文裏沒有假的意思,譯成"假"安立是從義理上加上的字。因爲安立本身就含有假的意思,安立的意思是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人爲給安立上去一個東西,本身就有暫且、權作、當作、假作的意思。(葉少勇:根本沒有真安立。)對,包括佛說的話,都是假安立,都是船筏橋梁,到彼岸就扔掉了。
紮巴老師:佛經裏有一句話叫"強立名"。(妙新:你說過,藏文裏安立的意思就是"硬給它起個名字"。藏文裏安立的本意是拴上、挂上,比如把馬拴在橛子上,這是它的本意。這個本意裏包括起名的意思,起名就跟挂上個東西是一個意思。在藏文字典裏這是在一種解釋裏舉的兩個例句。)
葉少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到底真有個我和法,給它安立了個名呢?還是根本就沒有我和法給它安了個名?安立都是假的。(對,于實體中安立,就是有實我實法,我們給它起個名。)
證實法師:這個地方的"實體"是指什麼呢?世俗有一種正世俗,一種倒世俗。倒世俗是龜毛兔角,根本不存在的。從聖者和世間兩個角度上看,聖者那裏是沒有實體的,世間執著認爲有一種實體。(妙新:你說的是能起作用的緣起有的東西?)對。
葉少勇:"事體"這個詞,我的感覺在藏文裏還不是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遍計所執性的那種我法,因爲他說辨別識也是"事體"嘛,應該是指的依他起性的事體。跟我法不同,因爲我法是遍計所執性,根本就沒有那回事兒。"事體"是個中性詞,不存在貶義。
智海法師:這句話的意思比較明確了,怎麼把它表達出來,可不可以這樣說:"雲何說諸我、或法是假安立,非有實體?"(妙新:可以。就是這樣的意思。)(紮巴老師:對。)
妙新:韓老的風格偏向直譯,經常連詞序都不變。比如藏文的動詞一般是放在句子最後,韓老的譯文就經常出現動詞在最後的情況。"以諸法、及我、離”轉爲辨別識”以外無所有故。"這個"轉爲辨別識"我覺得應該譯成"轉成的辨別識",就是"以諸法及我離轉成的辨別識外無所有故"。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就只有轉成的那八個辨別識,除此之外不存在其它東西。這裏的辨別識,就是指的了別識,就是依他起,就是種子生起的現行,別的東西都沒有。
紮巴老師:這個"轉"字,藏文裏就是"成爲"、"成"什麼什麼的意思,是自然的。用這個"轉"字就好象有意識把它轉一下的意思。藏文裏有他動詞、自動詞這麼一種區別,如果必須有施動者去操作,那就是"轉",如果不是這樣,是自然形成的,那就是"成"。另外這個"離"字,在藏文裏是"只有",或"除......之外"的意思,還是用"除"字好。
妙新:這裏可能是牽涉到一個理論問題,好象有這樣一難,說是不能說"唯識",如果說唯有識,空性就沒有了。應該說"不離識",因爲空性是不離識。我倒覺得無此必要。空性是識的性質,你能說識不包含它的性質嗎?實際上識與空性的關系是非一非異的,根本不存在上面的擔心。所以我覺得就用"除"字沒有問題:"以諸法及我除轉成的辨別識外無所有故"。
紮巴老師:這裏有在辨別識的之外其它都無所有的意思。(妙新:是不是這個意思,"除辨別識之外其它都無所有,包括諸法和我"?)對。(這個詞序是不是變動一下順口一些:"除轉成的辨別識之外諸法及我無所有故。")
妙新:剛才性慈法師說得很對,玄奘法師不會有文字方面的問題,他在印度呆了十七年,以他的才華智慧,文字方面不會有問題。問題很複雜,牽涉太廣,護法師爺、戒賢師父的傳承他要維護,十大論師的解釋都在他手上,他在糅譯《成唯識論》的時候,面前擺著十個本子,怎麼糅譯到一起,非常艱難。
紮巴老師:現在藏傳佛教各宗很多,他們基本上都是中觀派,可是中觀裏頭也有不同,有應成派、自續派等等。咱們唯識裏頭有沒有這種情況?是不是這種不同之間的分歧?(養輝法師:有。安慧屬于古唯識,叫無相唯識,護法就是新唯識,叫有相唯識。)所以這樣傳承下來自然就不一樣了。(妙新:韓老現在認爲古唯識,就是無相唯識更接近世親的原意。)
性慈法師:就是一個人的思想,早期跟晚期也可能會有變化。世親菩薩早期是修小乘,從小乘到大乘是變化,大乘又有變化。(妙新:除非成佛,象釋迦佛從叁十多歲成佛,到八十歲入滅,他的觀點是沒有變化的,因爲他已經遍見真實了,他已經圓滿了,已經是正遍知了,如實說就是了,所以他從成佛到入滅沒有二話,沒有說他叁十多歲的時候這樣說,到幾十年後又深化認識了,佛是無二語者。但我們修習中的人就不行,你要無二語就沒進步了。
《《唯識叁十論》討論》全文閱讀結束。